北京故事 - 前线网_站在思想理论的最前线
zh-CNiwms.net
pic/logo.gif
http://www.bjqx.org.cn/qxweb
-
Tue, 31 Jan 2012 11:00:04 GMT
说起过年,不禁让人想起了,直到上世纪50年代,依然流行的一首老北京的民谣:腊八粥喝几天,转眼就是廿三,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炸了丸子炸豆腐,廿六炖锅鱼来炖锅肉,廿七杀只鸭子、宰只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Tue, 31 Jan 2012 10:55:18 GMT
可以这样说,有河的地方必有龙王庙,有泉水、有深潭的地方,也有龙王庙,甚至有的井畔都有龙王庙。恭王府花园里,就有一座袖珍龙王庙,庙只一间,里面有尊龙王塑像。笔者少年时代居住的昌平区沙河镇,南一村街西侧...]]>
-
Tue, 31 Jan 2012 10:24:30 GMT
-
Fri, 20 Jan 2012 14:39:59 GMT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岁更饺子年更饭,除夕这天官府民间都要全家团聚吃过年的团圆饭,祭诸神祭祖先后围炉给长辈拜年,“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的磕头,老辈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就走。”这首民谣说的就是旧京人家孩童们磕头领压岁钱的情景。辞年后阖家包饺子,围桌同吃饺子吃团圆饭,辞旧迎新,这是老北京官民传统的除夕守岁习俗。皇帝一家平日里是难得在一起用膳的,只有到年节时才特许后妃们陪宴。清末时除夕的团圆饭常在保和殿或乾清宫内摆宴,那膳...]]>
-
Wed, 18 Jan 2012 15:14:10 GMT
老北京的烧饼多由饽饽铺售卖,饽饽,即今天所说的点心,唐时称为“毕罗”,以后则“北人呼为波波,南人呼为镆镆”。在农耕社会,人们多是一日两餐,中间靠点心充饥,故饽饽铺到处都有。
清代饽饽分满汉两种,即南案、北案,主用三种炉,即吊炉、焖炉和皂炉,皂炉主烙,吊炉、焖炉主烤,以闻仲为祖师爷。
闻仲是商纣王的大臣,即《封神榜》中南征北战的闻太师,据传他是三种炉的发明人,奉他为烧饼之神,原因有三:一是足够古,比别的祖师爷年龄...]]>
-
Wed, 18 Jan 2012 15:12:50 GMT
历史遗痕
传统的匾额被称作“古建筑的灵魂”,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的一种装饰构件。它集标名、装饰、建筑、文化等多重意义于一身,是...]]>
-
Wed, 18 Jan 2012 15:00:13 GMT
老北京店铺的招幌
...]]>
-
Fri, 13 Jan 2012 11:31:03 GMT
香白杏的原产地为龙泉镇龙泉雾村,龙泉雾早在元代以前就有烧制石灰的灰窑,现地下有两三米厚的石灰层,石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对杏树生长有一种特殊的作用。正是该村特殊的地质条件,才使得这里生产的香白杏独具风味。龙泉的香白杏个大、离核、味甜、汁丰、绵软、色白、肉细、纤维少、香气浓郁。
在清代龙泉雾村的香白杏曾是宫廷贡品。据说慈禧由夏至这天开始每天早餐后的水果必吃龙泉雾的香白杏,并把香白杏赐给她的近臣和宦官。...]]>
-
Fri, 13 Jan 2012 11:29:40 GMT
京派文学是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活跃在京津一带的文学流派,其成员大多不是北京的土著,主要有周作人、沈从文、林语堂、废名、李健吾、萧乾、凌淑华等。这些作家大多为高校师生,他们的创作远离当时的政治斗争,也远离商业氛围。他们的作品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古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
京味文学是指洋溢着浓郁北京风情的文学作品,突出北京城自己的“味”,用北京口语,写北京城的风俗文化与人情事态,...]]>
-
Fri, 13 Jan 2012 11:19:53 GMT
-
Thu, 05 Jan 2012 11:34:55 GMT
传说元末年,湖北襄阳发生大瘟疫,朱元璋恰好贩卖乌梅至此,染病卧床,住在“梅马招旅店”,偶食乌梅,顿觉神清气爽,便用来熬汤,不久身体复原。于是,他将所有乌梅熬成酸梅汤,免费施放。恰在此时,襄阳城中有童谣,称:“桂花开,乌梅香,江南和尚做客商,左金鸡,右玉兔,起事在襄阳。”语多暗涉朱元璋反元,城中首富沈万三正嫉妒大家感念朱元璋的善行,便向官府举报,朱元璋仓皇而逃,至于家围村,被逼无奈,只好率村民造反,正好没出襄阳管界,以后建立明朝,明字左为日,像金鸡,右为月,像玉兔。
这个传说颇荒诞,因朱元璋没当过客商,起兵并不在襄阳,且沈万...]]>
-
Thu, 05 Jan 2012 11:31:43 GMT
老北京城里的原清代王府有几十座,其中,被称为“铁帽子王”王府的有12座。这些王府中,除恭亲王府经重新修缮后基本以它的原貌供游人参观游览外,其余的王府大多已原貌无存。但有些王府尽管已非原貌,其门前的石狮子犹在。这些王府门前的石狮皆是蹲姿,为啥唯有豫王府门前的一对狮子是抬头匍匐的“臥狮”?
我是个老北京人,原住在位于现在北京站口位置的一条胡同里。小...]]>
-
Thu, 05 Jan 2012 11:27:52 GMT
老北京有一句俗谚,说北京繁华的地区是“前门、西四、鼓楼前”。但前门是在清代才繁华的,西四和鼓楼前早在元明两代就已十分繁华。在西四十字路口这么热闹的地方建两座转角楼,其实是慈禧怕被人暗害的见证。
西四这两座红色的转角楼修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这一年的11月7日农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
-
Thu, 05 Jan 2012 11:11:20 GMT
北京的西北,有一个风景很好的地方,叫做黑龙潭。黑龙潭名头很大,谁都知道,黑龙潭北边有个白龙潭,除了当地人,知道它的很少。黑龙潭、白龙潭有没有龙呢?没有。就因为龙潭没有龙,才有了民间传说的故事,现在,咱们就说这个故事。
咱们不是说过“高亮赶水”的故事吗?高亮赶水的故事里说:高亮把龙公、龙婆、龙子、龙女追到玉泉山山下,一枪扎伤了龙女,龙婆赶紧抱起来龙女,逃往山北的黑龙潭,逃到了黑龙潭以后,又怎么样了呢?现在说的这个故事,就是打这里说起的。那天,龙婆抱着受了伤的女儿,逃到了黑龙潭,一头就扎到石头底下,藏起身来,给女儿...]]>
-
Thu, 05 Jan 2012 11:02:08 GMT
王府井大街本名“十王府街”,亦称“王府街”,因明代这条街上有10座王府、3座公主府,清依明制,亦在此街上建王府,据朱启钤先生回忆,以豫王多铎府最大,今协和医院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连帅府园箭厂当年也包在其中,乃王府卫队的操练场。多铎战功卓著,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地位特别尊崇,故清代多称此街为“王府街”。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重新厘定地名,因街的南端有一甜水井,故与王府合称,改名为“王府井”。
据光绪十一年《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当时北京内外城...]]>
-
Tue, 27 Dec 2011 14:55:25 GMT
首先,有制度的原因:老北京商业多是无限责任,企业倒闭了,欠债依然要还,实在无力承担,经营者会被关进监狱,这和西方工业革命初期情况差不多,令普通人视商业为畏途,既不敢贸然吸纳投资,也不敢轻易扩大规模,一有盈利,便去买田置业,转向更安全的投资方向。故本地商人干不过外地商人,而外地商人做大了,便收手回乡当地主,无法形成有效的资本积累。
第二,有市场的原因:在农耕时代,市场需求小,制约了企业发展,明代外贸出口曾是一个...]]>
-
Tue, 27 Dec 2011 14:54:07 GMT
一、词尾可加“个”字
无实际意义,如“今天”叫“今儿个”,同理还有“昨儿个”、“明儿个”、“后儿个”、“大后儿个”,于是,一个星期都说完了。另外,“自己”也叫“自个儿”或“自己个儿”等。
二、叠词词尾变音
有时变轻音,如把“奶奶”叫“奶耐”、把“爷爷”叫“爷业”、把“哥哥”叫“哥个”,把“姐姐”叫“姐介”,词尾都读轻音。有时叠词词尾变重音。同样是以上的称号,大声叫时把“爷爷”叫“爷耶”,把“哥哥”叫“哥该”记得何冰在演京味儿电视剧时,就大声喊张国...]]>
-
Tue, 27 Dec 2011 14:52:55 GMT
北京城的出现,也就在那个时期了。先是周武王分封诸侯,封了个“蓟”都。蓟在哪儿呢?考古学家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准确地定下是北京城的哪个方位,倒是“蓟门烟树”为蓟门作了个诗一样的诠解。“蓟丘”却有些说法,人家考古学家认定大概是广安门外白云观墙外的那个高丘,据说挖出过不少的战国陶片。不管在哪儿吧,总之,“蓟都”是跑不了了。
相映成趣的是燕都。自打房山琉璃河挖出了燕国城墙...]]>
-
Tue, 27 Dec 2011 11:27:33 GMT
繁华的西单,灯火辉煌,成为人们休闲购物的好去处。
古都地理
如果从西周,...]]>
-
Tue, 06 Dec 2011 13:37:47 GMT
我们不远的康有为故居,住了一百多家,进到院里,没带路的您还真找不着门。
自打电视剧《风车》播放后,人们好像才发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