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轶事 - 前线网_站在思想理论的最前线
zh-CNiwms.net
pic/logo.gif
http://www.bjqx.org.cn/qxweb
-
Tue, 19 Jul 2011 10:44:02 GMT
邓拓同志十分关心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学习问题,要求他们做学习上的有心人。他说,我们平时读报、读书、读杂志,要有一个小本本,有用的东西就随手记下来,实在忙不过来时,记个页码、日子、期数也好。在这一点上,很应该向农民学习。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拿个粪筐,见粪就拣,成为习惯。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拣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不要因为自己只管拣牛粪,见羊粪就不拣。应该只要是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拣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
在邓拓同志的教导下,当年《前线》编辑部的学习空气很浓。编辑部领导根据大家各自所...]]>
-
Tue, 19 Jul 2011 10:43:33 GMT
我爱读《前线》,是因为《前线》常常能够切中时代的脉搏,针对当前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等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与探讨。不仅如此,《前线》还经常与一些部门联合组织研讨会,邀请各方专家就不同领域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展开有效地讨论。
北京的城市建设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前线》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工作。城建工委曾与《前线》一起策划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首都城市管理研讨会”。与会嘉宾都是北京地区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顶级学者,他们讨论得很深入很热烈。不少成果在《前线》发表后,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后来这次研讨会的内容还被编辑成册,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
Tue, 19 Jul 2011 10:42:54 GMT
《前线》把学风问题、对待马列主义的态度问题、全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态度问题具体化为办刊方针,要求理论工作者要像士兵作战一样,站在最前线,研究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新问题。“文化大革命”前的六年,刊物以极大的力量组织编写了各种理论讲座,努力做到理论面向实际、面向干部、面向群众。笔者作为撰写讲座的一员,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也对《前线》学风有了较深刻的体会。
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20...]]>
-
Tue, 19 Jul 2011 10:42:09 GMT
1961年我刚到《前线》时,正值党中央、毛主席发出1961年要成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的号召。市委规定各部门的基本任务是面向基层,了解基层情况,加强基层工作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研究。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几年里,《前线》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和市委有关部门一起,深入基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及时刊发了多篇总结基层经验的好文章,如石钢(首钢的前身)白云石车间、怀柔县一渡河、房山县南韩继、天桥百货商店、背篓商店等先进党支部的典型经验,并进行了评论。
这期...]]>
-
Tue, 19 Jul 2011 10:39:20 GMT
邓拓同志非常重视对年轻编辑的培养和教育。他对编辑人员怎样学习,曾有过诚挚的教导,这也是当年编辑人员经常议论的话题。
邓拓同志说,我们要学习再学习,把前人一切好的经验都拿来,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服务,把报刊办得更出色。关于学习问题,他讲了许多方法。他说,编辑记者的工作很忙,学习的时间是在忙中挤出来的,总是很零碎,想要找一段时间专门学习,是不大可能的。但是零碎时间同样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这就要有一个计划。一定的时间要有一定的主攻方向,要有目的的一本一本的读书,同时要注意涉猎和积累多方面的知识,就像串珠子一样,用一根线把一粒粒珠子串起来,零碎的东西就成为一个整体了。...]]>
-
Tue, 19 Jul 2011 10:37:55 GMT
《前线》封底刊登的都是丰富多彩的绘画作品,每期更换,数量多,所起的作用也多。《前线》虽然是党的理论刊物,但它包罗万象,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文化艺术的,无所部包容。因此,文章和语言一体,浑然天成,更具宣传效用。参与这一窗口的作者,基本是些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们。邓拓同志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革命政治家、文学家,并且酷爱艺术。他以党的需要,密切联系群众,以文会友广交朋友,互相切磋学术等问题。作为《前线》的美术编辑,我常因工作关系到他家,便有幸见到很多知名人士,如黄胄就是他的座上客,还有音乐家、服装设计家等,可见他联系层面之广。有时还走访一些老画家,罗工柳和他也早有交往;有时邀请老画家同游名胜,参观考察;有时通过约稿,捎带去邓拓同志对...]]>
-
Tue, 19 Jul 2011 10:36:39 GMT
-
Tue, 19 Jul 2011 10:35:55 GMT
...]]>
-
Tue, 19 Jul 2011 10:34:41 GMT
-
Mon, 27 Jun 2011 16:49:51 GMT
-
Mon, 27 Jun 2011 16:48:39 GMT
-
Mon, 27 Jun 2011 16:47:45 GMT
-
Mon, 27 Jun 2011 16:45:38 GMT
-
Mon, 27 Jun 2011 16:44:34 GMT
-
Mon, 27 Jun 2011 16:41:57 GMT
-
Mon, 27 Jun 2011 16:40:51 GMT
市委领导非常重视,要求我们光是新闻稿不行,还得有一篇评论文章,重点放在向杨为民同志学习,学什么,明确列出几条。领导看我疲惫的脸上面露难色,就主动提出联系前线杂志社的同志帮忙。于是我起草了这篇文章的初稿,传真给《前线》的编辑同志。在几天的时间里,我多次修改、来回传真,《前线》编辑那个认真劲儿令我感动不已,最后还坚持以我个人的名义发表在《前线》当年第8期上。这篇文章只有三千多字,但高度概括了杨为民同志的事迹,并提出了学习杨为民同志的四种精神。这篇文章的发表,在第二年的“三讲...]]>
-
Mon, 27 Jun 2011 16:39:22 GMT
记得与《前线》结缘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带着一篇题为《名亡实存与名存实亡》的稿子,敲开了《前线》编辑部的大门,打算直接投稿。《前线》的编辑热情接待了我,看了稿子之后,委婉说明不好用。尔后,也许是因为鼓励“后学”吧,经编辑删改、润色后文章发表了。从此,我的投稿热情日高。
20年来,我在《前线》发表的文章大约有18篇。我感觉《前线》编辑队伍不论怎么变,都始终保持着对杂文作品的识珠慧眼。
前些年,我写的一篇题为《当头而不当头》的杂文,大、小报刊投了十来家,皆因明说的“不便用”、婉言的“不敢用”而搁浅。后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将稿...]]>
-
Mon, 27 Jun 2011 16:38:30 GMT
我做过评刊员,知道一般杂志除了希望听到批评意见,还总是希望评刊员讲点刊物的好话。可是她,就是专门让读者挑毛病。我,也实在,每期都对她横挑鼻子竖挑眼。我知道,我毕竟不是专家、不是办刊的内行,提出的意见肯定会有“误判”。开始的时候,提了比较尖锐的意见,怕她不高兴心里多少有些不安。可谁知道,自打提了一些批评意见,不论是编辑,还是社长总编,也不论我提什么,对我反而更亲近了,更是笑脸相迎,还表示感谢!虽然,我的意见可能有些参考价值,但是,我从每期的评刊阅读中得到的益处更多。这样,我也就放开了,对她无话不谈,她也成了我名副其实的挚友。
我有《前线》这个朋友相伴,我的后...]]>
-
Mon, 27 Jun 2011 16:37:42 GMT
在工作中,我就把《前线》作为工作沟通的渠道,碰到问题,与编辑、记者一起交谈,明确以后就写成体会或言论,在《前线》上发表。比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继“两保一挂”后,又搞了企业“上船”这样一种经济承包形式,本来经营承包是调动企业积极性,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是,我老觉得,单纯承包并不能切实达到这一目的,还应该做许多艰苦细致的落实工作,如把承包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的问题,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的问题,把奖惩与承包指标紧密挂钩以达到激励和约束的问题,以及狠抓企业管理,以挖潜的...]]>
-
Mon, 27 Jun 2011 16:36:23 GMT
我构思了文章的题目和大概构架后,找到了副总编刘牧雨、刘维林,动员他俩和我一起完成这篇文章,他们都很赞成。并商定:我撰写前两部分,他俩分写第三、四部分,然后集体讨论,最后我来统稿。记得我当时半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