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怎样看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的制度调整
作者厉以宁              日期:2013-03-11               阅读:4893 次

  严重的金融危机会 使人们对自由市场经济的看法有所转变。回顾70年前,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曾经引起了人们对完全自由市场的怀疑,而对政府干预市场的 行为认为是对世界自由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缺陷的一种重要补充。正因为当时在西方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观念发生了上述变化,所以才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 欧在社会、政治、经济中的一系列变化,如国有化的实验、政府经济计划的实施,政府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助和福利国家模式的推进等等,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 义制度调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如果我们以1929年为分界线,可以把1929年以前的资本主义和1929年以后的资本主义看成是两种 不同体制下的资本主义,也就是1929年以前的资本主义可以称作“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主义”,1929年以后的资本主义可以称作“混合市场经济体制 下的资本主义”。其中,混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主义的特征:

  一是反映于在市场经济运行基础上政府干预的力度增大了,政府认为在适当时候可以对经济进行调节。

  二是反映在私营经济为主的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股权参与和国有化的比重增大了。

   当然,这两个特征中,在美国主要以第一特征为主,政府干预为主;在西欧国家,两个特征并存,甚至并重,既有政府干预,也有国有化的实验。从资本主义制度 调整的角度来看,制度调整实际就是体制的转换。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主义转到混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但体制 却转换了。中低收入阶层的倾向性和他们在大选中的作用是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的推动力。

  进一步说,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西方社会经济 的巨大冲击不可避免地对西方国家今后的政党活动和竞选纲领产生有力的影响,各政党都会把继续推进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看成是争取选民的纲领性的目标。其中包括 以下措施:比如加强对私营银行和私营大公司的监管,建立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预警机制,扩大有利于低收入家庭的福利保障,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老年福利 等方面继续进行改革,以缩小社会的收入差距等等。

  尽管这些依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进行的,但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制度调整将被继续推 进。如果把19世纪后期到1929年之间的资本主义制度调整(尽管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调整是零星的、初期的)称为资本主义调整的第一阶段,把 1929年以后的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称为“资本主义调整的第二阶段”的话,能不能把2008年到2009年看成是另一个分界线呢?也就是把2008年、 2009年以后称作“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的第三阶段”。现在作出这种预测,肯定为时过早。经济学家的看法仅仅是一种预测而已。但在这里,有必要说明资本主义 制度调整始终是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制度调整,或者说始终是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体制改革。这种体制改革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继续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让 它更适合当前的形势。制度调整从来都是逼出来的,没有19世纪后期西方各国的冲突加剧,没有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就不会有资本主义制度调整。 结论是:不改体制,制度难以维持;改了体制,制度将继续保存下来。这就是制度调整的实质。

  最后,我想补充一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 正在经历着制度调整。1978年以前实行的是计划体制,1979年以后中国开始了体制的转轨,从1979年到现在的30年内,中国经济之所以有巨大的变 化、发展,首先归功于体制的改革,也就是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现在,改革仍在继续,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后,中国的体制改革、制度调整不仅不可能 止步,而且只会加紧推进。包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城乡二元结构调整、行业垄断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财税制度改革,以及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等 等,这些都是中国正在进行的制度调整。

  邓小平的伟大功劳就是把中国从一个刚性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变成一个柔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但是社会主义依然是社会主义。不改体制,制度难以维持,改了体制,社会主义不仅会继续保存下来,而且会发展得更好。 (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名誉院长、教授,标题为编者所加)



  阅读:4893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