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6日 星期三
应对危机不能就经济论经济
作者丁元竹              日期:2013-03-05               阅读:4682 次

 
  福祉是一个综合概念,以心理满足为主,同时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提高人民福祉意味着提高个人和社区的生活满意度,促进自我发展。评价人民福祉的根本途径就是看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换句话说,要看客观享受和主观感受

  最近到南方调研,与某地一位负责财政的领导同志讨论如何在经济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 冲击,他的一番新论,颇有意思:在经济困难时期,应该把人的社会活动搞好,人类不能老是搞生产,全部人口也不能都搞生产,人们需要社会活动。要组织一些这 样的活动,比如办一些文化、节日活动,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把空闲的公共资源开发出来。有效扩大国内需求,也要站在社会的角度看问题,不能就经济 论经济。

  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开始关注福祉问题

  这让我眼前一亮,马上记起曾在一本 书上看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人们发明了许多体育和文化项目。回京后就翻阅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其中写道,“即使在大萧条时 期,华盛顿也是游客如云的”。“来到华盛顿的人们看到些什么呢?首先,他们要看看那个火车站。联邦火车站是按照首都古典派建筑规划建立起来的第一座巨型砖 石结构,气势宏伟,和国会大厦一道俯瞰全城。”“在全国范围内,凡是有点公民荣誉感的城市居民都举行了支持复兴运动的游行,并且有许多彩车,有演奏着《幸 福的日子又来了》的乐队。纽约的游行队伍,比所有其他城市的规模更大,有25万人参加,走了10个小时,观众达200万。”威廉还说,那个时期,电影、音 乐、夜间棒球赛等都出现了。人们在1935年初次听到了摇滚音乐。

  的确,在长达10年的大萧条中,音乐、电影、阅读、体育等成了美国 人的基本休闲方式。人们还开展简单的家庭游戏,诸如拼图、跳棋、国际象棋、掷套圈等。这些休闲和消遣活动既消磨了时间,也排遣了焦虑。总统罗斯福也不例 外,他最喜欢的消遣方式是集邮。罗斯福利用收音机通过他的 “炉边谈话”鼓舞人们。大萧条时期,羽毛球、乒乓球和户外晚餐在郊区复兴;美国20个成年人中 大约有19个人读报纸,公共图书馆成为普通人的俱乐部。

  无独有偶,测量美国社会进步的社会指标也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 期。在罗斯福政府关注福利救济、改革和复兴的同时,当时担任总统的社会趋势研究委员会召集人的社会学家、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威廉·奥格本,开始关注“生活质 量”问题,并且主编、出版了5本年度报告和《美国最近社会趋势》,收集了美国社会变迁的大量信息,讨论和报告美国生活各方面的动向。从此开启了人类对于福 祉问题的研究。

  面对危机,有人忘记了生活中还有其他,经济只是福祉的一部分

  福祉是一个综合概念, 以心理满足为主,同时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提高人民福祉意味着提高个人和社区的生活满意度,促进自我发展。“福祉”的提出意味着要进一步理解“发 展”这一概念,回答一些更基本的问题,诸如,我们的体制、经济、社会真正按照我们的愿望改变了呢,还是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想,甚至偏离了我们最初的目标? 历史给我们的许多教训之一就是,发展结果往往偏离发展的初衷,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知不觉,随波逐流,失去自觉。我们必须始终对于发展保持一种自觉,必 须认识到,福祉是发展决策的终极目标。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回首历史,商业周期对世界的冲击并不少见。在面对经济危机的时候,有的人往 往沉湎于对危机的恐惧和痛苦之中,忘记了生活中还有其他,经济只是福祉的一部分。

  经济增长本身并无好坏,但是经济增长给人类带来的福 祉是有好坏之分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福祉是人类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判断。当人们真正把经济发展、市场运行与人类自身的福祉分离开来考虑时,会从 “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审视经济增长,而审视的标准就是生活品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生活品质视为福祉的具体体现。生活品质是人类的经济自觉。

  以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生活,应当成为我们当前的生活的基调

   生活品质包含了安全感和幸福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测量的出现,是人类对于自身经济行为的自觉。它告诉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并不仅仅取决于经济。生活品质是 基于价值角度和居住者需求层面展开的评价,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广义概念而非特定的区域)所能提供给居民以及外来人口、人们所能感受和拥有的日常生活所需要 的设施、环境、技术、服务等的总和。其中,政府的公共服务是 构成生活品质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还包括社会自治组织系统内可能提供的服务,如社区组织、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等。后者正在成为影响城市生活品质变化的越 来越重要的因素。从微观角度而言,生活品质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能满足每一个居住者生活个性化需要的水平,它使居民生活的区域更具功能性,更符合特定 群体(比如弱势群体等)的生理、心理特征(如智障者、残疾人等)和特定时期(如战争、灾害)所急需的特殊服务(如应急救助、抗灾抢险)等。所以我们说,评 价人民福祉的根本途径就是看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换句话说,要看客观享受和主观感受。

  当前,与美国和其他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不 同,中国没有出现金融危机,因此我们不必恐慌。中国只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这个冲击中,我们部分地区、部门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走出危机给生产、 生活带来的阴影,需要用经济的手段,也需要社会手段。我们期待在社会保障上再加一把劲,进一步加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力度,消除居民后顾之忧。与其在恐慌 和痛苦中徘徊,不如在快乐中行走。以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生活,应当成为我们当前的生活的基调。我想,温家宝总理经常重申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正包含了这 样的意思。(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阅读:4682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