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文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灵魂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他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三个“更”,充分表明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文化自信是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辩证统一的实践过程,是对一个民族创造文化的能力、结果以及创造活动本身的自信。任何一种文化都有 |
铸就民族自强的基石 |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视之谓强”。真正的“自强”不是击败他人,而是击败自己内心的“恶”,拥有坚定的意志力,能够认定目标、征服一切困难,直至抵达成功。
从列强的钢枪利炮冲破国门到戊戌变法的救亡图存,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到大革命时期发动北伐战争,从民族兴亡的八年抗战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摸爬滚打到改革开放的“摸着石头过河”,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拥 |
人人都是中国梦的书写者 |
随着国庆67周年的临近,人们抚今追昔,对党的深厚感情像岩浆一样喷发,像潮水一样奔涌。一位入党50多年的老党员面对鲜红的党旗,深情地说:“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在寻梦、追梦,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将一个个梦想变成现实,也只有跟党前进不动摇、筑梦路上不停步,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充满梦想的民族。在远古时代,夸父追日的神话、女娲补天的 |
包俊洪:中国梦的价值追求 |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中国梦”。梦想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反映的是一种价值追求,中国梦寄托着中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价值期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 |
涅槃重生,抗灾精神凝聚起四川发展的磅礴力量 |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传说凤凰每五百年就要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浴火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成为辉煌永生的火凤凰。只有经历过生离死别,才能懂得珍惜生命和现在;只有经历过生死关头的选择,才能感受到大爱无声的人性光辉;只有遭遇过困难重压,才能孕育出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凝聚力。
曾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而被誉为天府 |
把最动听的赞歌献给劳动者 |
4月26日晚,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中国梦·劳动美》2016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节目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录制完成。节目录制现场,全国劳动模范、最美职工、大国工匠等走上舞台,讲述着自己的奉献与追求。(CCTV-1新闻联播4月27日报道)
劳动价值体现社会价值,劳模精神引领时代精神。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先进模范人物,干一 |
五四精神的时代脉动 |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97年前由青年学生发起并迅即扩大到工人和社会各阶层、席卷全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因其反帝反封建(军阀政府)的性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和坚实的阶级基础,尤其是它触摸到了时代脉搏,同近代中国人民当时正在进行的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奋斗相结合,同中华民族需要解决的“中国往何处去”这一时代问题相适应, |
国家的引导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
社会公众不仅仅是法治文化内容的受众,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律普及活动的基本完成,来自普通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公共参与愿望逐步提高。在广泛社会参与的过程中,社会公众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义务履行的观念等才会不断得以树立和巩固。 |
提高对外传播能力 |
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独具特色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传播及其在世界范围的认知、认同,是其现代化不断推进的重要表现和必然要求,也是其对世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取得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
共同体:人类命运 中国经验 |
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经济利益共同体为基础,进而成为求同存异、互信互爱的文化共同体,它才能得到巩固。中国正在通过自身在世界上不结盟、不惹事也不怕事、劝和促谈、联合反恐、建立各种合作伙伴关系的行动来实践中和之道,并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共享发展的红利,发挥中国智慧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巨大作用。 |
南方日报评论员:将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觉行动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他同时强调,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
中国“五四运动”中的核心价值观 |
经过近代以来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宣传、改良和革命的洗礼,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了“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新文化运动,并逐步汇合成为一种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新文化时代潮流。在他们看来,封建专制制度是导致中国衰弱、受列强欺凌的根本原因,要想振兴中华,就必须推翻封建文化专制制度,实现民主共和。而要做到这些,必须首先发动一场思想道德的革命运动。创造具有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的新人,是革命成功的先决条件,这些应该说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实践逻辑。这也是晚清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总结出来的富国强民的基本经验。即:从技术层面的洋务运动,师夷之技、以夷制夷,到政治层面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使人们认识到要想振兴中华,必须进行思想价值观上的革命性变革。 |
让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
为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本报今起开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通过访谈干部群众、报道基层活动、刊播言论评论、转发网络声音,与读者一同见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陕西省的生动实践。 |
光明专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下,进一步重申和强调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简称《意见》)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来抓,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与作用可见一斑。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以内地民族班为抓手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 |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对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努力推动民族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为确保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