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硝烟中的记者 |
1937年11月8日,诞生于烽火硝烟中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中国记协的前身),在范长江的领导下,大批的左翼新闻工作者纷纷奔赴抗战前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共地下党员,国民革命军第60军184师政训处干事张天虚在台儿庄抗日前线,创办了全国第一份由军人编辑油印的报纸《抗日军人》。张天虚既是军人,又是记者;既拿枪上阵杀敌,又提笔撰写报道。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又跟随60军驰骋抗日战场,撰写了大量的战地通讯。
|
烽火硝烟中的坚定信仰 |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98岁高龄的四川省大竹县老红军卢炳发家里。门铃声刚落,就见卢老迈着稳健的步履迎了上来,热情招呼大家进屋就座。得知来意,卢老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娓娓讲起他亲身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
1933年秋,红四方面军发动营(山)渠(县)战役解放了卢炳发的家乡,他就是那年参加了红军,被编入红四军十一师司号班,当上了一名司号兵。1934年春,卢炳发所在的红31团一营征战在大巴山区的镇龙关,遭到四川军阀刘湘部队两个旅近万人的围攻,战斗 |
二十三年传播长征精神 |
【长征路·新故事】
75岁的拜富贵是宁夏西吉县单家集土生土长的回族人。1993年后,他23年心甘情愿地干了一件事:义务讲解红色文化,介绍西征红军的事迹。几乎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都听过他那生动感人的讲解。
通过拜富贵的讲解,前来参观的人知道了单家集发展的历史,也了解了红军三过单家集的历史:
|
一双草鞋的万里足迹 |
10月20日,一双草鞋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在此之前的8个月,它“行程”2万余里,“踏”过了祖国的万水千山,被数万军民心手相传。
|
长征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
半床被子
1934年11月5日,中央和军委纵队及红军主力分三路,从湖南汝城南出发,沿大坪、新桥、界头、延寿等乡村进军宜章。这三路进军路线都在崇山峻岭中,沿途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难。
红军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当时,蒋介石已经基本弄清中央红军主力突围的大方向是西进,与湘西贺龙领导的红军会合。因此,任命湘军头子何健为“追剿”总司 |
仰望永恒的丰碑 |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二送红军大路旁,红漆桌子路边放,桌上摆着送行酒,祝愿红军打胜仗……”一首婉转动听的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拉开了纪念长征80周年文艺晚会的序幕,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恢宏场景把观众带入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征程:一条红飘带,从红都瑞金到圣地延安,斗风雪、历成败,谱写了一部无与伦比的英雄乐章;一段坎坷路,从罗霄山脉到烽火陕甘,翻雪山、过草地,走出了一条苦难辉煌的康庄大道。当纪念长征80周年文艺晚会将红色记忆化作舞台上的流光 |
革命战争纪录片的新尝试 |
|
长征,一直在路上 |
|
追忆光辉岁月 永怀崇高信仰 |
图片从 |
红色基因 代代相传 |
1961年“八一”建军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 |
长征胜利80年了。
但我们现在仍然能感受到红军将士们“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的激情,仍然能感悟到他们“要为真理而斗争”的血性。长征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但长征精神是永恒的;长征发生在中国,但长征精神是属于全世界的。
红军三大主力长征,都是在力量对比悬殊情况下的被迫战略转移,说白了,就是打了败仗。为什么红军败而不倒,上下同欲,百折不挠?因为红军有信仰。红军有别于其他所有军队的本质特征就是,红 |
长征记忆 融进血液 |
在北京空军幸福村干休所一间简朴的公寓里,一位 |
血沃映山红 |
|
“叫花子”解救中央红军 |
“他最为辉煌的一页,是他和战友在获得庐山会议‘剿共计划’这一重要情报后,为了及时送到中央苏区,他敲掉门牙,扮成乞丐,穿越重重封锁线,日夜兼程,把这一关系到革命全局的重要情报及时送到瑞金,亲自交到周恩来手中。其时,正处在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的前夜。”
这是习仲勋同志1996年为纪念项与年同志的文集《山路漫漫》所作序言中的一段。寥寥数语,生动展现了项与年为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1934年,正是他不畏艰险,送来关键情报,为中国工农红军最 |
山后,那17棵苍松 |
在江西瑞金的东南部——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村子的后山上,17棵苍松郁郁葱葱,苍翠挺拔,连成一条坚强而有力的背脊;它们俯视家园,守护亲人,见证着华屋80多年的沧桑巨变,向一代又一代人讲述着红军长征精神。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每棵松树上都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刻着一个名字,它们述说着80多年前发生在烽火中的动人往事。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