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党是不是善于学习 |
邓小平一生酷爱读书,无论是在国内接受教育时期还是在国外求学期间,无论是在革命战争的烽烟岁月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和平年代,无论是在人生处于顺境时期还是在人生处于逆境时期,他皆能安之若素,刻苦学习。邓小平读书学习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善于将读书学习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提出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真知灼见。
“我总是站在社会主义这边的”
|
既要求新又要能坐冷板凳 |
卞孝萱(1924―2009)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古文学史专家。1924年,卞先生出生于江苏扬州没落的书香门第,出生不到两个月,父亲去世,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不识字的母亲每天先向邻人学会几个字,然后回家教卞孝萱。这一故事曾经感动了很多人。日军侵华,扬州沦陷后,物价飞涨,18岁的卞孝萱独自到上海谋生,白天在银行工作,晚间进夜校补习,走上自学之路,遇到疑难问题,便向学者求教。在他从事学术研究的几十年来,卞先生出版各类著作30余种,发表论文200多篇。在他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始终充满着青 |
“观书有得觉思清” |
作为我们党的“五老”之一,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内的饱学之士。他博览群书,即便到八九十高龄,仍然“此身不惯闲无着”,“老去愈知学不足”。1965年3月董必武的《八十初度》诗有云:蹲点未能知老至,观书有得觉思清。此身不惯闲无着,外语重翻读九评。这是他酷爱学习的真实反映。彭真称赞他“读书是他平生的一大嗜好”;江泽民同志赞扬他“深思好学,酷爱读书”。
“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 |
党政干部读书的“三字真经” |
读书作为“零碳能源”的三种效能
人民论坛记者:建设学习型政党需要党员干部加强读书学习。您作为知名学者和党史专家,对党员干部读书有什么思考?
石仲泉:我很赞成这个举措。现在不是讲低碳经济、零碳能源吗?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是我们成长的能源,读好书是最清洁的能源,即零碳能源。
|
读书写作正当时 |
读书不一定写作。但是,我喜欢“读书加写作”的学习方式。
过去读书,我的涉猎范围较广,但基本处于“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状况。后来到文物部门工作,周围专家学者多,不少是读了一辈子书、教了一辈子书、专研了一辈子学问的“大家”,甚至是在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或者古建筑研究等领域的“泰斗”,深感自己“才疏学浅”,如果依然终日忙碌于会议、应酬,必然难以胜任工作。于是调整读书学习的方法,其措施之一,就是“读书加写作” |
“入神”方可长精神 |
有种说法,读经典可以使人长精神。此话不虚。但有个前提,就是读经典必须“入神”,如此方可长精神。
入神者,一心一意、精神贯注之谓也。唯有一心一意,读起经典来才有可能忘味九成;唯有精神贯注,读经典的过程才有可能使书中之精义渗透到自己脑海中,继而生发出新的精神来。这个过程,也就是古人讲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何才能做到“入神”?《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即孔子是如何向 |
读《新时期反腐倡廉若干问题透视》有感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说千千万万个家庭把家风搞好了,那么,社会风气就会更好。发挥家庭的作用来反腐倡廉是将廉政与家庭诚信相挂钩,这样,能在政治上健康、生活上幸福,从家庭的源头上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众所周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课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说千千万万个家庭把家风搞好了,那么,社会风气就会更好。当今社会,腐败已成为制约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一大毒瘤,所以抵制腐败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发挥家庭的作 |
从温总理的三点读书心得体会出什么? |
2010年2月27日下午3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回答了网友关于读书的提问,总理坦诚谈了三点读书心得。
总理的三点读书心得,第一是要处理好读书与人生的关系,第二是读书要选择,读好书,第三是读书与实践结合。以笔者的看法,总理的三点读书心得是辨证的,极其清晰地回答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读书还是用来做什么?笔者谈谈自己对总理三点读书心得的体会。 |
经典读出的感悟 |
读一书,增一智。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所谓经典,即是精彩、典雅。经典读物似乎是一种营养很丰富的食品,食之,可谓健康也,品之,可谓精神怡人。继续努力学习,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重思考,是从政带领百姓致富的需要,重温和重读经典读物,需要读、钻、思、品、悟,感悟其从政之道、为人之理、致富之路,方可为自己所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 |
从政界要人著作读中国未来 |
《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近日开始在全国公开发行。从国务院总理职务上退下来已六年的朱镕基,以这本书的形式重新回到公众视野。这种“重新回归”,其实不是他的声音、形象,甚至不是他的领导风格、个性,而是他的思想、观念及其思想和观念的高度。
领导人出版自己的专著、回忆录,在中国并不稀奇,实际上由来已久。很多开国老将军,就有组织地出版过个人的大部头回忆录,给我们留下了有关近现代的珍贵史料。但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还很少撰写和出版个人性专著 |
毛竹“魔法生长”的启迪 |
近日读书,读到一则有关毛竹的故事:在亚洲国家生长着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它以一种不易被人发觉的方式向地下生根,在5年时间伸展出长达几公里的根系,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发展变化。第六年雨季到来时,毛竹终于钻出地面,而后像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生长,迅速到达30米的高度,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神话。
神奇的成长速度,让人惊叹不已。世间万象,事理相通。毛竹创造神话的成长方式,给人深刻的启迪。试想,没有笃定的目标,没有长时间的“根系”培 |
读书≠学习 |
读书跟学习,是很容易混淆的概念。把读书等同于学习的现象,把学习等同于读书的现象,很多。因而,影响了效果。实际上,读书跟学习,是有区别的。读书特指以阅读为手段的求知活动,而学习则是一个宽泛无边,涵盖了所有社会活动的概念。学习可以包括读书,而读书则不能代表所有的学习。读书与学习,在逻辑关系上,是包含和包含于的关系。只提倡学习,不提倡读书,就缺少必要的养分;只提倡读书,不提倡学习,就不能把有“知”变成有“用”。而有“用”总是比有“知”的份量大,层次高。也可以说,读书就是为了有“用 |
拥有崇高品质才是“人本身” |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写了一句话:“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而对什么是“人的根本”,什么是“人本身”?没有在这篇导言中作更多的阐述。那么,循着人是“肉体”与“精神”的混合物这一思路来走,不难发现“人本身”是附着在“肉体”上的“精神”,也就是附着在“精神”上的“肉体”。“肉体”存在的价值远远低于“精神”的价值。“肉体”的存在是短暂的,“精神”的存在是永恒的。人失去了“精神”,失去了“精神”的存在,结果就是两个字——“崩溃”,再加两 |
戒除“傲”气 |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国藩曾经一度成为中国社会上的思想文化热点,其为了表明忠心塞弄臣之口而大量刊行的《曾国藩家书》也被人们视为学习做人处世、进德修业、从政用人的经典书目之一。我生性固执,向来对社会上一些热点事件或人物存有私意,以为大抵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炒作起来,引人眼球,所以总是姑且观之,并不深入其中。近日,偶然得到一本《曾国藩家书》,闲来无事便翻了一翻。不料,这一翻却让我不想再放下,常常掩卷沉思,后来索性把它放在床头,每天睡觉前便读它几篇。
|
《九成宫醴泉铭》给今人的政治智慧 |
《九成宫醴泉铭》出自唐代名臣、政治家魏徵之笔。
贞观六年孟夏,唐太宗李世民到当时的离宫九成宫(位于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至今遗迹犹存)避暑消夏,亲自发现一眼甘泉,解决了整个离宫用水困难。为纪念当时被人们认为是天下大治、上天感应、祥瑞呈现的这一盛事,魏徵奉敕写了《九成宫醴泉铭》,由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抄录,刻成石碑。其碑历经千年至今矗立原地,其碑拓作为我国欧体书法的代表作广为流传,人们因此能够一睹其华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