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历届党代会简介 |
中共北京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5年6月 |
第十次代表大会 |
中共北京市第十次代表大会2007年 |
第九次代表大会 |
中共北京市第九次代表大会2002年5月17日至2002年5月22日召开。参加大会代表和特邀代表686名。贾庆林代表中共北京市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市委委员63名、市委候补委员12名、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49名和北京市出席党的16大代表59名,提交大会表决的各项决议胜利通过。 |
第八次代表大会 |
中共北京市第八次代表大会1997年12月12日至17日召开。参加大会代表和特邀代表686名。贾庆林代表中共北京市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出中共北京市第八届委员会及市委委员、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及纪委委员。1997年至2001年,全市共发展党员191495人,在新发展的党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有154510人,到2001年底,全市基层党组织有65926个,其中党委3253个、党总支37 |
第七次代表大会 |
中共北京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于1992年12月13日至17日召开。参加大会代表689名。李锡铭代表中共北京市第六届委员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夺取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出中共北京市第七届委员会及市委委员和候补委员;选举产生出中共北京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及纪委委员;根据中共十四大的精神和中共北京市第六届顾问委员会的建议,不再设立中共北京市顾问委员会。至1997年底,全市共有基层党组织69521个,其中党委2967个,党总支3640个,党支部6291 |
第六次代表大会 |
中共北京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87年12月13日至12月17日召开。参加大会代表770名。李锡铭代表中共北京市第五届委员会作了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努力争取首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新胜利》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出中共北京市第六届委员会及市委委员和候补委员;选举产生出中共北京市顾问委员会及顾委委员;选举产生中共北京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及纪委会委员。到1992年底,市委下属区县局党委(组)162个全市党员达到101.1万名。 |
第五次代表大会 |
中共北京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82年11月6日至13日召开。参加大会代表746名。段君毅代表中共北京市第四届委员会作题为《坚决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全面开创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大会选举产生出中共北京市第五届委员会及市委委员和候补委员;选举产生出中共北京市顾问委员会顾委委员;选举产生出中共北京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及纪委委员。在以后的五年中,共发展党员20万名,市委下属区县局党委(组)达到72个,到1987年底,全市有党员88.3万名。 |
第四次代表大会 |
中共北京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71年3月10日至15日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1269名。 |
第三次代表大会 |
中共北京市委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62年5月29日至6月6日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1151名。这次大会主要是贯彻1962年扩大的中共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北京市过去十三年,特别是“大跃进”以后的经验教训,统一党的思想,坚决贯彻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刘仁作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出中共北京市第三届委员会及市委委员和候补委员。到1965年,全市党员达到了23万名。 |
第二次代表大会 |
中共北京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56年8月2日至14日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615名。刘仁作工作报告,范儒生作《关于肃清一切暗藏反革命分子运动的报告》,彭真作大会总结,大会着重讨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问题。中共北京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因距第一次代表大会时间较短,经中央批准,没有重新选举中共北京市委的领导机构。到1962年底,全市共有党员31.2万名,市委下属有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丰台、门头沟8个区委;房山、大兴、通县、顺义、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9个县委和47个局党委(组)。 |
第一次代表大会 |
中共北京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5年6月25日至7月3日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682名。大会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北京市解放后六年的工作,提出全市党组织的工作任务。大会通过了《关于拥护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的决议》刘仁同志在会上作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出中共北京市第一届委员会及市委委员和候补委员,选出市监察委员会及委员和候补委员。解放后的六年,北京市的党组织的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党员由1949年的7200多名增加到1955年的9万多名,增加了12.5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