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两会新语 |
【编者按】
3月16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人民大会堂闭幕。大会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纲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
数说代表委员环保话题 |
在 |
为决胜全面小康开好局、起好步 |
3月1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大会。大会通过了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是一项法定职责,也是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形式。这份约2万字的报告是如何起草、修改到提交代表委员审议、讨论的?报告与以往相比有何新特点、新亮点?又是如何吸收民意、汇聚民智的?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向记者作了介绍。
思 |
政府工作报告 |
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来源: 北京日报 201 |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
|
世界500强 紧盯中国两会 力挺中国经济 |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记者汪平、邹多为、谢鹏)两会是外部世界研判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策走向的窗口。近日,一些世界500强公司在华高管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谈到,他们高度关注两会经济议题,并对中国经济前景抱有信心。在他们看来,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而“十三五”规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将为中国与世界带来发展新动力。
跨国巨头紧盯两会经济议题 |
让法治之光照亮慈善事业 |
“赞成2636票,反对131票,弃权83票。”
3月1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当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宣布“通过”的声音传来,中国首部慈善法诞生了!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乐善好施、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伴随这部法律的诞生,中国人民存善念、行善举的朴素意识统一上升为国家意志,现代中国在社会主义法治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又将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步。
|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侧记:乘浩荡东风昂扬奋进 |
春意融融,红旗猎猎,人民大会堂庄严雄伟。
早晨不到8时,来自四川的羌族全国人大代表王安兰已穿上绣满羊角花的民族服装,从驻地出发,前往人民大会堂。“收获很大,信心很足。”
天安门广场,出席闭幕会的285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陆续步入大会堂,行使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 |
万众一心,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进发! |
▲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闭幕会后,代表们走出人民大会堂。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
一图速览总理记者会要点 |
|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决议决定 |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议高度评价“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肯定国务院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和2016年工作部署,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 |
向世界展示开放自信中国 |
2016年的“两会时间”,人民大会堂北大厅“部长通道”成为一条“新闻热线”。
最多时达到500多人的中外媒体大军,带着全世界对中国的期待齐聚在此。各部委负责人40余人次先后在此亮相,坦诚与媒体互动,回应民众关切,向世界展示了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
世界瞩目:百米通道开启观察中国窗口
3月16日,当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回答完记者的提问,他成为今年 |
人民论坛:实干是最好的“定心丸” |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实干出来的,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拼搏奋进无疑是最好的答案。”两会上一位政协委员的观点,引起大家共鸣。
改革发展闯关攻坚,企业转型涅槃再生,固然都要依循客观规律,但主观上的判断和决心,同样具有关乎全局的影响。毛泽东同志曾精辟指出:“往往在敌人十分起劲自己十分困难的时候,正是敌人开始不利,自己开始有利的时候。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从不利到有利,主观上的坚忍勇毅至关重 |
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将越走越宽阔 |
上世纪80年代,我开始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担任中国问题研究员,自此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与中国结缘的2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历历在目。从1992年开始,我每年都会去中国两三次,进行访问和交流。2007年,我成为巴基斯坦首个中国研究中心的主任。我是一名“中国学生”,2010至2015年,我在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多次中国之行令我有了更多的机会深入接触中国,并对中国的政策和人民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
秦和委员: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 |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部署有关地方和民办学校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全国范围推进分类管理探索经验和路径。目前各方面对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如何落地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已成为当前我国民办教育改革发展中需要破解的重大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