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出版 |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纂的大型历史文献资料集《红军长征纪实丛书》,近日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党中央部署的党史工作重点项目,收录了红军长征亲历者的回忆录、口述史料、长征日记等文献资料,共计1600余万字,分为正编和副编,再按不同专题具体分为10卷。其中正编有《红一方面军卷》《红二方面军卷》《红四方面军卷》《红二十五军卷》《沿途亲历者忆长征卷》《日记卷》;副编有《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 |
博物馆中看长征 |
|
草地谱写战友情 |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草地行军比想象的要艰险百倍,一片片黑色的沼泽,隐藏在草丛里,人和牲口不小心就会陷进去,越挣扎陷得越深,最后把人畜都引向死亡的深渊。
1935年9月13日,红四方面军开始第二次进入草地。这次过草地,比第一次更加艰难。
原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副部长、时任红四方面军报务员的李永悌回忆,二次过草地,他什么装备都没有,连遮雨的小油布也早已破损丢掉了。当他看到别人 |
生死考验 民族情深 |
在广西灌阳和龙胜,给我的最深刻感受,是红军与少数民族同胞军民鱼水情,这是一种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民族兄弟情。红军在经过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和龙胜各族自治县时,制定和实施了民族工作政策,两地也因此成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发祥地。在此后80多年中,党的民族政策一直深刻地影响着这里,让这片土地获得新生,走向繁荣。
1931年至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第六军团西征和第一方面军长征,曾先后三次经过灌阳,在县内的工作时间共有17天。其间,时任中 |
全面小康的崭新征程 |
图① 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 本报记者 |
穿越时空的永恒力量 |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从江西于都河畔出发,开启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征程。在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中,红军将士血洒征途,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皑皑雪山、穿过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从东南到西北,一路艰辛,一路前行,最终走向胜利。
红色记忆,今天依然鲜活 |
昔日红军长征征战地 今朝美丽乡村寄乡愁 |
新华社郑州电(记者孙志平、甘泉)“秋意渐寒,来自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2980余名将士,朝大别山脚下的这个小村庄迅速集结,集结地点正是这棵古银杏树。这支平均年龄只有十五六岁的‘娃娃军’,在接下来的浴血征程中为中国革命立下大功”。河南信阳市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一棵30多米高的古银杏树下,讲解员的声音穿越时空,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82年前那个起点。
红二十五军被称为长征“北上先锋”。1934年11月16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部队从何家冲出 |
《长征》:打开精神财富的大门 |
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既要在内容上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又要在微观细节处感动观众。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长征》即是这样的一部片子。
作为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内容编辑,笔者有幸跟踪、学习了央视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长征》的创作过程,并先于正式播出看完了全部八集,整体感觉该片有如下特点。
|
定策瓦窑堡 |
大红背心蓝布褂,帽檐上镶一颗红五星。井长生84岁,清瘦硬朗,长髯雪白。“你们是北京来的记者?辛苦了!”他走出半山腰的砖窑,操着浓重的陕北口音。
这里是子长县凉水湾村,距延安城区70公里。子长县名气不大,但若是提起它的一个镇,却几乎无人不知,那就是瓦窑堡镇。
两河交汇、三川相接,瓦窑堡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民国陕北23县中号称“旱码头”,粮米油盐炭无不丰足。井长生至今仍记得,那是1935 |
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 |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驱车从云南昆明出发,向禄劝县皎平渡口挺进,以追寻红军巧渡金沙江那段历史足迹。
群山连绵,沟壑纵横。记者穿行在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上,天空雷雨阵阵,雨点打在车窗上啪啪作响。全程只有300多公里,却用了5个多小时,终于到达皎平渡口。“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几个大字映入眼帘。
步入纪念馆展厅,一张张珍贵的红军长征图片,以及一件件红军80年前使用过的油纸伞、扁担、 |
交响曲中的长征,世界仍流传 |
▲9月30日,余隆(中)率上海交响乐团演奏《长征交响曲》。
|
重走长征路线图:落脚吴起镇 |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80多年前,这里的重重山塬拱卫着全国仅存的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正是当年扼守根据地北大门的重镇。跋涉一年多,转战两万里,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终于抵达吴起,得以在“家”中落脚安歇,洗去一路风尘。
驱车西行,两侧山峦起伏,穿越了数不清的隧道。出高速第一个路口,展现在眼前的是吴起将军巨型雕 |
不朽的长征 不泯的情结 |
|
永坪小会师 |
延川县永坪镇,是距延安不足百公里的一个小镇。1935年9月15日,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在这里与陕北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胜利会师,成为红军长征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队伍。毛泽东后来曾经评价说:“徐海东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做成中央红军之向导。”
跟陕北多数村镇一样,永坪是个山坳间不大的镇子,延河穿流其间。镇中心的“会师广场”上,矗立的雕像定格了这一幕:工农红军旗帜下,徐海东和刘志丹紧紧握住了双手,身后的战士们喜笑颜开,热情 |
抒怀六盘山 |
初到六盘山,山路曲折险狭,周围群山逶迤。行至半山腰,乌云压顶,随即,秋雨倾洒而下。视野内开始腾起雾气,上山的路愈发湿滑,自驾车的我们惊出了一身冷汗。
横亘在陇东高原上,六盘山古称“陇山”。与红军翻越的众多大山相比,六盘山并不算高,海拔只有近3000米。不过,这座山是陇中和陕北的界山,也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山。山那边不远,便是红军在哈达铺确定的落脚点陕北根据地。
追随着红军当年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