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有关联度,更要有温度 |
有朋友说起过一件日常小事:晚上在家时,想请另一个房间里的妻子帮忙拿个东西,就发了条微信给她。发完才觉得,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是的,不知不觉间,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技术,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进而改造了我们的人际空间。人们不停发微信、发微博、刷朋友圈,究竟是密切了彼此的关联度,抑或仅仅是在玩手机?
对 |
梁衡:享受岂能是头衔 |
有一件事想了很久,不吐不快。
常见报刊上或会议上介绍某人时,或在名片上印头衔时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甚至追悼会上也不忘加这一条。这个“津贴”首施行于刚打倒“四人帮”后,改革之初。那时知识分子长期受压,待遇很低,生活拮据,于是为一部分精英人才发津贴,有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之意,后延续下来。不想 |
韩轩:善辨骂声之中的是非曲直 |
近日,两则有关“骂声”的新闻引来不少关注。一是郑州网友因不满空气污染致信市长大加吐槽,该市长随即发布公开信做出回应,表示“政府应认真对待”。二是《嘉兴日报》原评论员王垚烽因长期在网上发表极端言论,被解除劳动关系。同为骂声,结果迥异,引人深思。
先说说这骂政府。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 |
当用职业成就感吸引青年做公务员 |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适当提高基层干部待遇”。联系到最近媒体上关于公务员待遇的各种讨论,上述表述对基层公务员群体的呼声给出了明确回应。基层公务员群体中有不少年轻人,对很多人来说,做公务员也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他们对这份工作是否满意,间接影响到基层治理是否能取得好的 |
企业不是澡堂,进人先看男女? |
企业可以有一本精打细算的经济账,但国家在维护社会价值和机会平等上不能含糊自己的权利账、法律账。
日前,杭州西湖区人民法院判决女大学生小黄诉招聘单位无故“限招男性”构成就业歧视一案胜诉。正是这一纸判决,宣示宪法里毫不含糊的男女平等、劳动法中白纸黑字的禁止就业性别歧视,这些基本权利绝不只是漂亮的口号。然而也正是这起被媒体冠以 |
大学的模样 |
校园优雅清静,教授安贫乐道,学生如饥似渴,教室闪耀思想——这或许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大学模样——没有拜金主义的商业气味,没有奢华庸俗的金碧辉煌。造访西伯利亚密林深处的托木斯克大学城,记者仿佛重新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大学,耳闻目睹的一切都那样遥远而又亲切,脑海里依稀浮现出传统大学的模样。
大学该是什么模样? |
地方政府破产不能殃及民众 |
一项由财政部开展的地方债课题研究报告建议,研究制定《地方政府破产法》,从法律上明确地方政府应承担的债务风险责任,在地方政府资不抵债时,允许地方政府宣告破产,并规定债务重组及债务清偿程序,确定上级及中央政府在其中的责任。(《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13日)
说起地方政府破产,这在世界上绝非稀罕事。1994年美国橘县政府宣布破产;1998年,美国杰佛逊县政 |
“照顾老人可领工资”值得推广 |
赡养老人是子女的本分。但前不久,南京却开启了“照顾老人可领工资”的养老新模式。(《人民日报》11月13日)
对此,有人提出“照顾自己的父母,政府为何还要给钱”的疑问,有关方面认为,许多特困家庭老人的子女是下岗失业人员,迫于生计,他们必须起早贪黑地在外面打工,让他们在家照顾老人,生活将更加无以为继,因此,解决这些困难老人的养老,出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 |
一些地方政府何来破产风险 |
财政部相关课题报告指出,地方政府性债务质量具有典型顺周期性,一旦经济出现衰退,债务会出现非线性恶化趋势。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地区金融安全影响集中在市、县两级政府。由于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不救助、不兜底原则,强调谁借谁还、风险自担,地方政府亦有破产之虞。(《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13日)
据国家审计署数据,截至2013年底,我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规 |
用坚持与智慧推开“虚掩的门” |
有一个印度大学生在报纸上读到硅谷的故事,为之动容,便产生了到硅谷工作的愿望。为了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个年轻人选择进被称为硅谷支柱的斯坦福商学院MBA深造。对于一个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来说,申请这样一所顶尖商学院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他的第一次申请理所当然被拒绝了。但他没有泄气,第二年继续申请,并每天给招生办公室打电话询问,结果还是被拒绝了。他决定辞去现有工作, |
当人类遇上机器人 |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13日 05 版) |
是什么毁了“抗震小英雄” |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05日 02 版) |
学与商 |
传统读书人多轻商。《儒林外史》里的牛玉圃,只能算读书人中的败类,在新认的侄孙面前,也要装出一副看不起盐商的假样子。虽说历史上出过一位陶朱公,可以让商家觉得光荣,用金字写到黑漆招牌上去,而在读书人心目中,究竟只是一个“大隐”的变例。
予生也晚,已在“九·一八”事变之后,然而对于这类情形亦曾亲见,不全是从 |
别掉进“消费主义”陷阱 |
生活在这个科技涌动的时代,一切事物仿佛都以一种风驰电掣的速度后退,电子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尤其如此。对电子产品“喜新厌旧”,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近期一项调查显示,53.4%的受访者表示会追求最新的科技产品,42.6%的受访者不到一年就会换一次科技产品。一些消费者对于最新科技产品的追求,已到了盲动的地步。
|
会拼才会赢的时代来了 |
太平洋建设集团创始人严介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