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 提高艺术公信度 |
今天,我们文艺工作者重温《讲话》确立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七届六中全会根据《讲话》精神,立足当前艺术工作实际制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奖机制,精简评奖种类,改进评奖办法,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度,这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对整个艺术界的艺术公信度建设的一条总要求,因为艺术评奖标准及结果会直接呈现当代主导价值的艺术价值观及评价标准,给予全社会公众以巨大影响力,可以高度集中展现艺术界的公信度,这样以人民为 |
文化强国与中国歌剧的使命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文学艺术跟社会的核心价值有着本质的关联,二者交互作用。鉴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毛泽东主要阐述了二者的显性关联,而较少涉及隐性的或较为曲折的关联。艺术社会学告诉我们,观察和理解任何艺术作品,都无法脱离作品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创作可能会以非常积极的姿态直接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这样一种能动作用,决定了文学家和艺术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创作出内涵深厚、艺术高超的传世作品。今天,我们在强国之路 |
担当文艺繁荣的时代重任 |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的历史时刻,我们深情回顾党和人民对文艺工作的重视和关爱,倍感温暖,备受鼓舞,将更加自觉地为新时期的文艺繁荣担当时代重任
当代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当全国上下正在掀起学习 |
《讲话》的创造精神长青 |
“延安文艺”作为一种文艺现象,一般特指从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至1948年春中共中央离开陕北这15年中,以延安为中心、包括陕甘宁边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在内的革命文学艺术。今年5月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纪念。随着众多亲历者的先后离世,抢救收集第一手原始资料,整理还原“延安文艺”本有的格局和情景,系统记述中国革命文艺洪流的形成和发展,以典籍的形态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来, |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
今天,我国各民族的文学家、戏剧家、美术家、音乐家、表演艺术家、电影工作者和其他文艺工作者的代表欢聚一堂,共同总结三十年来文艺工作的基本经验,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商讨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繁荣文艺事业,这是一件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情。我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参加这次大会的,有“五四”时期就投入新文化运动的老一辈文艺家;有“五四”以后,在我国革命的不同阶段,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文艺家;有建国以后成长起来的文艺家;也 |
我的创作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我喜爱读书。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读书岁月里,我看过遍数最多的书是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对我创作影响最大的文章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今年是《讲话》发表70周年,回顾我国文学艺术在前进的道路上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感慨良多!回眸自己艰辛而坎坷的文学创作历程,真是不知该从何说起…… 我的困惑与抉择 |
在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
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 |
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理论的奠基之作 |
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已经70周年了。在这70年里,中国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发展阶段,发生了创建新中国、成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光明日报评论员:在《讲话》照耀下阔步前进 |
|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 |
|
人民群众是文艺主人公 坚持以人民为创作导向 |
在历史的坐标上人民群众是文艺的主人公,又是文艺的接受者;是文艺的启蒙对象,又是文艺的服务对象。《讲话》所确立的人民群众对于文艺的多重意义,历久弥新。为何写作?为谁写作?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作家会以不同的形式向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著书立说谓之不朽。所以,《典论·论文》宣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文艺创作:避免“干旱”需“活水” |
“我的家乡云南正在干旱,河水断流,庄稼枯死,有的村庄要到很远的地方背水吃。……此时我想到文艺创作,如果文艺创作也有一场这样的干旱,那会是什么样子呢?”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今天上午,中国作协在京举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座谈会”,来自云南普米族的诗人鲁若迪基在发言时如是说。他觉得这不是杞人忧天,如果创作不以人民为中心,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天的干旱有雨来滋润,文艺创作的“干旱”,造成的损失会比自然干旱造成的危害还 |
任仲平:文化“为人民”的历史跨越 创作源于人民 |
(一)“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丁玲、艾青、艾思奇、贺绿汀、冼星海……一批批风华正茂的文化青年向着光明,冲破重重封锁辗转西行。几年内到达延安的知识分子竟达四万余人,相当于1937年初中共党员的总和。对于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城,当时的《解放日报》这样评述:“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作中流砥柱,成为全国文化的活跃的心脏。”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
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是发人深思的提问。“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这是振聋发聩的回答。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70年来,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创作了大批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为人民大众”,成为中国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