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九:“冲击—回应”视野下的新儒学 |
现代新儒学是对五四时期出现的全盘反传统思潮的一种反弹和回应。正确理解现代新儒学的缘起、理论特质等问题,需要我们在“冲击—回应”的视野下对五四时期反传统思潮和现代新儒学的内在关联性进行深入的分析。
五四时期的知识精英是在“古今中西”的纠缠下来探讨中国文化现代重建问题的。面对西学强势来袭,他们的回应之道是将现代化等 |
张立文:燕赵文化的精神特质 |
我从小学至中学,对图画课很感兴趣,既学字又学画。在每学期全校书法比赛中总能名列前茅。当时主要是临摹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受“颜筋柳骨”的启迪,后学汉《张迁碑》,探赜二王和苏、黄、米、蔡的神、气、骨、肉,又临摹楚墓竹简及马王堆帛书。但我不是书法家,而是一个爱好者。——张立文
|
郭继民:牟宗三的治学旨趣 |
牟氏女弟子卢雪昆曾顺梁氏之言:“牟宗三者,非中国人也,而世界之人也;非20世纪之人,而百世之人也。”美国天普大学宗教系教授、已故哲学家傅伟勋亦指出,“牟宗三是王阳明以后继承熊十力理路而足以代表近代到现代中国哲学真正水平的第一人”。
沉潜的“执”的治学态度。对于做学问,牟宗三始终推崇《中庸》所谓“择善而固执之”的 |
罗容海: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 |
清明节将至,父亲早早就安排好了清明当天的行程:早上去扫爷爷及曾祖父的墓,上午开车回一百公里外的老家,给高祖父及以上祖宗扫墓,然后到香火堂(相当于分祠)把笔者刚出生的宝宝的名字写在家谱上,接着去总祠给爷爷上牌位,再回香火堂吃午饭,与宗亲们叙叙旧。一天下来,满满当当,既有对新生儿的祝福和期待,也有对先人的礼敬和追述。父亲电话里说,这一次的清明祭祖,意义格外重 |
叶乐峰:让清明节离“绿色化”更近点 |
|
杨少涵:《中庸》“蒲卢”的三种解释 |
在《中庸》第二十章,孔子曾以“蒲卢”比喻为政:“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我们知道,孔孟经常以众星拱北辰(《论语·为政》)、天下运于掌(《孟子·公孙丑上》)等例子来比喻治国为政,而《中庸》此处以蒲卢喻政,在儒家十三经中独此一见,所以宋儒袁甫赞其“可谓妙于形容矣”(《蒙斋中庸讲义》 |
李文娟:家庭中的“孝” |
安乐哲是以《圣经》为参照物进入《孝经》世界的。《孝经》与《圣经》都以亲情为主题。从旧约时代起,西方文明发展中的家庭价值亦处于突出地位,《十诫》中有八条戒律言“否”,如“除了我(耶和华)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等等,唯有两条言“是”“当孝敬父母”为其中之一。可见,血亲关系也是《圣经》所关注的重心。这种特 |
刘梦溪:孔子为何寄望“狂狷” |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人的性向品格的取向方面,主张以中道为期许、以中庸为常行、以中立为强矫、以中行为至道。但他的这一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春秋时期并不行于时。即如中庸之说,孔子在力倡此说的同时,已经感到了施行的困难。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的《中庸》一书,是专门阐述中庸义理的典要之作。《中庸》频引孔子原话,一则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即中庸是很高 |
“代人扫墓”遇冷照见清明传统回归 |
清明节将至,网上出现不少提供“代人扫墓祭祖”的商家,有些甚至声称可以给客人“现场直播”祭拜过程,收费从百元到万元不等。然而调查发现,该项服务真正下单的却少之又少。
清明时节祭拜先人、慎终追远,向来是国人比较看重的文化传统。代人扫墓的做法,固然可以弥补一些人因为时间、地域限制无法亲临洒扫的遗憾,但终究不值得提倡。 |
亟待从观念上改变殡葬习俗 |
25日上午,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报告指出,北京市区公墓消费过高,大部分居民难以承受。另外,目前殡葬消费中的突出问题还有,农村居民办丧吃请花费贵,殡葬机构外殡仪消费高于机构内;生态节地葬仍受冷落。(3月26日《新京报》)
尽管“目前北京地区的殡葬消费平均达到约42837元,而市区居民达80000元”的调查数据不一定有普遍讨论价值,但随着人们消费 |
高玲玲:擦亮蒙尘的传统宝珠 |
传统文化,代代流传,经久不衰,几千年来被推崇,就是因为它全方位、多角度阐述了“成人”的必要条件
我出生并生活在浙江绍兴,是一名9岁小男孩的母亲。古越绍兴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小时候春游,去大禹陵,听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进兰亭,观《兰亭集序》,看曲水流觞;入沈园,在一曲《钗头凤》中,领略不一样的词人骚客情怀。生活其中,能够接受不少传统文化的熏陶。 |
罗容海:今天如何看待《弟子规》 |
前些天陪同一位学前教育界的老前辈去赏花。路上老前辈说起她读小学时有一次去见校长,出校长室时校长告诉她,她进来时门是关着的,出去时就把门关上;进门时门开着,那出去时还把门开着。她说这句话她记得一辈子。
笔者近期在阅读“五经”中的《礼记》,知道这句话是有来历的:它源自《礼记·曲礼》中的“户开亦开,户阖亦阖”,即进门造访时门是什么样的,出门也还是什么样。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叫“有后入者,阖而勿遂”,即如果后面还有人来,要关门的 |
许嘉璐:三个自信植根于民族文化 |
中华民族一向是重视创新的,所以才有了汉唐盛世和发达的文明。只是到了近代,一个半世纪以来,我们英雄气短,自愧弗如,几乎一切都在仰仗着西方。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固有的创新精神有待唤醒、激励和扶持。要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打破常规,在体制机制和观念上进行创新。
而在思考、研究、试验和适应的过程中,总需要有一个立足点,我认为, |
邓海建:保护文物不能总是靠“追索” |
长远而言,保护文物是在为历史存档,为“乡愁”留根;眼下来看,保护的时候尽点心、尽份力,总好过遗落海外后,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追索”。
据报道,日前,荷兰为一尊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佛像做了个CT,发现佛像里隐藏着一具内脏被掏空、处于冥想打坐状态的和尚遗骸。这尊佛像日前在匈牙利一博物馆展出时,被人 |
曲冬梅: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形式化 |
两会期间,在谈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时,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指出,只强调形式,把学习传统文化弄成作秀是不对的。这为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敲响了警钟。中华文明五千年,名家名作数不胜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学校教育,响应了中央的号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而不只是会背、会写、会唱而已,更不是穿奇形怪状的衣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