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中国发展模式 |
林尚立(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梦是中国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发展模式取得最终成功的关键。中国梦给国家发展以新目标,明确了国家应在未来发展中,以更强的领导力总揽中国发展全局,以更强的改革力激活中国发展的动力,以更强的统筹力把握中国发展的进程,以更强的治理力保证中国发展的持续。中国梦给人民创造以新期待,点燃了每个中国人对自己、对国家新的希望,使每个人能更好地规划和实践自我发展,并由此汇聚出中国发展所需要的新的社会活力与新的发展动力 |
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奋力前行 |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02日 01 版)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蓝图,如何一步步变为现实?处于攻坚期和深水 |
攻坚克难当有“啃硬骨头”的勇气 |
编者按: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凝聚着亿万人民的期待,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号角。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行至中流的改革再一次扬帆,揭开了中国发展的崭新一页。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凝聚心往一处想的共识,拿出劲往一处使的行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党全军的首要政治任务。为配合全军官兵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本刊《思想论坛》专栏自今日起推出 |
程伟礼:“中国模式”的本质是全方位改革开放 |
国际学术界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所谓“中国模式”的命题是2004年5月由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乔舒亚·库珀·雷默发表题为《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的文章最早提出的。其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的文献资料看,“中国模式”命题最早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而且他不止一次地提出并不断加以阐述,到1992年南方谈话他把“中国模式”的本质内涵归结为改革开放的“全方位章程”,并具体阐述了有关“中国模式”的五大特性。 |
中国模式与当代世界发展 |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世人讨论中国发展及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中国发展经验的国际交流也成为中国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重要方面。笔者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一种选择,中国模式能够有效回应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与挑战,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考与启示。本文基于中国过去 30 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与政策思考,从中国改革的路径选择、减贫经验、民族关系模式、国际参与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模式对于世界发展及国际体系变迁的意义与影响。及时总结 |
关于“中国模式”的理性思考 |
一、“中国模式”的提出及相关争论一般认为,“中国模式”概念的提出,是西方各国对我国发展态势重新审视、国际社会对“华盛顿共识”进行反思的结果,而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于2004年5月在题为《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1]的论文中提出的。俞可平等国内学者倾向于用“中国模式”的概念取代“北京共识”[2]。之所以采用“中国模式 |
“十二五”——中国模式走向成熟的机遇期 |
基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基于“十一五”时期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优异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对“十二五”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前景抱有美好的憧憬和特别的期待。同社会各个方面不断取得的具体成就相比,如何利用好“十二五”这一特殊的战略机遇期,推动“中国模式”走向成熟,应当是我们在全球视野中关注的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这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这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在高度理性化 |
高尚全:强调“中国模式”可能误导改革 |
不能把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用“中国模式”固定下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在全球率先使经济走出了困境,2009年实现了9.2%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这种背景下,引发了“中国模式”的争论。有人认为,应该充分肯定“中国模式”,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巨大成就来佐证“中国模式”的伟大,中国所以 |
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的十个特征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空前提升。国内外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发展,探讨和研究“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甚至提出“中国模式”、“北京共识”。虽然我们不认为有普遍适用的所谓“中国模式”,但却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总结,归根到底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结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 |
总结“中国经验”需要理论上的穿透力和宽阔视野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在总结中国的经验、中国的发展道路,有的学者提出了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如何从理论上去把握这个课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认为这很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 |
中国道路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简称为中国道路,这条中国道路,不仅仅说明过去的艰难和辉煌,也昭示着未来的光明和前景:这就是沿着中国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就一定能够在幅员辽阔的中国版图实现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上下求索、苦苦追求的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李慎明: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 |
从广义上说,“中国道路”可以包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路;从狭义上说,“中国道路”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简称。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要把握好“六个坚持”。近些年,国内外都在热议“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北京共识”是西方政界和学术界的提法,事实上并不存在。“中国模式”的提法也有很多不足。其一,给人有完成式和不再发展的凝固之感;其二,有加强、推广和扩张之嫌;其三,我国 |
中国特色道路昭示光明未来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成就赢得了全世界关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2009年中国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霾;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同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给予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记忆犹新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神舟飞天”、“嫦娥探月”……中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开放的中国、和平的中国、崛起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普遍停滞与衰退给世界人民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报告预言, 到2020 年中国将 |
邓小平如何思考“中国模式” |
邓小平南巡讲话已经过去20年了,这期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3亿人口的中国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规模和速度崛起,引来了整个世界对中国模式的关注和讨论,而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本人的思想无疑是中国模式形成的关键。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有幸以一名英文译员的身份近距离接触这位伟人。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时代,邓小平会见外宾的谈话也往往围绕中国改革开放展开,他本人也经常有意识地通过这些谈话来阐述自己对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