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北京实践

作者龙斯钊   网站编辑马轩  责任编辑/ 宋明晏  来源前线增刊:2018年10月[总第282期]   日期2018-11-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头戏,良好的社会心态有利于社会治理的深入推进,有助于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北京始终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深入开展社会心理服务,扎实推进基础理论和实践运用研究,努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统筹规划,搭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四梁八柱”

  市委社会工委高度重视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将之当做社会治理的大事,当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大事。

  成立专责机构。市委社会工委下属事业单位——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是专门从事社会心理服务推进工作的专责部门、综合协调部门。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的前身为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成立于1988年4月,隶属于市委宣传部。1995年9月,心理研究所划转到市委研究室,2010年2月,整建制划转到市委社会工委,为市委社会工委所属相当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执行市一级财政核算,属公益一类。2010年后,明确4个方面(理论研究、实践运用、社会调查、委办工作)主要职责。具体有6项:组织有关方面和研究社会心理的专家学者开展社会心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组织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开展危机干预、创伤治疗、心理咨询等实践应用工作;开展全市性的社情民意调查研究,为领导全面了解社情民意和科学决策服务;开展专题社会调查,重点了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掌握市民的政治思想、心理动态和社会舆情变化,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意见建议;围绕全市社会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开展全市社会建设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研究;承担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交办的其他工作。2016年9月,市编办批准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更名为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职能调整为承担推进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建设的相关辅助性、事务性工作;开展社会心理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在研究基础上增加了服务功能。

  健全专业组织。2013年6月,为加强全市社会心理研究和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联合其他几家社会组织,发起成立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2014年,联合会正式被认定为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秘书处设在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4年来,联合会会员单位达到67家,联系相关社会组织110家。借助这个平台,联系动员、团结凝聚全市各级各类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积极参与首都社会治理,在关注心理健康、培塑良好心态、服务百姓生活、维护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会吸纳了当前北京市绝大多数社会心理机构为会员单位,工作领域涵盖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咨询服务、临床技术和特殊人群心理康复等专业门类,包括了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公益团体、民非组织、医疗保健和民办企业等社会心理工作的完整业态。每个会员单位都有属于自身的工作网络和服务对象,有机地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好社会组织的专业特长,为社会心理工作开展提供了雄厚的专业支持。比如,五彩鹿自闭症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不但在北京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全国各地开办的分支机构反响也都很好。

  建立专业人员队伍。建立市、区、街乡镇、社区村四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明确主管领导和责任人。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是全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统筹部门、专责部门。在编人员25名,几乎全部拥有心理咨询师证书,是加强综合协调、政策制定、联系指导的重要力量。区级部门由社会工委统筹协调,街道建立心理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建立心理服务站,协调专业人员加强培训和督导。目前全市已经建立了一支由心理社工、心理咨询师、心理志愿者组成的专业队伍,以及囊括全市心理咨询师、社区心理骨干、心理服务志愿者的专业数据库,为整合资源、推进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都将“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设立专门章节进行部署。2015年,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深化北京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机制,将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危机干预等作为常态化工作”。

  探索创新,培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元素

  开展全市社情民意调查。近年来,围绕心理健康、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社会行为倾向和社会认知等方面,每年一个专题,通过下发问卷调查,用大数据方式分析市民的社会心态。每年出版一本年度《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也叫《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

  开展社会心理基础理论研究。建立社会心理基础理论研究基金,联合首都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社会心理基础理论研究。每年发布16个课题,围绕发布项目指南、组织申报、专家初审确定选题、开题研讨、中期检查、结项评审等管理环节,推进基础理论研究。每年底课题结项,并收录到当年《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中。自2013年起,连续开展5年社会心理课题研究,在首都社会心理研究领域拓展了知名度,为激发首都社会心理创新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开展心理服务专业队伍培训。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建设的总体需求,紧紧围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着力建设好三支人才队伍,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提供坚强保证。面向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专业心理技术培训,围绕实务技能进行专题培训,提升心理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推动心理干预工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采取集中授课方式,在全市16个区面向社区工作者开展为期3个月的心理基本技能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实务督导三部分。培训旨在提高社工对社会心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熟知或掌握主要的应用技能,学会运用心理学基本知识开展社区工作的方法。培养社区心理服务工作队伍,建设社区心理服务工作体系,增加社工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幸福感,帮助社工悦己纳人、舒解压力、提升生活质量,对社会矛盾的化解和和谐社区建设起到积极作用。面向心理服务志愿者开展专题培训。针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开展心理援助,重点围绕组建志愿小组、团队文化建设、团队沟通协作、灾难应激心理反应等内容,举办心理服务志愿者心理素质拓展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服务能力、凝聚力和归属感。

  立足需求,厚植社会心理工作服务基因

  建立服务平台。推动建立健全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市级层面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综合基地,作为全市综合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和指导中心,为北京地区不同需求的来访者和机构提供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危机干预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培训、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决策咨询等服务。这是全市从事社会心理服务人员和高校学生的实践基地,也是全市社会心理服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才培养基地。在街道社区层面,推进街乡镇、社区村建设社会心理服务实体站(室),使社区心理服务常态化。指导协调专业机构开展针对性专业服务。比如,围绕家庭教育,与市妇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共同主办“2017年智慧父母与家庭教育公益开放论坛”;与顺义区教委联合实施《教育改革新背景下家长素质教育提升项目》,把素质教育延伸到家庭系统。面向困境家庭子女家长开展教育工作坊,帮助困境未成年人的家长、监护人改变自己教育孩子的错误观念与态度,掌握科学教育孩子、与孩子沟通、为孩子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方法。比如,针对9958绿梦儿童求助站、儿童医院重症儿童家长等特殊群体,开展了一系列公益心理援助和救助活动。

  发挥“枢纽”作用。依托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青少年安全防卫委员会、志愿者联合会、社区工作者协会等覆盖全市的51家“枢纽型”社会组织,与社区、学校、幼儿园等机构对接,提供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的专业师资力量,合力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通过举办“由心而治:社会心理与社会治理论坛”、创建《北京社会心理工作》季刊、举办心理健康节、公益汇等活动,加强社会心理政策宣传、心理工作信息交流、公益服务成果展示。连续4年举办“润心工程”北京居民心理健康大讲堂,开展各类普及性讲座和宣传活动300余场10万余人次。组织专家和志愿者组成若干服务小组开展“暖心公益行”活动,为失独家庭、老年群体等特殊群体提供人文关怀志愿服务,提供非紧急救助、心理抚慰等志愿服务,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0余场次,服务人数5000余人次。

  创新服务模式。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编写了自杀者亲友活动手册。北京密云家业如心社工事务所开展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建立了“发现报告、调查评估、帮扶干预”的未保工作机制,建立调查评估机制,切实维护困境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北京市五色土社会工作促进中心建设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平台,监测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实时采集基层报送的全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和突发事件,真实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精神健康状况和实际需求。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助盲活动,包括心目欢乐汇、第二届盲人集市和红丹丹第九届盲人趣味运动会等,受益盲人1549人次。春燕社工事务所长阳分站点作为房山区首家社区心理服务站,不断规范服务流程,形成了“3+3”社区心理服务体系,链接市、区级心理专家,组建三级社区心理服务网络团队。北京懋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各种节庆日开展广泛的科普和教育活动,宣传和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北京市石景山区清源社会工作事务所借助“乐助”项目,深入社区对残疾人群体开展团体心理健康咨询与一对一个案咨询,让服务对象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丰台区彤心社工事务所创新工作内容,为老服务调整添加心理讲座和心理上门服务。

  (作者:龙斯钊,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主任)




打印 | 转发:

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检视初心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