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是把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时代是指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到特定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国家利用互联网从战略层面全面深入地推进对现有各行各业的升级改造,将“互联网+”理念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最新统计,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8.02亿,手机网民规模7.88亿。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给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基层社会治理与信息化的融合进入了新的阶段。抓住时代契机,正确认识和把握机遇与挑战,充分运用互联网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形势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与民众、社会其他组织的互动合作,大力整合政治、经济、教育、司法等社会资源,不断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共同实现基层社会问题的协同治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解决体系中短板和瓶颈的重要途径,是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维护群众利益的必然选择。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自主空间日益扩大,社会主体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社会越来越趋向于按照社会的和经济的原则进行组织和运作。这种发展趋势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基层社会治理还存在一些治理困境。例如,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相分离,“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依然存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利益调节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解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突发应对机制还不健全,难以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当前政府公共服务刚性供给财政压力较大、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公共服务需求。
对北京来说,当前的社会治理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新目标、明确了新任务。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北京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提出了新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区域社会治理协同创新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挑战。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亟须引入新思路、新方法,亟须紧紧抓住“互联网+”的时代契机,以新思维、新技术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现路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推进“互联网+”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及理念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既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也是顺应形势所趋。通过对北京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工作三年多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研究提出“互联网+”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深度融合的路径和方法、“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现模式。
智慧社区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吃、住、行、游、购、娱、健”生活七大要素相融合,让居民生活更智慧、更幸福的社区。截至2016年年初,全市共建成1672个星级智慧社区,占全市社区总数的58%。全市星级智慧社区共覆盖366万户、969万居民。通过对246个智慧社区经典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总结发现,“互联网+”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融合方式,主要是从“互联网+”社区管理、“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便民服务四个方面实现的。
“互联网+”社区管理主要是指在社区管理过程中引入互联网理念以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实现社区管理的精细化、高效化。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打造现代化新型服务管理模式。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对社区人、地、事、物、组织等全面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实现精准化、个性化、多元化服务。通过动态掌握社区的基本情况,强化源头预防,强化排查调处,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稳定。依托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打造安全宜居的社区生活环境。通过在社区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可视对讲系统、门禁管理系统、停车管理系统、烟雾报警系统以及各种传感互联系统等,在社区构建起立体化、全方位的智能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垃圾回收清运、车辆出入管理、车位信息动态感知、车位引导、停车场管理、日常设备检修与维护、环境监测、电梯管理等智慧管理。通过开通社区网站、微信、整合安装LED大屏等,全面打通为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参与智慧社区管理、享受智慧社区服务的渠道,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极大地提升基层服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
“互联网+”政务服务主要是指在社区服务及管理、社区党建等方面引入互联网理念及信息化技术,实现政务服务的高效化和高满意率。以“互联网+”党建全面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社区、社会组织、非公企业等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种类繁多、情况复杂、业态各异,社会领域党员自主性、流动性、分散性强等特点。在具体推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中,利用互联网思维+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研发手机APP、开通微信公众号、开发远程教育平台等,抢占党建虚拟空间,建立党建“指尖阵地”“掌上阵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在线上党课、优秀党员经验分享、党员交流、党员教育、服务党员等,融教育、管理、服务、互动、监督等功能于一体。以“互联网+”提升居民对社区服务管理的满意度。依托信息化系统积极推进“区域通办、三级联动”,纵向打通区、街乡镇、社区村的信息高速路,横向打通各街道、各社区间的信息立交桥,居民在区域内任何一个社区都可提交办事需求,不再受地域影响、不用辗转多个部门,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居民少跑路”。依托微信、社区网站等低成本、高可用性的信息化手段,及时发布重要通知、社区活动信息、征求居民意见、解答居民咨询、调解居民矛盾等,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活动,有效解决了城市社区相邻不相知、居民难入户等难点问题。
“互联网+”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在居家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引入互联网理念及信息化技术,利用信息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居民养老难、就医难、教育资源不平衡等问题。以“互联网+”医疗卫生提升居民健康管理水平。居民可通过电话、网站、微信等信息化平台实现预约挂号,解决了传统排队挂号的痛苦。通过在社区建立设有血压血糖检测、康复训练设备等健康检测、健康管理设施的健康小屋,配套电子健康档案、健康服务管理网站等,创新“线上线下”社区医疗服务新模式,向居民提供健康医疗慢病管理、健康监护、疾病预防、健康咨询等服务。以“互联网+”文化教育提升居民文化素养。通过创建社区数字图书馆、科普实验室、安装电子阅读设备等,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提升居民文化科普素养,丰富社区文化。通过开通远程教育平台、依托社区网站、社区微信开通在线课堂栏目等,为居民创造居家学习的快捷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学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以“互联网+”居家养老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现代化养老服务。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为老人安装“一键通”“一按灵”等智能终端设备。通过“一键通”电话一键订餐、一键呼叫子女、一键联系社区居委会及物业等,为老人生活提供极大方便。借助成熟的信息化手段,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智能服务,很好地解决了老人老了怎么办、病了怎么办、失去劳动能力怎么办、感到孤独空虚了怎么办、没人做饭或不愿做饭了5个“怎么办”问题;很好地解决了政府关心、基层干部担心、老人家属不放心、老人烦心的“四心”问题,以智能化引领养老模式的转变。
“互联网+”便民服务主要是指在吃、住、行、游、购、娱、健等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引入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居民生活的便捷度和幸福指数。在社区安装便民缴费终端、智能快递包裹柜、垃圾分类回收机等,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便民服务超市,居民可在线订购蔬菜、食品等生活用品,就近缴纳水电费、收取包裹等。
“互联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和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带来诸多机遇、提供诸多新思路。
促进信息公开渠道畅通,实现信息公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好地解决了政府与民众之间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政府工作透明度不高的问题。政府部门、街道和社区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信息平台主动发布文件通知、活动信息、政策解读、意见征求等,进一步增强了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有效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提升服务能力,实现服务的便捷高效。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促使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便民服务体系进行深度融合,充分整合了公共服务资源,构建面向居民的一体化、多元化的在线服务体系。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企业等服务主体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居民需求,并依据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新需求为居民提供精准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等,让居民充分体验到“互联网+”时代下“插上互联网翅膀”的服务,真正感受到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丰富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实现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治理创新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公众应与政府部门一起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形成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治理的局面。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等,探索公众参与的网络化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加强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社会公众可以不受时间、地点、人员数量等的限制,及时向政府部门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政府部门可动态收集公众需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搭建平台,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制定的响应速度,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
(作者:蔡芬芬,北京市社会建设信息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