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全面深化社会治理改革的关键之年。密云区委社会工委、区社会办自2009年12月31日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一手抓顶层设计、一手抓基础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以社区建设为基础、以网格化体系建设为平台、以社会动员为载体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全区社会建设迸发崭新活力。
社会建设工作创新发展实践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建设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健全社会建设工作体系,成立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20个镇、街(地区)和39个单位为成员的区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建立了社会工作党委,村(社区)全部成立了社会服务管理站,构建起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社会建设统筹协调能力不断增强。完善社会建设工作制度,出台了社会建设“1+3”系列文件,发布了“十二五”时期、“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纲要,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基础更加坚实。加强社会建设考核,每年定期对社会建设工作考核检查,形成了年初部署工作、年内协调推进、年底考核评价的常态化统筹机制,社会建设考核作用逐步彰显。
社会领域党建引领作用逐步增强。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先后形成了鼓楼街道“商管协会+党组织”、东方神韵党建“以大带小”“1+5”党组织引领和谐社区建设等党建特色项目。累计创建市级非公企业党建“五个好”示范点68个,精心打造党建工作示范点,涌现出了金诚信的“支部建在项目上”、亨通斯博的“党员积分管理”等品牌。不断扩大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235家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74个,党组织覆盖率从2011年的不足10%上升到76.9%,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到92.3%,无党员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全部派驻了党建指导员,实现了党的工作全覆盖。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教育轮训工作,累计对1000余名社区党组织、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进行轮训,全区党务工作者队伍水平明显提升。
网格化体系建设深度融合发展。建立科学完备的网格化运行体系,划分基础网格5204个, 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8万余人,建立区、镇(街)两级网格化指挥平台和区、镇(街)、村(社区)、网格四级工作体系,形成“发现上报、任务分派、问题处置、核查反馈、形成评价”闭合工作流程。推动网格化工作标准化运行,编制《北京市密云区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标准》,顺利通过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验收,全区网格化工作运行实现一套标准。推动部门融入网格,带动47个部门组团入格,开展法律服务、矛盾调处、治安管理、民生服务等服务事项。几年来,网格管理机构记录事件459.9万件,办结459.1万件,办结率99.8%。全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保持全市前列,区委社会工委获得了由首都综治委授予的2013年—2016年度首都综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城乡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市率先建成了第一批社区办公服务用房,49个城市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均达到350平方米以上;累计建成35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基本实现了城区全覆盖;累计完成24个社区规范化建设示范点、14个老旧小区自我服务管理服务试点、36个智慧社区试点、3个“社区之家”示范点和89个市级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建设,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社会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日常管理,印发《密云区社区工作者制度汇编》,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四次对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进行动态调整,工资待遇大幅提高、队伍日趋稳定。加强培训,社区工作者取得职业水平证书比例动态保持34.5%,大专以上比例达到94.3%。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建设,培育成立了22家社会工作事务所,累计开展活动1500余场,受益群众5万人次。
社会动员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全区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初步形成,成立区志愿者联合会、分会和志愿服务站,构建起党政主导、覆盖城乡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注册志愿者达到9万余人,志愿服务队1800余支,志愿服务项目2400个,30名志愿者被评为北京市五星级志愿者。“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不断完善,认定22家区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创新镇街“3+1”社会组织工作新模式,全区社会组织覆盖率达到90%以上。社会动员能力逐步增强,实施“圆梦工程”、非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评价活动,引导非公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17家企业被评为北京非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百家上榜单位。
社会建设工作感悟和启示
要注重系统谋划,加强统筹协作。社会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扎实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形成一套清晰的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同时,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发挥好统筹协调的作用。既要做好“指挥官”,又要当好“调度员”,引导成员单位牢固树立全区社会建设工作“一盘棋”思想。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加强协作配合,真正把社会建设工作当作分内事,全区上下拧成一股绳。
要注重夯实基础,培育工作抓手。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都是抓好社会建设工作的基础,这些工作在近几年的社会治理实践中得到了巩固和发展。通过网格化体系建设这个抓手,在平安密云建设、和谐社区建设以及处理矛盾纠纷、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社会治理归根结底就是解决人的问题,群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要想工作出成效、有特色,需要不断树立新思维,培育和利用工作抓手解决问题。
要注重多方动员,引导共驻共建。党的十九大要求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提高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度,使社会力量凝聚到党和政府周围、聚焦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聚集到社会服务与城市管理各项工作中去。要通过“1+5”党组织引领和谐社区建设、党建协调委员会等平台,引导社区居民、党员代表、驻区单位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带动更多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非公企业等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使之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践行者和受益者,营造良好的社会动员工作氛围。
要注重鼓励创新,激发改革活力。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显著增长,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正是创新性地提出和坚持了改革开放这一重要举措。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社会建设没有固定模式,有许多空白点和创新空间,要做好社会治理工作,就需要树立新思维和新理念,需要从体制机制上突破创新、丰富社会治理手段。
站在新起点对社会建设工作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新时代的社会建设工作,应以此为根本遵循,不断在顶层设计、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出实招、见成效。
强化党建的政治引领作用。把基层组织建设好,不断增强社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推动社区建设、服务企业发展、强化专业服务等方面发挥优势。加大 “两新”组织党建创新力度,探索园区、商圈、商务楼宇和互联网企业等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抓住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这个牛鼻子,推动区委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扎实推进社会领域“B+T+X”党建模式,注重总结经验、创新引领、发挥实效,培育一批先进典型,推动全区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充分发挥网格化工具优势。坚持以有效、管用为目标,继续深化网格化工作,加强和深化各部门、各镇街的认识、重视,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和监督考评体系,规范运行机制,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推动标准化、信息化在网格化工作中的运用。深入研究网格化工作中的难点和短板,把多网融合作为重中之重,加强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推动网格微信群体系完善,切实把精细化管理和贴心便民服务依托这个平台落实到位。
夯实城乡社区建设基础。不断拓宽社区这个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平台,对标“首善”建设标准,立足社区发展新形势新需求,抓好社区规范化示范点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老旧小区自我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建设和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建设等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城乡社区基础功能,扩大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全力落实好社区减负工作,不断增强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积极主动地发挥好作用。
健全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创新社区治理,需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当前,全区社区工作者队伍业务水平和素质距离建设适应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高水平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社会治理依托点,把人才的使用、岗位的开发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解决好社区工作者待遇问题。探索创造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环境和流得动、有发展空间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社工建设社区、服务居民的积极性,把队伍建成社区建设的主力军,为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动员水平。深入推动社会组织公益行、志愿服务行等活动,发挥社会组织、非公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使之成为社会建设重要的承担者。在动员对象、平台载体上深入研究,积极做好资源整合工作,为社会动员搭建平台。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依托社会组织联合会,把工、青、妇及各类社会组织动员起来,不断激活社会组织自治功能。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落实蔡奇书记视察密云提出的“守护好绿水青山是生态涵养区的头等大事”要求,动员志愿力量参与生态保水、环境保护等工作。动员非公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低收入户帮扶工作,探索创新帮扶模式,开展精准帮扶。丰富社会动员内容和载体,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作者:张志华,中共北京市密云区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密云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