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危机阻扰文化强国进程
|
作者:王岳川 日期:2012-12-30 阅读:996 次
|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6%受访者认为国人汉语应用水平下降,69.1%的人希望推广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50.6%的人认为要让汉语水平成为人才招聘的参考依据。这一调查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汉语危机的说法并非危言耸听。
从历史上看,世界五大文明发源中的其他4种文字,即埃及圣书、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印度梵文都先后退出社会舞台而进入历史博物馆,尽管梵文今天仍被学者所研究,但已不再可能像汉字这样在当代社会中长寿而广泛运用。汉字这“东方魔块”所具有的古老生命,打破了《圣经》中上帝变乱天下人言语而阻止建成“巴比伦塔”的“神话”,并在人类进入第3个千纪年时,显示出日益强健的生命力。
所谓“汉字文化圈”,即以汉字为中心进行文化交流的话语体系,并在广泛的文化传播影响他国并发展出以同一个表记法的文化带。可以说,从中国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东南亚诸国,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
如今,中国遭遇的东海和南海危机,表面上是西方国家搅局南海,使得领土争端和资源争夺问题日益复杂化。而深层原因,是中国“汉字文化圈”长期以来已经失效,半个世纪以来,整个东亚“去中国化”倾向十分严重,“汉字文化圈”已经被“美国文化圈”取代。南海一些国家唯美国的马首是瞻,因此,只有恢复和重建汉字文化圈,诸多问题才能良性解决。
就国内而言,多年来在强烈的西化情绪中,在国家教育制度和人才政策中,英语的重要性被空前夸大,而且在体制中被日益固化。加之,舆论的渲染传播和留学热的持续升温,使得英语成为中国当代教育中的高杆,左右着知识界和教育界的视线,所有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将外语看成头等大事,大学四年将近有三分之一时间花费在英语的应试学习上。而硕士博士花在英文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本专业学习的时间,使得近十年中国研究生水平滑坡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
这种明显的“英语压倒汉语”的状况仍在被人炒作固化,英语仍在进一步被神化,一大批术有专精的优秀人才被英语考试的高门槛堵在门外。正如有人所说:“英语已然成为第一阶级语言,汉语似乎已沦落为第二阶级语言了。学前班学英语、升学考英语,求职、考研、评职称要英语,公交车服务员讲英语,一些名牌大学倡导中文课上用英语,当公务员入门时要考,企业招聘要考,评定工程师、政工师、高工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还得考英语”。可以说,中国的多种晋级考试中,都将英语而不是汉语的语言水平作为筛选的重要尺度来衡量人才,英文考试似乎成为当代中国的考场中的“新八股”,担当着“新科举”的重任。
我不反对学英语,多学一门语言对进入世界确实非常重要,但是有个母语和外语的学习尺度问题。如果是以英语为重来作为我们的高考、硕考、博考惟一的衡量标准——专业或母语再好,只要英语没过就都算不合格的话,那将是遗害无穷的。对英语的过分强调,则表达了一种对母语的不自信,对专业素质的考试性歧视,同时还表现出当下教育制度的严重西化。这种按西方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方法来要求人文科学和艺术科学的做法,其危害程度在未来岁月中将会显现为人才断根、专业深度消逝、母语自卑主义等。说到底,英语至多能作为一国文化教育的第二衡量标准,母语和专业才是真正第一位的。
汉语危机不仅仅体现在高教制度层面,还体现在日常生活层面:电脑时代提笔忘字,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网络和微博语言的随意性和个体性使得汉语出现不规范化和粗鄙化现象;有的人喜欢说洋泾浜英语或不中不洋的话;而且由于文言文在公共空间被边缘化,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一定程度的断裂;很多学生行文逻辑性差,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写通知写请假条都不知如何下手,更别提写毛笔和欣赏书法了。
往深一层看,20世纪中国文化虚无主义思潮中,出现了“废除汉字论”,使得汉语由神性存在进入到罪性的存在。汉字的原初产生具有神性的光辉。相传黄帝时“其史仓颉,又象鸟迹,始作文字”。《淮南子•本经》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这位新石器时代的文字创造者与规范者的发明使得“天雨粟,鬼夜哭”,恐怕与先民震摄于无与伦比的文字创造所闪烁出来的物质与精神天人合一的神秘紧密相关。
文字进入大一统中国受到王权思想的支配。文字权力使得“立言”终于同“立德”、“立功”一起,成为超越时间空间、挣脱历史羁绊的“三不朽”。只有文字可以为瞬间飘忽的思想铸造不朽的铭词,同样,也只有文字才会引来思想的罪名并招致杀身之祸。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风东渐,全盘西化的呼声在20世纪中国不断高涨。于是,钱玄同宣布:“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减省现行汉字笔画是治标的办法。……治本法实是目前最切要的办法”。因而要“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陈独秀也说:“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鲁迅认为,“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汉字和大众,是势不两立的”。而结论似乎是汉字已经过时,必须以拼音文字取而代之。于是,汉字从神性、王性的高峰坠入以汉字为罪恶、为落后可耻的文化心态中。汉字简化在后殖民主义语域中沉重地开始了,以至于到了20世纪80年代,仍然有人因汉字难以输入电脑而判定汉字与电子信息时代无缘。孰料在王选教授发明汉字电脑化以后,事实恰与此论相反。
其实,废除汉字最早提出者是日本人。前岛密1866年12月,向日本的末代将军德川信喜提交了《汉字废止之议》:“支那人多地广之一帝国,如此萎靡不振,其民众野蛮未开化,受西洋诸国之污辱,乃因其受象形文字之毒,不知普及教育法之故。废止汉字,并不是要把汉字输入之词语全部废止,只求把那些词语用假名记录而已。不废汉字,只会造就支那魂,而缺乏大和魂。”这已将文字的兴废与民族魂连在一起了。这种跟着日本人说的“废除汉字论”,危害不小!
汉语思想是汉语精华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集中展现。汉语思想是用母语思考祖国的现实与未来,母语思想是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统一。我从不否定外语思维,而且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还需要大量的翻译拿来。如今,在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种族主义、原教旨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等阴云笼罩的世界上,曾经辉煌无比的汉字文化圈早已名存实亡,被英美文化和周边国家文化挤压得已经四面楚歌,中国能否成功“再中国化”,重振汉字文化和文化中国?!
可喜的是,西方近年来出现了持续不断的“汉语热”,尤其是美国的大学生在选择“外语”专业方向时,相当多的学生选择了“汉语”。而中国各大学的对外汉语中心的外国留学生也人满为患,蔚为大观。
在我看来,汉语危机本质上是西方文化霸权导致的东方文化危机,汉语危机的消除,是东方文化振兴的前提,更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只有在“再中国化”中重建汉字文化圈,才能使国人对汉语有文化自觉和汉语自信,才能使世界文化走向精神生态平等对话之途。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