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4日 星期一
中国重新修订马恩列文集 专家吁完整准确地理解
作者汝信              日期:2013-05-06               阅读:4168 次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由中央编译局专家们精心编选和重新修订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正式出版了。这两部文集作为中央决定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成果,对推动我国亿万人民和广大干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我们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工作者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这里,谈一些学习的粗浅体会。

  一、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需要认真学习经典原著,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一直保持正确方向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呈现一片繁荣的局面,其基本经验归结为一条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为什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它是产生于实际又在实际生活中被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理论,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并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这一伟大社会变革中承担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又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其丰富的内容涵盖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军事以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向人们提供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和认识方法,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切领域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武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百多年世界历史进程已经雄辩地证明,唯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现时代的真理,它不仅是代表进步人类的革命理想,而且早已通过革命实践得到实现,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的最有力的证明。

  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贯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要的前提是首先要真正弄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要求能够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有人想走什么“捷径”,仅仅根据二三手材料的转述或寻章摘句式地引用片言只语去讲马克思主义,这是最要不得的,不仅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反而会导致片面的认识、甚至完全错误的曲解。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因此,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地认真刻苦阅读和钻研经典原著,直接向经典作家们求教,弄清楚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的原意和精髓所在。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不止一次地提倡阅读经典原著,谆谆教导年轻同志要克服畏难情绪,花些时间至少要读几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我们党和几代领导人也历来倡导学习马列主义著作,重视翻译出版经典著作,并把一些重要著作列为干部学习理论的必读书,对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留给我们的文献遗产极其丰富,他们的著作全集篇幅浩瀚,对于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者来说,自然是应该尽可能多读和熟悉他们的所有著作,而对一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能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用来指导自己的专业研究工作。认真学习经典著作是为了能够分清哪些是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这样,就使我们能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明辨是非,拒斥和反驳形形色色的敌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切歪曲和攻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收入了经典作家各个时期的最重要的著作和论述,凝聚着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可以说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适合于现时代需要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必读书。

  二、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学习经典著作要采取历史的科学的态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不是把理论当作教条而是当作行动的指南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不仅要通过学习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而且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曾批评某些人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满足一切需要,对他们来说,理论是教条而不是行动的指南。恩格斯不止一次地坚决反对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强调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62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并指导实践,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理论本身也必须随着实践而发展创新。所以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它必须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而决不能停滞不前,如果发展停止了,思想僵化,把理论变成僵死的、一成不变的神圣教条,固步自封,满足于老一套,它就没有生命力了。这一点,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尤其重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决不在于熟练地背诵经典著作中的个别论断和现成的结论,而在于学会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地领会其精神实质,善于灵活地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革命青春,始终保持强大的活力,就是因为它永远和实践保持密切联系,总是能够适应于新的历史条件,对出现的新问题作出新的回答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最富于探索精神,勇于创新,永不满足于现状,这正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最需要学习的品质。马克思主义不承认有什么绝对的终极真理,它公开申明自己并没有结束真理,只是为探索真理和认识真理提供了科学的手段,为人们在实践中日益接近真理开辟道路。正是有了这样强大的思想武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来说,十分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他还告诫说,“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83页)。这里所说的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根据经典作家们的论述,这种研究方法的要旨有以下几点:第一,科学研究不应从抽象的原则出发,而应从现实出发,以顽强的事实作为根据;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第二,科学研究要求对每一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列宁把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真理总是具体的,切忌用抽象的概念来代替具体的东西。第三,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不能脱离历史条件和具体时间、环境去考虑问题。第四,在阶级社会里,只要存在着阶级斗争,就应采取阶级分析的方法,人们的思想、意识、社会活动无不带有阶级的烙印。第五,历史和逻辑的辩证的统一,思维的发展归根到底只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在科学研究中逻辑的方法必须以历史的实际发展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这种科学方法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但要牢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统一整体,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学习运用这种科学方法,也就是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具体体现。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必须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要在人们的实践中发挥作用,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完成了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伟大变革,发现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原理,然而他们明确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也十分强调要根据各国的不同情况去独立地探索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各国都是不同的。这不仅适用于无产阶级革命,也同样适用于夺取政权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列宁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他从不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所有国家都应遵循统一模式。他指出,一切民族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到社会主义,但走法却不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完全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上述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继十月革命后又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胜利。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凡是结合得好的,就能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反之就会遭到挫折、走弯路。正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极其丰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我们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要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阐释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头脑。

  四、学习研究经典著作,要以经典作家为榜样,学习他们科学的严谨的治学精神,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就需要端正我们的学风。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劳动,它要求研究者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实,把真理作为科学最高的价值追求。通往真理的道路往往是曲折的,充满荆棘险阻、崎岖难行。科学研究要取得有价值的成就,就要有开辟新天地的精神,需要付出大量辛勤的劳动。研究者不仅要有矢志于科学、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而且要有思想解放、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科学研究本身又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的,研究者必需具备深厚的学术知识积累、宽广的视野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而所有这些都体现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今天,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学习的正是这种马克思主义学风。

  做学问、从事科学研究决不能有浮躁心理,切忌急功近利,浅尝辄止,哗众取宠,要甘于寂寞,持之以恒,根据科学研究的规律办事。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8页)只有采取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才能有真正理论上的创新。

  理论创新需要研究者有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理论勇气,《资本论》就是光辉的例证。马克思在该书法文版序言中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4页)马克思的这一名言,我们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永远铭记在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阅读:4168 次

汝信的文章
贺麟,把握黑格尔哲学的精髓
中国重新修订马恩列文集 专家吁完整准确地理解
中国古代文明中人的问题
从国际金融危机看当代资本主义本质
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