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5日 星期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构想与现实社会主义
作者刘昀献              日期:2013-03-11               阅读:5314 次

   摘 要: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 会是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时的社会主义。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最高最后的形式,因而市场经济将伴随资本主义走 完全部路程,未来社会只能建立在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基础之上。事实上,市场经济是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它的充 分发展,人类才能建立产品经济社会。现实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实现的,这样的社会主义可以在国内终止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不能终止市场经济的发 展。俄国十月革命以来,人们一直在用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消灭了市场经济的未来社会模式,指导现实的还必须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实践。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 曲折、失误,甚至在一些国家的失败皆源于此。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决了如何建设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建立的社会主义的问题,填补了马克思恩格斯社 会主义理论的一页空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它相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诸多的优越性。它可以创造出高于资本主 义的劳动生产率,使社会主义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而把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从产品经济的基础上推进到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把资本主义的最终灭亡和社会 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提前上百年乃至几百年。

  关键词: 未来社会构想;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资本主义灭亡;新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勾画了未来社会的基本框架。20世纪,俄、 中等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一度建 立了社会主义阵营。这种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斯大林领导苏俄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因而人们习惯于把它称为“斯大林模式”,尽管这一模式在以后社 会主义各国的实践中有所改革,但基本上没有突破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斯大林模式”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构想是否一致呢? 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由 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即“斯大林模式”在与发达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而,在苏联与东欧诸国已经失败,在中国、越南等国正在被抛弃。如果二者是一 致的,为什么按照科学理论建立的本应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会垮台呢 ? 如果二者是不一致的,那么,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是什么呢 ? 这一难题 的破解,不仅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改革的现实合理性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

   马克思恩格斯是从现实的社会运动来揭示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的,他们把资本主义放在各种社会形态合乎规律地相继更迭的世界历史链条中进行考察,从而把社 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看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及其内部矛盾发生的必然结果。因而他们无论对未来社会的实现方式,还是对未来社会的基本框架的构想,都是建立在资 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冲突基础上的。

  (一)关于未来社会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但这种必然性是怎样实现的呢? 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历史领域,考察研究了社会历史事件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关系,指出了未来社会的实现方式,概括起来有 3 种情况。

   1. 在资本主义走到历史尽头时实现社会主义。这种代替的方式是无条件的。马克思恩格斯始终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独特的最后产 物” [1](P442),“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2](P33) ;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自 然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然,自然历史过程的实现,又需要人的参加,这样便产生了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运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的作用,就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起到新社会的助产婆的作用。因此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是以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是以资本主义的历 史终点为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的。马克思明确指出:对资本家的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主义的集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 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的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 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 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专业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 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在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 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 被剥夺了”[2](P268 - 269)。

  2. 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即其还有发展余地时实现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于 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所以必须用新的生产关系来取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日益 激化,一旦无产阶级在斗争中获胜夺取了国家政权,就必然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经济危机表明“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 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 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资产阶级用什么办 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 ? 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 ? 这不过是资产阶级 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3](P278)。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我们无须等到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后果到处都以极端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性品的时候,才来实现这个变 革。”[4](P312)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断说明了两点意思,一是社会主义能够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实现。这时的资本主义并不是没有发展的余地了, 资本主义依然能够通过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来继续自身的发展。《共产党宣言》诞生一个半世纪以来 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二是这种代替是有条件的。其主要条件是:资本主义爆发了周期性危机,生产力提出了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要求;如果同时具备了无产阶 级在斗争中夺取国家政权这一条件,就必然能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国家,在先进国家的带动和帮助下, 可以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西欧工人运动处于低潮,东方革命运动兴起,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用大量精力研究 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和途径。他们认为经济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社会主义,这个特定条件就是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 国家的带动和帮助。因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化大生产的物质基础上实现的,处于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只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 阶级在战胜资产阶级方面做出榜样和支持;只有从实例中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这些落后国家才能走上这种缩短 的发展过程的道路[1](P443)。 1881 年 2月,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写信给马克思,提出根据俄国农村公社的情况,请马克思说明人类社会的发 展是否各国都必须经过完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才能进入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俄国农村公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5](P770),但是 要有一定的条件,即要有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接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2 年俄文版序言中进一步论述了这一问题。他们认为:“ 假如俄 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3](P251)。同年9 月12 日 恩格斯在给考茨基的信中又指出:像阿尔及利亚、埃及、印度等这些被西方征服的殖民地国家可以在欧美先进国家革命胜利之后,在先进国家帮助下,不必经过资本 主义独立发展阶段,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他说:“只要欧洲和北美一实行改造,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做出极好的榜样,使各个半文明国家自动地跟着我们走, 单是经济上的需要就会促成这一点。至于这些国家经过哪些社会和政治发展阶段才能同样达到社会主义的组织,我认为我们今天只能作一些相当空泛的假设。不过有 一点是肯定的: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不能强迫他国人民接受任何替他们造福的办法,否则就会断送自己的胜利。”[1](P649) 1894 年1月恩格斯在 《〈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当西欧各国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像俄国这样刚刚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而仍然保全 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但这方面的 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目前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作出榜样和积极支持”。他并且认为“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一切国家。”[1] (P443)

  进入 20 世纪以来,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资本主义工业化同时是一个通过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 动和国际移民等途径使资本主义工业向世界范围扩展的过程。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扩展不仅使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得到迅速增长,也使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广大地 区的经济注入了资本主义成分,近代工业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实现未来社会的第三种方式,即“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 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已经失去实际意义。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第一、第二种方 式则正在被历史的发展所证实。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它从自由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说明其 正一步步走向历史的尽头,接近不可避免的灭亡;中、越等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就,则雄辩地证明资本主义能够在其走到历史尽头前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二)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框架

  关于未来社会的名称,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肯定“社会主义”概念的同时,也接纳了“共产主义”概念,这时他是把共产主义隶属于社会主义的。在《哥达纲领批判》 一文中,马克思又在更高一级基础上实现了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概念的综合,但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同,马克思这时明确地把社会主义隶属于 共产主义,把其作为共产主义整个社会形态发展的第一阶段。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体分析,预测了未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及其特征,科 学地划分了未来社会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同属于一个社会形态,它们的区别只在于成熟程度的不同,其基本特征有 4 个方面。

   第一,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把资本主义私有制视为“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 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3](P286)因此,他们始终把所有制问题即消灭私有制代之以公有制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基本问题”[3] (P307)。他们甚至断言:社会主义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即“消灭私有制”[3](P286)。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是指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在《1848 - 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马克思把它具体化为“使生产资料受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支配”[3] (P409)。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称其为“个人所有制”,“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2] (P269)。

  第二,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不存在商品生产、货币交换和市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在未来的社会制度中没有商 品和货币交换,实行有计划的生产。“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 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5](P303 )这样,“ 一旦社会 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5] (P633)” 在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和由此而来的管理的社会化的基础上,每一个别行业的生产以及这种生产的增加都不再通过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调节,而是直 接由社会需要调节和控制,由社会“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5](P646)。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并逐步从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过渡。马克思认为,为了实现再生产,在消费品分配给劳动者之前,必须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生产力方面的消耗和需要,实行等量劳动 领取等量产品的原则。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 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 劳动量。”“他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 ……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取一份耗费同 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5] (P304)。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个人的全面发展,“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即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社会才能实行“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5](P305 - 306)

  第四,消灭了阶级,国家逐步自行消亡,建立起“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当彻 底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灭了人对人的统治的时候,国家也就自行消亡了。“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 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无产阶级在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 阶级的统治”。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294) 自由人的联合体不仅是共产主义 社会生产的组织者,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组织者。

  二、现实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的理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后,必然能够解放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体现出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然 而,事实上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奠定在两个必然基础上的未来社会构想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不仅没有能更迅速地发展生产力,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挫折和失误,这到底 是怎么回事呢 ? 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一下现实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构想的关系。

  (一)现实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设想了三种未来社会的实现方式,但事实上,他们的未来社会模式,只实用于第一种情况,即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时实现的未来社会。马克思恩格 斯是正确的。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尽管社会主义有取代资本主义的可能,但这是有条件的,即无产阶级很快夺取国家政权,如果无产阶级不能很快夺取政权将怎 样呢 ? 因而,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也不能把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建立在当时不很确定的可能性基础上,只能建立在其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逻辑分析上。在他们关 于未来社会的实现方式中,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时的无条件灭亡具有普遍性,而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的有条件灭亡则具有特殊性。他们在设想资本主义灭亡后的未来社 会时,是从资本主义无条件地走向灭亡出发的,这是正确的选择。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是从商品的一般性质出发的。他们错认为 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和最后的形式”,[1](P441)从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做机器大生产基础上商品生产的唯一方式,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 是可以不依赖于资本主义而独立存在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错把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等同看待了,所以,在他们做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 结论的同时,也就做出了消灭市场经济的结论。在他们构想的未来社会中,都没有市场经济存在的余地,都将终止商品生产,都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不可能有资本 主义灭亡之后还要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几乎所有的关于未来社会的论述都是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上的。如果历史的发展始终沿着自然的历史进程 前进,没有出现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被取代的现象,那么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将是无懈可击的,他们的失误也不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事实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身规律,市场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人类才能进入产品经济 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走到尽头之后和资本主义还有发展余地时,这两种情况下建立的未来社会将是生产力发展状况差别极大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在资本主 义走到尽头前,人们可以有条件地终止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根本无法终止市场经济的发展,阻止不了生产力还必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历的发展过程。这时,人们建 立的社会主义还必须是继续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而当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时,市场经济也就再也没有发展的余地了,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将同时走向灭亡,那 时,人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则将是生产力在产品经济基础上发展的社会主义。显然,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和走到尽头后实现的将是具有根本区别的两种未来社 会,一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一种是发展产品经济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的失误,使他们没有能够对资本主义走到尽头 前实现的社会主义进行科学分析和阐述,令人遗憾地在他们的科学理论体系中留下了一页空白。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论述无庸置疑地适用于资本主义走到尽 头后、无条件地实现的社会主义,即适用于相对今天来说属于“未来”的社会主义,但却无法适用于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有条件地实现的现实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不仅以此为指导,而且对其坚信不疑。由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通过一 个“过渡时期”,就将建立起他们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因此,从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这些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领导者,无不以尽快建立起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 会主义为目标和任务。他们都成功地领导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并成功地终止了资本主义在国内的发展。但在实践中,又都不同程度地发现, 在终止资本主义的同时,要完全终止商品货币关系,终止商品生产和交换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这个两难选择中,他们都显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忠诚,于是只有把商品货币关系看做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在利用的同时尽量限制其存在范围。尽管从斯大林到毛泽东,几十年间所建设的是一种与马克思恩 格斯的设想不完全相同的社会主义,因为其还保留着商品生产和交换,但毫无疑问,都是以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为指导进行建设的社会主义。他们建设的都 是一个越来越庞大的国有制体制,一个越来越广泛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个逐渐限制和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体制。人们习惯于把过去几十年间搞的社会主义称为“斯大 林模式”或苏联模式,事实上这是不正确的。所谓“斯大林模式”不过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设想在苏联现实中实践的结果。

  现实社会主 义是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实现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但却一直在以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后才能建立的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为标准进 行建设,即建设的是尚属于未来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却用已消灭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原则来指导,这种做法是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内在要 求相违背的,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挫折,甚至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的失败。

  (二)现实社会主义仍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现实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否说明社会主义在工业不发达国家建立是搞早了,过早地终止了资本主义,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呢 ? 关于 工业不发达国家能不能先于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早在俄国二月革命后,要不要搞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和普列 汉诺夫等人就曾争论过。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群众觉悟不高,文化水平低,不可能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4 月代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则 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不一定先从西欧开始,现在情况不同了,俄国无产阶级超过了他们。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在十月革命后,对于这个问 题仍然存在着争论。第二国际的考茨基以及俄国的孟什维克苏哈诺夫等人指责说,俄国没有条件搞社会主义。列宁断然否定了这种观点。苏东剧变后,又有人提出历 史上争论过的这个老问题,比如所谓“原罪论”、“补课论”“、失败论”等等。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争论,除了政治上的需要外,主要的问题在于没有正确理解现 实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构想之间的联系。

  现实社会主义虽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但它同样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 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现实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同样是历史的必然,根本不存在“搞早了”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三种实现 方式中,第二种讲的就是:当资本主义爆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只能通过不断地破坏生产力,压制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力大量闲置,才能艰难地推动生产力继 续发展时,无产阶级应迅速夺取国家政权,避开资本主义道路,另辟一条更好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这种社会主义实现方式,关键 在于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生产力提出了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要求,无产阶级在斗争中夺取了国家政权。至于这些条件是先在“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具备,还是先 在“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具备;是同时在多个国家出现,还是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出现,都不影响结论的科学性。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一贯认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 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家英、法、德等国同时取得胜利,但他们同时也承认“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 国家内部产生类似的矛盾”[3](P115-116)。“在资产阶级机体中,四肢自然要比心脏更早地发生震荡,因为心脏得到补救的可能性要大些”[3] (P470)。这就暗示着,尽管危机的真正原因来自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但无产阶级革命也有可能先在资产阶级影响薄弱的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发生。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实际上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还必须继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时的桎 梏,此时,取代资本主义的只能是比资本主义更有益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而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既消灭资本主义,又消灭市场经济的未来社会。社会主 义能够解决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把生产力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条件下得到更快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世界意义

  社会主义还要 搞市场经济,这是人们在现实社会主义几十年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的。第一个明确指出市场经济可以独立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能搞市场经济的人是邓小平同志。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指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新途径。

  (一)填补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页空白

   俄国十月革命以来,中苏两个在历史上起过巨大作用的领导集体都曾接近过市场经济,但都又中止了。为什么呢? 其原因主要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构 想中,只有在资本主义走到历史尽头时,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同归于尽后的社会主义,而没有其他形式的社会主义。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他们作为唯物主义者,是 无所畏惧的,他们必然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去理智地思考社会发展的道路;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他们毕生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对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敬仰,对无产阶级的深厚感情,对社会主义美好前景的急切向望,使他们坚信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就是现实社会主义的目标,而现实社会主 义不远的将来就是共产主义。他们不可能去想象当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消灭了资本主义之后再去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他们都在时代进程中无意识地与市场 经济失之交臂。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反复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根据马克思恩格斯 的两个必然理论,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优越的社会制度,因而必然能促进生产 力的发展;然而,为什么我们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 穷落后的状态”呢[6](P134)? 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使他同样遇到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曾经遇到的难题,即在社会主义的目标、道路等问题上是 从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证的未来社会的模式出发,还是从社会现实出发的矛盾。邓小平同志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大无畏英勇气概,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大讨论,从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他总结了俄国十月革命以来国际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振聋发聩地向世人提出了究竟什么是现实社会主义,怎样建设这 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经过不懈的探索,他以理性直觉和丰厚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大胆地得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 济的结论。1979 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的谈话中指出:“ 说市场经济 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7](P236)。1992 年在视察武昌、深 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中,他进一步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 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6](P373)。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为什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 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没有从理论上阐述这是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实现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但他的这一结论已经暗含着市场经济是不依 赖于资本主义而独立存在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实现的社会主义,还必须继续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走完它的最后 路程。因而,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无疑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填补了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历史的局限而留下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页空白。

  (二)开辟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新途径

   现实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实现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因而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未来社会模式对现实社会主义只具有方法论 意义,而不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现实社会主义无论在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还是经济手段方面都不应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那么,现实社会主义将怎样解决资 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呢 ? 它自然不能像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那样,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基础上,建立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 生产关系,既消灭资本主义,又消灭市场经济,从而根除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现实社会主义还不具备消灭市场经济的条件,因而也还不具备实行生产 资料社会所有制的条件。它还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因而也还必须保护商品生产者的独立地位,还必须保留商品生产者独立地占有生产资料的权利。市场经济是人类社 会必经的一种经济形态,它的尽头是产品经济。市场经济以市场上存在众多的互相对立的商品生产者为前提,众多的商品生产者之间以追逐利润为目的展开的竞争, 促进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竞争必然导致市场扩张和垄断,一旦市场扩张导致垄断在世界市场上形成,市场经济也就走到尽头了,它必然为产品经济取代,这是马克 思恩格斯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同时揭示出来的市场经济一般的发展趋势。当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只是机器大工业基础上市场经济的表现形式之一,从而把资本 主义与市场经济剥离开后,市场经济一般的发展趋势对现实社会主义同样具有意义。现实社会主义在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后,还必须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就是 说,现实社会主义是用社会主义的形式走完市场经济原来要在资本主义形式下走完的路。因此,现实社会主义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保护市场上众多的相互 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存在,保护竞争使其充分发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而要保留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存在,就必须保留商品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的权利,只有独 立地占有生产某种商品所必须的生产资料的个人或集团,才能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由此可见,现实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的基础上,只能在商品 生产者公有制的基础上解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能否实现商品生产者公有制,是现实社会主义能否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市场经济的决 定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公有制基础上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代表是资本家,在社会主义条件 下,商品生产者的代表是企业劳动者集体。所谓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公有制实质上就是商品生产者(企业)内部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建立在商品 生产者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保留了众多的相互独立的公有制商品生产者的存在和竞争,自然也就保留了这种竞争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因而 它能够比资本主义更有益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一,它消灭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和资本家与工人的尖锐对立,在商品生产者内部实现了生产者与所有者的 统一,劳动者成为企业的主人,能够在生产经营中发挥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更有益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由于消灭了剥削,也就消除了资本家通过尽 可能地压制工人的消费,盲目扩大生产所造成的越来越大的社会生产和越来越相对萎缩的社会需求的矛盾,以及由这一矛盾必然造成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和对生产 力的巨大浪费和破坏,能够实现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的同步发展,更充分地发挥现有生产力的作用。第三,尽管人们还不能彻底消除由市场经济自身规律造成的生产 无政府状态,但由于实现了全体劳动者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因而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比资本主义国家更有效地发挥出调节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作用。这些当然还不是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部优越性,但已足以证明建立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能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地发展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存、竞争发展的市场经济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它需要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某些成功的经验,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决定了它将在竞争中占胜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尽管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却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巨大成 就,将鼓舞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社会主义世界体系,进而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市场经济阶段结束之前,就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把社 会主义的彻底胜利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产品经济的基础上推进到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把资本主义的最终灭亡和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提前上百年乃至几百年。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原载:《社会主义论丛》2003年9期



  阅读:5314 次

刘昀献的文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构想与现实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思考
中国是当今世界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
对10 年来中外学者关于苏联演变原因的评析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思考
干部制度改革的关键是扩大选人用人民主
苏共精英的退化与苏共败亡
关于党群关系问题的思考
坚持把“最高标准”贯彻到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
百年困惑的破解
艰苦奋斗是密切干群关系的法宝
中国共产党在当代面临的十大执政风险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超越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行动纲领
知识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还是国际社会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思考
中国共产党90年的辉煌业绩和基本经验
选好“班长”,须把握什么?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抵御执政风险必须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新时期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发展与实践创新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分页 1/2  [1] [2] [>>]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