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开拓者
作者包心鉴              日期:2013-03-11               阅读:5245 次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开拓者


  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独具特色的思想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又好又快地推 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具有久远性、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2007年2月19日,是我国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同志逝世十周年。中国人民永久地怀念邓小平同志,真情地感谢邓小平同志,是因为 这位世纪伟人为十几亿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通向富强民主文明的光明大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基石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首要的前提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由于对这一 根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建设道路的选择上走了很多弯路。邓小平同志正是紧紧抓住对这一根本问题的探索和解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科学选 择和不断开拓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同志以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和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倡导的求实精神,牢牢抓住时代主题 的新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这两大根本问题,创造性地形成了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这两大基本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占 有极重要的地位,不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两块理论基石,也是邓小平理论体系大厦的两块理论基石。

  在当代世界,任何国家的发 展都离不开世界。早在1983年,他就精辟分析:“现在的问题是要注意争取时间,该上的要上。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的问题。以前总是担心 打仗,每年总要说一次。现在看,担心得过分了。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来。”这可以说是我们党开始由战争与革命的战略视角向和平与发展的战略视角的重大转变。 到1985年,邓小平同志已经明确地形成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战略思想。他深刻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 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正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科学判断, 我们党明确提出并一以贯之坚持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大战略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与对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的判断 紧密联系在一起。邓小平同志正是由对社会主义发展长期性的科学分析和对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明确判断,来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早在 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精辟指出:底子薄,人口多,百分之八十是农民,社会生产力落后,这种现实国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基本特点,是制定我国 建设蓝图的基本出发点。在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指导和推动下,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 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从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成为我们党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的最根本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明确形成和长期坚持,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确立和拓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石意义。

  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规律

  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结合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创造性实践,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规律进行了长期不懈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战略性的基本理论。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和价值目标的科学揭示。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从三个层面系统回答了“社会主 义是什么”:(1)社会主义是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2)社会主义是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3)社会主义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

   第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步骤和阶段性目标的科学揭示。邓小平同志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实现现代化 的宏伟目标,高瞻远瞩地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形成了实现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现代化长远目标。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实 现“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动力资源的科学揭示。邓小平同 志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包括丰富的内涵:(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仅要通过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而且要通过生产关系的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 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坚持改革,社会主义就没有出路。(4)社会主义改革是一种全面性的社会变革,不 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还有相应的其他领域的改革。(5)改革必然引起开放,要求开放。开放也是一种改革。

  第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从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条件出发,邓小平同 志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应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市场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经济市场化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主要依 托,而且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经之路。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邓小 平同志反复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我们党长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为了保障人民民 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制度问题更带有全局性、 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

  第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坚持物质文明 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他反复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 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以上六个方面的基本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科学内涵和基本规律的深入揭示,构成邓小平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主体内容。这些基本思想凸显一个总体规律,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的,在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 的基础上,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全面发展,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精髓。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科学方法

   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机统一的历史。科学方法论的确立和运用,是正确选择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前提和保 证。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们党创造性地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思维原则和科学方法。正是这些思维原则和科学方法,引导 着我们党和人民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根本之点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切着眼于现实的实践,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 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选择和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邓小 平同志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突出特点。

  ——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既 反复强调必须坚持我们党的实事求是原则,又把解放思想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解放思想,本质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开拓和社会主义 新道路的开辟。它所要解决的实质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破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教条化、凝固化的倾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破除把社会 主义理想化、纯洁化的倾向,坚持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解放思想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主观与客观相一致。

  —— 把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与实际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总结历史经验,邓小平同志真正找到了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就是,一切从人民的利 益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实践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民答应不答应、满 意不满意、放心不放心作为衡量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标准。正是这种融唯物史观和辩证方法于一体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着和保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 终沿着与人民群众相一致的方向不断前进,充满着不竭的生机和动力。

  (作者为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



  阅读:5245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