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
编者按: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之际,中央四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学习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学习党史、铭记党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从党的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之际,由中组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学习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这是纪念建党95周年的又一重要举措,对于全党深入学习党史、汲 |
铁血忠魂:叶挺请求重新入党的申请书 |
中国革命史上伟大的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叶挺,在1946年3月的一封入党申请电至今仍保存在中央档案馆中。寥寥数语背后,浓缩了叶挺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不懈追求的生命底色,透露出对党真挚深厚的感情,刻画出一个铁血忠魂的高大革命将领形象。
1946年3月4日,被蒋介石扣押长达五年之久的叶挺终于获释。在出狱后的第二天,叶挺即致电党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电文写道:
“毛泽东同志转中 |
党领导国统区斗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沿阵地 |
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的曾家岩50号,在抗战时期的重庆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周公馆”。抗战8年,在周恩来领导下,邓颖超、董必武、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和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重要机构常驻于此,成为党领导国统区斗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沿阵地。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如今,在这栋砖木结构的老式院落里,珍藏着几十张老照片,真实记录着发生在这里的许多重大事件,仿佛让历史在这里驻足,向世人讲述着共产党人在极其复杂艰苦的环境中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岭南英雄城的光荣与梦想 |
|
邓颖超记录苏兆征遗嘱 |
在中央档案馆中,存有一份苏兆征同志的遗嘱。这份由邓颖超在苏兆征弥留之际匆匆记录的遗嘱中,从“大家共同努力奋斗”“大家同心合力起来一致合作达到我们最后成功”等寥寥数语可以看出,这位杰出的工人运动领导人在生命最后一刻,意识已模糊,仍念念不忘他为之鞠躬尽瘁的革命事业。
苏兆征1885年出生于广东香山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8岁时,苏兆征背井离乡,到外国轮船上当“侍仔”(即杂役)。在一次又一次率领海员们反抗工头粗暴对待的斗争中,苏兆征逐渐成 |
上海:中国共产党的孕育和诞生地 |
中共一大会址
|
中共党史上的五个“第一” |
这是中共第一份公开出版的政治机关报《向导》周刊的创刊号 |
红军长征时的干部教育 |
|
道路自信在探索中诞生 |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在中国共产党95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从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创建中央苏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谱写了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革命战争史诗的绚丽篇章,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道路自信的坚实基础。
1921年1月1日,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中谈到:“中国的 |
党报党刊的风雨历程:1920—1949 |
我认为,《共产党》月刊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党刊。1920年11月7日,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了这一刊物。 |
中国共产党人:永谋福祉为人民 |
《解放军报》(2016年06月30日08版)
|
党章总纲的历史演变 |
中国共产党党章总纲,是我们党政策主张和指导方针的集中体现,是整个党章的灵魂。自《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制定以来,为顺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逐步深化的现实需要,我们党对党章总纲进行了不断完善。党章总纲发展完善的过程,是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过程。党章总纲的发展完善是我们党“三个自信”的生动体现 |
灯,永远亮着 |
暖风拂面,昏黄柔润的路灯罩着一圈神秘的光晕。比这暗夜里的灯光更神秘的,是记忆里那块高高大大的幕布。那里埋藏着我的童年全部的诗意与梦想。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小兵张嘎》中的老钟叔,《青春之歌》中的卢嘉川,《英雄儿女》中的王 |
党史上的历次集中教育 |
|
苏区舆论督促的“突击队” |
突击队原意是指具备快速反应与突袭能力的小规模军事化部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组织形式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苏维埃地区,被广泛采用于扩大红军、粮食生产、耕田运动等工作中。《红色中华》《斗争》等苏区机关报,纷纷设立和运用“突击队”“轻骑队”等专栏(后曾改“铁棍”“铁锤”等名),对苏维埃政权的政令执行、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等进行督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履行了纪律监督的职能,而且具有舆论督导的作用,使苏区新闻喉舌同时成为舆论督促的“突击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