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连贵:小小药丸里的“傻劲儿” |
做一颗小小的药丸能有多大的讲究,薛连贵研究了四十年。
“薛师傅”之名在同仁堂“家喻户晓”,大家还知道他有个贴身“宝物”——放大镜。干吗?集团对药丸品质要求很高,他要随时随地检验药丸是否光滑溜圆,即使直径只有五六毫米的药丸表面 |
“永久牌”的老党员——记河南尉氏县岗李乡占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朱金喜 |
他曾是河南开封县公安局政委、县人大副主任,2008年退休后,回到家乡尉氏县岗李乡占庄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带领家乡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他就是“永久牌,回归型基层干部”朱金喜。
“不能眼瞅着群众过穷日子”
占庄村是沙荒遍地的老黄泛区,全村人祖祖辈辈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一次,朱金喜偶然听到村里一位老人说“要是能吃到一个肘子,死了也 |
中国铁建北京地铁8号线项目部党支书李传营:行进地下深处 干出项目高度 |
|
点赞我们的好支书 |
|
河北省青龙县朱杖子乡安监站站长张振峰:不怕挨骂的安全卫士 |
安全生产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自2002年从事安监工作以来,河北青龙县朱杖子乡安监站站长张振峰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勤恳工作,“只要干一天,就得尽心尽力,人命关天的活儿,绝不能在我手里出事。”在他的努力下,全乡已连续10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责任在肩,“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乡镇安监站既是基层末梢,又是监管前哨。朱杖子乡共 |
让青春在战地采访中绽放 |
|
铁肩担道义 忠诚铸检魂 |
|
“仁者大医”六十载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一级教授骆抗先在实验室工作。邬晓伟摄
“骆爷爷,您好。非常感谢您一直科普乙肝防治知识。每周学习一次您的博文已成了我的习惯。 |
85岁高龄的科普博客“新网红” |
他,一个1931年出生的乙肝治疗领域的“泰斗级”老人,却从2006年学习上网,75岁高龄开设了科普博客,成为一个“新网红”。10年来,博客访问量超过1100万,博文被网友转载约10000次,位居博客网站健康总流量榜第17名。目前每天博客浏览量约为20000人次。
这位“线上线下”被网友和患者亲切称呼“骆老”的老医生,就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骆抗先。
|
“从我们身上看到共产党好” |
张云泉已经退休多年,但依然是国家信访局特聘信访工作研究员。“信访局长”,是人们对他的称呼,是他此生的符号和荣誉。
张云泉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一员,1983年转业到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工作,在信访这个“机关第一难”的岗位上,张云泉整整工作了26年。他用心倾听群众的呼声,用情温暖一颗颗委屈的心灵,用正直和勇气维护百姓利益,真正做到了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人不 |
用一生去守望 |
日前,结束了3个多小时的讲座,78岁的樊锦诗和数十位北京大学学生在敦煌研究院前合影留念,日光灼烫依然。
这个时节的敦煌,下午6点半的太阳还称不上夕阳。
“你们才十八九岁吧?我刚到莫高窟那会儿,24岁了,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小啊!”忆起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平日看似严肃的樊锦诗,眼神里涌出许多温柔。
1962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学生樊锦诗第一次来大漠之 |
他们老两口 退休不褪色(两优一先典型) |
“人不学习要落后,钢刀不磨要生锈。”这是88岁的老党员李光忠和他老伴陈国英(上图。本报记者黄娴摄)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
陈锦华同志生平 |
|
“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
孔繁森(右)在西藏阿里日土县过巴乡看望孤寡老人益西卓玛。(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
琼岛上的支农贴心人 |
“我是从大山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对农民有深厚的不可割舍的情感,能为农民脱贫致富做点事,我感到无比激动。”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委员、副主任陈奎明说。
8年来,陈奎明的足迹踏遍海南岛204个乡镇、1000多个行政村。他带领500多名大学生团队,为60多万农民送去支农资金,被农民朋友称为增收致富的贴心人。
2008年,34岁的陈奎明放弃央企优厚待遇,加盟组建不久的海南农信社。此时的海南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