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首都社会建设之路,理论研究应当先行。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成立之初,就对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规划:成立社会建设专家顾问团,建立社会建设研究基地,开展系列调查研究,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持续不断、内外结合、基础和应用并进的研究,有力支撑了首都社会建设实践。
调查研究为首都社会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开展大型综合调研,服务重大决策。“社会建设干什么、怎么干”是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成立后首先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此,先后开展了“关于完善社会建设统筹协调机制的调查”“加强和改进北京市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研究”等大型调研,形成了多个高水平、有分量的调研报告。在调研基础上,及时研究出台了《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等社会建设“1+4”系列文件,搭建起了首都社会建设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努力方向、工作思路和重要举措。此后,凡是在推进首都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遇到首都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都首先开展调查研究。在相关调研基础上,2011年出台《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2015年出台《关于深化北京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2016年出台《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逐渐形成了首都社会建设的“四梁八柱”,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之路。
开展大量专题调研,完善政策体系。社会建设涵盖内容广泛,不少老问题亟待研究解决,许多新情况又不断涌现,需要通过大量专门、具体的调研加以破解和应对。成立十多年来,全委办从领导班子到处室,从集体到个人,围绕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人才、社会领域党建等问题,开展了诸如“加强社会建设专项资金绩效管理调研”“关于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调研”等专门研究110余项。通过这些专项调研,先后出台了《北京市市级社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关于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等8大类60余个政策文件,逐步形成了上到规划纲要、中到指导意见、下到管理办法的“1+4+x”政策规章体系。
指导基层开展调研,推进治理创新。近年来,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组织指导各区社会工委、社会办开展调研共计160余项,有力推动了各区立足区域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形成鲜活经验。东城区“老旧小区管理调研”、朝阳区“促进国际组织聚集情况的调研”、通州区“十三五时期城市副中心社会治理调研”等,为各区出台相关改革创新举措提供了依据。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还采取市、区合作方式,围绕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治理、区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建设等问题,联合专家学者共同开展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基层社会建设问题的意见建议。编辑出版《北京社会建设研究报告》《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等,加强基层调研工作的交流和指导。
研究基地为首都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成立以来,先后与首都高校科研单位等建立了18个社会建设研究基地,合作研究解决社会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推动首都社会建设科学发展。
立足优势,确定重点研究方向。根据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科优势,突出特色,双方共同确定了各研究基地重点研究方向。一些研究基地侧重于总体研究,比如,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基地重点研究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宏观问题,清华大学研究基地重点研究宜居北京和民生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基地重点研究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基地重点研究首都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一些研究基地侧重于专门领域的研究,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基地重点研究人文北京和人口发展问题,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基地主要研究社会诚信和法治社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基地重点研究新经济组织发展和党的建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重点研究基层治理等;此外,作为唯一的海外研究基地,美国二十一世纪学会北京芝加哥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城市社会治理比较研究。
规范管理,坚持项目化运作。按照“规范化管理、项目化运行、长效化支持、品牌化建设”的思路,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制定了基地工作制度、项目管理办法等,规范基地建设与项目研究。每年,以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项目的方式,支持20个左右的研究课题。通过项目发布、课题申报、立项评审、开题报告、中期评估、结项评审等多个环节在内的完整工作流程,规范了研究过程,提高了研究质量。10年来,总计开展“人文北京与社区建设项目研究”“北京居民在社会建设中的获得感研究”等系列研究课题近200个,推出了一批指导性、应用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理论文章500多篇,较好地发挥了决策咨询、理论创新和智力支撑作用。清华大学研究基地“探索城市发展的新道路——宜居北京的战略研究”等项目还被列入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
研以致用,注重研究成果转化。基地专家多次参加市领导主持召开的社会管理创新座谈会,积极献策;为区(县)局级领导干部社会建设专题研讨班、街道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授课,传递最新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积极参与规划等重要文件的编制和研讨,提供宝贵意见。各研究基地还紧密联系基层工作,与各区社会工委、社会办及街道社区建立了经常性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指导实践。北京工业大学“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居民社会心态调查研究”课题成果受到中央单位关注,转化为提案提交全国政协会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基地在全市8个区进行了3000份流动人口就业调查,在50个社区进行了老年人入户调查,在12个区进行了8000余份流动儿童成长调查,为深化课题研究、更好服务决策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资料。市社科院研究基地对西城区社会组织孵化出壳给予了全程指导。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基地与海淀区联合成立睿博社工事务所,积极配合海淀、昌平、朝阳、丰台等区开展社工上岗和资格考试培训。
交流合作为首都社会建设拓展工作视野
搭建交流平台,汇集发展合力。由北京、上海社会工委发起的全国部分省市社会建设年会,连续8年在北京、上海、南京、贵阳、珠海、大庆等地举办,每年聚焦社会建设热点问题,确定一个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在全国形成广泛影响。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研究院连续举办8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邀请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政府人士参加,研究探讨社会治理问题,在业界反响热烈、形成品牌。联合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开展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系列调研并举办成果交流会,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外社会治理比较、社会分层及群体利益诉求、青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基层社会矛盾调解等社会治理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各地社会建设工作部门系统总结社会治理创新的地方实践,理论界与实务界深入交流,达成了共识,汇聚了合力。北京社会建设各研究基地立足自身科研特色,围绕社会建设热点、难点问题,举办了系列高水平论坛,汇集了一批具有较强指导性的研究成果。部分研究基地还以“中欧社会管理论坛”“都市管理还是治理——中欧对话”为主题开展国际研讨会,为首都世界城市建设贡献智慧。
打造研究品牌,形成系列成果。为及时反映研究动态和成果,为市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定期编印《社会建设研究参考》,目前已累计印发103期,内容涵盖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领域诸多重要问题,多次得到市领导批示。总结首都社会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组织全委办力量编写的《北京社会建设概论》,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新时期北京社会建设大事典(1978—2016)》成为记录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社会建设历程的重要典籍。北京社会建设研究基地成果文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入选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优秀教材。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与北京工业大学、市社科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研究基地密切合作,出版《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北京非公有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系列蓝皮书,呈现出连续性、品牌化的发展趋势,获得广泛关注。
开展比较研究,拓展工作视野。2013年,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与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共同研究制定了“社会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14年3月,根据此指标体系编写的《北京社会建设报告2013》公开发布,成为我国第一部全部基于指标分析的社会建设蓝皮书。2015年,此书更名为《中国社会建设报告》并连续出版了2014—2017版。该报告通过大量详实的公开权威数据,分别对中国内地各省市自治区、4个直辖市、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以及中国与G20国家、金砖五国、中等发达国家等社会建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北京16区社会建设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中国社会建设报告》以其客观性、系统性、连续性等突出特点,奠定了在同类蓝皮书中的地位。研究显示,北京社会建设指数连续5年在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一;从4个维度看,北京在社会保障指数和社会治理指数上排名全国第一位,社会服务指数和社会环境指数排名稍显落后;从单个指标看,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每百万人口社工助工师、社会志愿者服务人次、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大部分指标在全国排名处于领先地位,但社会服务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每十万人口社会组织数、每万人口社会服务职工人数等指标落后于相关省市。在中国与G20国家、中等发达国家的比较中,中国失业率、每十万人口杀人犯罪率等指标排名靠前,而人均GDP、平均受教育年限、教育和医疗开支占GDP比重等指标比较靠后。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清醒看到北京甚至中国在社会建设总体水平和各个领域的优劣势,从而也为做好社会建设工作明确了方向、画出了重点。
(作者:唐志华,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