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全市社会领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宣传导向和思想航向,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态势、抓住大事、破解难事、讲好故事、当好战士,在理论武装、宣传教育中统一思想行动,在政策引领、典型引路中推动工作实践,在服从大局、服务中心中加快创新发展,在释疑解惑、攻坚克难中取得工作突破,全市社会领域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推进首都社会建设改革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立足根基根本,思想理论建设创新发展
知行并举、学用相长,精心组织理论中心组学习。市委社会工委始终把中心组学习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将中心组学习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不断提高中心组学习的质量和水平。10年来,中心组累计学习300余次。结合实际合理安排自学、研讨、调研、参观、辅导报告的比重,不断强化学习责任、创新学习载体、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始终强化问题导向,坚持把中心组学习同研究解决突出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5年来,与市发改委持续推动解决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问题,使全市3091个社区实现了350平方米达标。会同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出台文件,先后5次大幅度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等,真正做到围绕解决突出问题,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首都社会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动实践。
营造氛围、学深悟透,扎实开展教育宣讲活动。市委社会工委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认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通过中心组学习、干部教育培训、理论宣讲、辅导报告、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全市社会领域党员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党的十九大闭幕后,市委社会工委组建全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领域宣讲分团,委办领导、专家学者及社会领域十九大代表深入街道社区、社会组织、非公企业、商务楼宇等,广泛开展宣讲活动60余场、覆盖基层党员群众7000余人,引导社会领域党员干部群众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切实加强社会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印发《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落实〈北京市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的工作方案》《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新闻发布制度》《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新媒体平台信息发布工作规定》,明确全市社会领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各区委社会工委、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和大型非公企业党组织普遍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16个区全部建立“两新”党建联席会机制,完善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和各区党建工作例会机制,加强对“两新”党建工作的统筹协调。构建“两新”党建工作网络,指导51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全部成立党建工作机构,确定50家大型非公有制企业党委作为直接联系单位,建立市、区两级党建工作联系点262个。
聚焦重点亮点,新闻宣传成效显著
重大时期紧扣主题营造良好氛围。2016年,结合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会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协调《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20余家媒体进行报道。2018年,结合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中国社区报》和千龙网开设《北京社会建设纪实》专栏,连续报道全市及各区社会建设工作进展。
重点工作集中报道广造宏大声势。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区报》《北京日报》等媒体以刊发专版、头版头条和专题报道等形式,对社会领域参与“疏解整治促提升”、社会治理创新、网格化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北京社会公益汇”、非公企业社会责任、社会领域党建创新、社会动员等多项重点工作进行集中宣传。围绕推进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市委社会工委主要领导多次参加北京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市民对话一把手”节目直播,录制新华社“首都民生对话”、新华社《半月谈》等访谈节目,产生良好反响。
重要节点专题宣传形成头雁效应。2014年,由市委社会工委、北京电视台及十七创意机构历时3年创作完成的大型纪录片《社会时代》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重点片目,在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新闻频道、北京卫视及搜狐、千龙网、乐视网等多家视频网站正式播出,分别从城市发展、基层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公益组织、特殊群体服务和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六个视角来讲述社会故事、反映时代变迁。2017年,结合市委社会工委成立10周年,协调《北京日报》《中国社区报》《社区》杂志等刊发《十年磨一“建”——北京社会建设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在宣传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发布新时代社会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
讲述好人好事,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凸显
广泛宣传培育基层典型,开展好人榜评选。自2012年开始,连续5年开展“寻找首都最美社工”主题宣传活动,每年评选出10名“首都最美社工”和40名“首都优秀社工”,全方位、广角度、多形式地展示首都社会工作者风采,在广大社会工作者中掀起了学典型、争一流的热潮。连续10年开展“十大感动社区人物”评选表彰活动,认真组织“北京榜样”“道德模范”“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评选活动,积极推荐基层好人典型、热心公益人士、行业领军人物等,进一步助推全市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气。
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共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在各区和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连续多年完成全市社会领域“北京榜样”候选人推荐工作,累计推荐社会领域“北京榜样”候选人289名,其中25人荣登周榜,9人荣登月榜,9人确定为年度提名候选人,2人当选年度十大榜样人物。配合首都文明办做好“首都道德模范”推荐工作,由市委社会工委推荐的朝阳区呼家楼街道呼家楼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殷金凤同志,荣获“第六届首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开展“社区服务管理先进典型”推荐工作,向市委宣传部推荐在社区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3名优秀社区工作者代表,并对典型人物开展深入宣传推广。
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唱响首都社会好声音。为激励全市社会建设领域先进个人更好发挥作用,先后组织社会领域榜样模范人物代表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观礼、庆祝建党95周年音乐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和纪念大会、观看歌剧《长征》、参观“铭记光辉历史 开创强军伟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和“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等,引领社会领域先进榜样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在全市社会领域营造学身边好人、做社会好事、为首都社会文明添彩、为首都社会建设增光的良好氛围。
打造优品精品,社会建设影响力持续扩大
聚焦全市社会建设、治理、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市委社会工委与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法制晚报、千龙网等媒体合作,搭建市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宣传教育活动载体。与首都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建社会建设研究基地,形成了一批活动品牌和精品成果,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北京社会文明行”活动深入人心。市委社会工委与法制晚报社联合开展以倡导“文明行车、文明停车、文明出行、绿色出行”为主题的“北京社会文明行”系列宣传活动,通过春运暑运、节假日交通、共享单车摆放、交通拥堵整治等时间节点和社会热点,依托微博微信线上平台发布文明出行倡议、安全出行提醒。走进社区、学校、车站等场所开展实地志愿服务和主题宣传活动,引导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为畅行首都交通、共建美好城市贡献力量。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影响广泛。自2016年起,依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之《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指标体系》,市委社会工委联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千龙网等单位,连续三年开展北京非公有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活动。每年推出“北京非公有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百家上榜单位”,编撰出版《北京非公有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蓝皮书(2017、2018),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担责任、诚实守信、广泛参与社会治理。
媒体合作进社区惠及于民。三年来,为丰富社区居民美好生活,先后与北京电视台联合开展“欢聚一堂——BTV精品影视剧进社区”活动,在89个社区共计开展活动34场。为宣传健康生活理念,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开展“放心品牌联盟惠民社区行”系列活动,在42个社区开展宣传活动十余场。
调研交流成果助推创新实践。多年来,市委社会工委始终坚持开放借鉴、合作共建、协同调研,打造并形成了一系列调研交流品牌成果,不断推动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与相关省市社会建设工作部门合作,连续召开7届“全国部分省市社会建设年会”。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合作,连续举办8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共同研讨交流社会建设改革治理理论研究成果和探索创新实践,成为全国有影响力、有知名度、有引领性的理论与实践研讨平台和交流品牌。与18所首都高校和科研单位、美国21世纪学会合作共建社会建设研究基地,先后与市区相关部门协同开展调查研究,推出了一批调查研究品牌成果。
(作者:岳金柱,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宣传处(社会动员工作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