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人才是首都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于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探索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蓬勃发展。近年来,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专业素质、职业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截至2017年底,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6.28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2.88万人;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人员达26841人,持证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8.22%,居全国前列。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主要分布在市委社会工委、民政、老龄、人社、教育、公安、司法、信访、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系统,同时包括遍布全市的社区工作者、专业社工机构中的专业社工及两新组织中的社会工作人员。其中,40岁以下人员占55.12%,大专及以上学历比重达到85.46%,党团员占65%,女性占75.22%。截至2018年6月,全市专业社工机构达547家,在青少年、司法、助残、心理疏导等20多个领域开展工作,在加强社会服务、创新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北京高度重视首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各个环节,从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培养力度、创新载体平台、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推动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发展和新突破。一是政社联动,完善体制机制。将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党管人才”范畴,纳入首都人才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推进落实。2015年,建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以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具体负责,各相关部门以及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密切配合的社工人才领导体制机制。坚持“以社管社”,成立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作为社会工作行业性“枢纽型”社会组织,依托协会组建的“专业社工机构委员会”,促进行业规范化管理。二是完善制度,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方向,制定《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等文件,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发展政策和制度体系。先后出台《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社区工作者考核评议办法》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相关政策制度20余项,各区相继出台配套政策35项,初步形成了以综合政策规划为引领、专项政策为配套、各区政策为支撑的专业社会工作政策体系。三是内强素质,加大培养力度。加快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目前,首都共有20所高校开设了社工专业,每年毕业生人数超过1000人。与北京城市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市委党校等院所联合开展“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截至2018年已累计培养专业人才200余人。加大社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连续6年与市外国专家局共同举办高级社会管理服务培训班,连续4年举办社会工作高级理论研修班,先后举办社会工作赴美、赴香港培训班,专业督导人才培训班等。加大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培训力度,实施“万名社区工作者培训计划”“社区实务能力骨干培训”计划,对全市3.5万余名社区工作者进行全员轮训,累计培养1300名社区实务工作骨干。四是筑巢引凤,创新载体平台。培育扶持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推进社会工作事务所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会工作事务所等公益性社会工作机构。立足社区居民需求,开发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按照“一街一社工”标准在全市街道购买专业社会工作岗位,选择试点社区实施专业社工社区服务督导项目。截至2016年底,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购买专业社工岗位1400余个。建立社会工作人才研究和培养基地。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合作共建北京社会工作者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实现16区全覆盖。巩固拓展人才服务阵地。利用“北京社会建设网”“北京市社会工作人才服务网”等网络平台,定期发布社工需求、人才信息、社工动态和教育信息。五是强化激励,营造良好环境。积极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先后评选出53名首都“最美社工”、196名首都“优秀社工”和10个首都“优秀社工团队”。组建“最美社工”宣讲团,开展“进院校、进机关、进社区”宣讲系列活动,宣讲200余次,受众近3万人。构建社区工作者工资保障体系。10年来,先后4次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2018年,明确社区工作者工资总体待遇平均水平不低于本市职工平均工资,我市社区工作者月平均收入达到8467元。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当前,我市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工专业人才发展水平与首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社会服务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一是人才规模有缺口。按照《规划纲要》目标,到2020年,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要达到8万人,社工服务机构超过1000家,目前还有1.7万的人才缺口和400多家社工服务机构缺口。二是队伍发展不均衡。我市社会工作的服务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少年、老年和社区等方面,学校、医院、企业等领域仍然比较薄弱,农村地区更为薄弱。三是专业能力不够强。我市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距离《规划纲要》中“不少于4万人”的目标还有近1.4万人的缺口。四是作用发挥不充分。社工服务机构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社工岗位开发设置不充分,社工专业人才缺乏事业发展的岗位平台等。这些缺口和差距,也是下一步推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坚持党管人才,增强整体合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增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整体合力。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党的事业和执政基础正不断向社区、向社会组织、向新经济组织扩展延伸。坚持党管人才,形成党推动社会治理、社会建设和做群众工作的可靠力量,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社工人才建设大格局。进一步发挥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工作联席会议的统筹作用,研究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大事要事,形成部门协作和联动。进一步发挥各领域各部门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本领域人才建设行业规划、制度建设和服务开展。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的协同作用,实现市、区两级社会工作协会全覆盖。鼓励分领域、区域成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委员会或专门协会,加强行业服务管理。发挥社工服务机构在社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有效承接和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工作服务需求。
坚持以用为本,服务首都发展。积极对接和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需求,把发挥作用作为根本任务,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释放活力、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社会工作融入民生保障领域,通过专业化服务,提升传统社会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体多样化的社会服务需求。促进社会工作融入社会治理领域,在社会治理专业化、精细化方面着力,使社会工作逐步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专业力量。促进社会工作融入党的群众工作领域,通过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落实党群各项工作和政策,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专业引领,规范职业发展。完善社会工作职业水平制度,做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动员和培训工作。完善社工专业人才职业评价制度体系,研究出台本市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工作细则。修订《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明确社区工作者坚持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纳入社会工作者职业序列,建立完善岗位与职业水平评价相结合的职业体系。继续开展社工岗位和项目购买,引导社工服务机构面向社区开展专业服务。继续推动“三社”联动机制,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完善“社区+志工”机制,在社区志愿者组织中配备专业社工,引导和组织志愿者开展社会服务。扶持专业社工机构发展,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和开办经费补贴等机制,培育扶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培育农村社会机构,服务乡村社会治理。全面推进民办社工机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每年对50家左右的机构开展验收评估。建立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督导制度。依托北京市社工协会,成立首都社会工作专家督导委员会,组建社会工作专门督导机构和督导人才库,培养专业督导人才。
坚持人才培养,强化教育培训。继续实施“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储备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整合首都地区各类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和社会培训机构等资源,加快构建社会化人才培训网络。推行行业导师制度,深化“双基地”建设。会同国家开放大学,建立完善“京津冀社会工作者在线学习平台”, 提高社工教育培训的信息化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实施社区工作者“双向挂职”计划,创新人才交流和培养。推广东城区“匠心工作坊”、朝阳区“殷金凤”工作室经验,发挥优秀社区工作者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实现人才培养本土化模式。进一步拓宽社区工作者选任渠道和发展空间,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社区挂职、任职。
坚持人才激励,优化发展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与社会工作服务成本纳入市、区政府购买服务的支持范围。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完善薪酬保障机制,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参照事业单位相应职级水平支付薪酬,激发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积极探索构建区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合作机制,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区域社会工作战略协同、服务融合和人才互动,着力打造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聚集区。树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先进事迹,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打造“国际社工日”品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支持社会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作者:邢桂丽,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处(志愿者工作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