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实践

作者李明洪  网站编辑马轩  责任编辑高 斌  来源前线增刊:2018年10月[总第282期]   日期2018-11-15

   北京市委高度重视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近年来,市委社会工委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两新”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深入实施“百日攻坚”工程、“点线面”推进工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探索方式方法,着力抓重点、补短板、打基础,全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创新体制,建章立制,坚持政策引导

  建立健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市委社会工委专门成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处,与“两新”组织党建联席会议办公室合署办公。各区也相继成立由职能部门及街乡镇主管领导参加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机制,明确联席会成员单位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由市人才服务中心、市外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等业务主管单位参加的非公党建联络协调机制、51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委员会和各区社会工委主管书记、党建科长参加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季度例会机制,定期研究专项工作。建立直接联系点制度,确定50家大型非公有制企业党委作为市委社会工委直接联系点,每年开展星级考核评定,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明确组织部门、社会工委、民政局等直接联系一批规模较大、影响力强的“两新”组织党组织,目前已建联系点262个。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社会工委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管理格局基本形成。

  明确职责加强顶层设计。北京先后印发《中共北京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并在《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中单独设置“加强党的建设”章节,坚持党建创新引领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分区域、分系统、分行业研究出台加强全市区域化党建、园区非公企业、律师行业、互联网企业、出租汽车行业、民办学校等党的建设系列文件,并出台商务楼宇工作站、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指导员管理办法,社会组织党建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明确各级地方党委、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坚持社会组织党建以分类管理为主,由社会工委、民政部门、“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委员会及联合党组织具体负责。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以分级负责为主,按照规模大小,分别由社会工委、非公经济工委、街乡镇社会工作党委、社区(商务楼宇)党组织具体负责。在开发区(科技园区)的非公有制企业由开发区(科技园区)综合党委具体负责。2017年,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专项督查机制,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全市城乡基层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和各区年度社会建设考评体系,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述职主要内容和首都综治工作考核评分依据。“两新”组织党建条块结合、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责任体系已经形成。

  搭建平台,优化设置,构建工作网络

  全市“两新”组织党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初步形成。在全市146个街道、182个乡镇、39个园区建立社会工作党委或非公企业综合党委,加强对街道、乡镇、园区“两新”组织党建的组织领导。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建“3+1”工作体系。工、青、妇、工业联合会、商业联合会等51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全部建立党建工作委员会、组建联合党组织、明确党建工作部门、建立党建工作例会等“3+1”党建机制。在228家区级、451家街道(乡镇)级“枢纽型”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初步形成市、区、街三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网络。开展商务楼宇党建工作站、社会服务站、工会工作站、共青团工作站、妇联工作站“五站合一”工作站建设。建立929个工作站,覆盖1297座商务楼宇、6.14万余家“两新”组织、83.3万就业人员、4.6万党员。建立“两新”组织党建研究机构,先后注册成立北京市社会领域党的建设研究会、北京市新经济组织党建研究会、北京市社会组织党建研究会,涵盖会员单位1000余家,加强党建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

  实施“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百日推进工程”。各区、街乡镇、园区抽调专人担任信息普查员,深入企业、楼宇逐一摸清企业状况和党建工作情况,建立企情日记。市、区联动工商、税务、人社、统计等部门,集中进行摸底排查和数据比对分析,查漏补缺。目前,市、区、街乡镇和社区村都建立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基础数据库,定期进行信息更新和动态管理。在“两新”组织中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引导“口袋党员”“隐形党员”主动亮明党员身份。输(送)、造(血)并举发展党员,指导无党员或党员少的企业招聘党员职工。全市统一下拨党员发展名额,专门用于“两新”组织发展党员。坚持抓点带面补空白,持续开展“点、线、面”工程,在抓住规模以上非公企业这个“点”的基础上,着力构建“枢纽型”党建体系这条“线”,推进社会组织党建覆盖面。构建街乡镇、社区村、园区等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实行辖区兜底。在综合批发市场、商圈、产业街组建联合党组织,社区联建“六小门店”,在没有党员的“两新”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建立党群工作室,实现规模以下“两新”组织党的工作覆盖。先后召开注册会计师、税务师、律师、商业网站、出租汽车行业、涉外酒店等行业党建推进会,指导成立行业协会党委,推动行业党建工作。目前,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覆盖率为83.9%,全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为75%。

  多措并举,强化服务,夯实基层基础

  不断加强队伍建设。面向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离退休党员干部,每年聘请1500名非公党建指导员。面向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所联系的社会组织每年购买570个管理岗位,专门从事党建和服务管理工作。每年与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联合举办全市“两新”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累计培训1万余人次。建立财政拨款、党费返还、社会支持等多渠道的党建经费保障体系。各区建立党建专项资金,采取项目化运作方式,解决“两新”党组织活动经费。

  不断加强阵地建设。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产业街、CBD商贸区等“两新”组织聚集区域,统一规划建设了一批区域化、开放式、综合性的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市投资促进局、市外企服务集团建立了外企党员活动之家。各区结合社区规范化建设和商务楼宇工作站建设,整合驻区单位、物业公司等场所资源,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活动场所建设。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已建立党群活动服务中心2900余个,其中活动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100余个。

  不断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围绕重大主题教育、依托重要活动和节日节点,突出发挥“两个作用”,在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活动期间、敏感时期,动员“两新”组织广大党员职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相关纪念活动。依托51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系、929座商务楼宇工作站、200余个非公有制企业信息直报点,建立社情民意反馈机制,收集、研判维稳形势。围绕建党、建国等纪念日,广泛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展示“两新”组织党组织风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服务载体,通过举办系列论坛、项目洽谈会等形式,发挥“两新”组织自身优势,主动对接项目,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疏解非首都功能、城市副中心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开展“北京市社会领域优秀党建创新项目” “北京社会好人榜”“企业社会责任百家上榜单位”等系列评选活动,表彰“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五个好”党组织示范点创建、“北京市十大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和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服务、党员公开承诺等活动。打造“一社一品、一楼一品、一企一品”等“两新”党建精品项目,培育市、区“两新”党建示范点2100个。涌现出叶青大厦党委、金诚信矿业建设集团公司党委、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党委、新奥特集团党委等一批全国、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 “群众事项党员代理”“心目影院”“蓝天救援队”等一批优秀党建服务品牌。

  不断提炼党建工作经验。其一,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践证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只有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其二,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勇于实践。“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工作的崭新领域和社会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创新才能解决突出问题,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通过推进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的创新,探索建立党建工作委员会、党建工作小组,在无党员的“两新”组织建立党群工作室,解决了“两新”组织党的工作的有效覆盖。其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通过建立商务楼宇工作站,将政府的公共服务延伸到商务楼宇;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推动社会组织发展;通过党建引领,实施精准扶贫,更多惠及群众。实践证明,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与拥护。其四,必须坚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通过建立“两新”组织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优势,形成推动工作的整体合力,共同参与辖区社会治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才能形成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其五,必须坚持把握规律、分类指导。“两新”组织党组织之间差异性大、情况复杂、发展不平衡,必须把握特点规律,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能搞一刀切。通过确定50家大型非公企业作为直接联系单位、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信息直报点,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党建示范点,开展课题研究,以点带面,分类指导。实践证明,只有立足特点,把握规律,富于创造,“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才能更好地引领基层社会服务治理。

  针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整体推进不均衡、有些党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党组织覆盖质量不高、党建亮点品牌不多等问题,我们将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以着力强化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以提升“两个覆盖”质量为基础,压实责任,建实台账,做实机制,夯实基础,建强组织,发挥作用,努力推动全市“两新”组织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作者:李明洪,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处处长)




打印 | 转发:

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检视初心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