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难题砥砺前行 创新发展迸发活力

作者王森林  网站编辑马轩  责任编辑宋明晏  来源前线增刊:2018年10月[总第282期]   日期2018-11-15

  社会组织是政党、行政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由社会单位或个人自愿组织、按照章程自我管理的一种社会单位。其主要特点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公益性、自愿性和自治性等特征。在国外一般被称作“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公民社会组织”“第三部门”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在各级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社会服务类机构(原“民非”)和基金会。截至2017年年底,北京市共有正式登记社会组织12812家,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2万余家,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市场中介机构2300多家,加上高校学生社团、“草根”组织等,总数超过3.6万家。在保持数量增长的同时,要服务好、引导好这个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

  北京社会组织十年不平凡发展之路

  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发展市场最关键的是发展企业,发展社会最关键的是发展社会组织。如何把分散的社会组织乃至社会人“再组织起来”,更好地把握发展方向和发挥积极作用,这是时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课题。200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社会建设“1+4”文件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思路,决定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为骨干,将全市社会组织分类分级逐步联合起来。明确提出让“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业务上的引领聚合、日常服务管理上的平台窗口作用。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认定“枢纽型”社会组织市级51家、区级242家、街道(乡镇)级512家,共服务联系各级各类社会组织近3万家,覆盖率近90%。这比2009年扩大了5倍多,全市三级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坚持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组织工作创新。在推进社会组织建设中,做到党建与业务一起抓,以党建工作全覆盖引领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全覆盖。根据社会组织人员分散、党组织关系多样的特点,在“枢纽型”社会组织中建立党建“3+1”机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实现全覆盖。“3”是指在各“枢纽型”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委员会、成立社会组织联合党组织、设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部门。“1”是指建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制定《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业务工作规范》,详细阐述规范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在业务工作上应具备的6个要素,即:开放式体系、支持型平台、常态化机制、创新型载体、引导性规范、品牌化特征。这标志着我市“枢纽型”社会组织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更加成熟定型。通过完善党建体系和枢纽业务工作规范,将全市大部分社会组织“再组织起来”,凝聚到党和政府周围。“再组织起来”的意义不止于引导和维系,还在于盘活资源、集约服务,把碎片化的服务变成联合式的服务。如市总工会每年拿出几百万元购买职工类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团市委发起“北京青年社会组织公益项目竞赛”,市妇联连续举办 “北京妇女儿童公益博览会”,市科协开展“百强社团”建设等。

  深化拓展服务,助力社会组织行稳致远发展。资金、人才、项目等都可能成为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要想“把好事做好”,除了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政府“扶上马、送一程”。其一,创新服务“添动力”。北京从2010年开始使用市级社会建设专项资金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工作。“十二五”期间,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投入专项资金3.8亿元,购买了2432个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共撬动配套资金3.08亿元,参与社会组织43509家。2017年,改革完善资金支持方式,研究制订《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考核评价办法》及《评分细则》,采取考核奖励的方式,为“枢纽”及所属社会组织提供支持。 其二,创新基地“助成长”。社会组织特别是“小微”组织在起步阶段,期望得到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以便让好的公益策划和项目能够尽快落地生根。于是,“孵化中心”“服务基地”“公益空间”等社会组织孵化载体应运而生。2010年底,成立北京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吸引有潜力的草根公益组织入驻并提供能力建设服务,累计孵化“出壳”公益组织167家,覆盖养老、助残、妇女与青少年、社区发展、社会治理、环保等领域。目前6家市级“枢纽型”组织、16个区、138个街道成立了相应的孵化(服务)机构,形成“一中心、多基地”的孵化(服务)网络。其三,创新支持“促发展”。提供“党建管理岗位补贴”,支持非财政拨款的公益组织抓党建,把业务和党建工作统筹起来。购买“培训项目”,与北京大学举办“社会组织治理创新暨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帮助社会组织培训骨干力量3000余人。建设“北京市社会组织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北京市社会组织众扶平台”,举办“首届京津冀社会组织人才推介会”和“2017北京社会组织人才发展论坛”,为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和人力资源需求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和专业服务。

  搭建发展舞台,激发社会组织发展活力。中央《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激发社会组织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促进社会组织真正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促进和谐的重要力量”。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识,为社会组织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近年来,北京积极探索创新,为社会组织搭建发展舞台。“政府搭台、社会组织唱戏、居民受益”,已逐渐成为北京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的有效模式。

  “北京社会公益行”持续开展。从2010年开始,北京启动了“社会组织公益行”系列活动。在“践行公益、服务社会”主题下,充分发挥全市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的优势,广泛开展养老助残、扶贫济困、法律援助、就业帮扶、生态环保、社会救助等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年均服务群众超过百万人次。该系列活动为全市社会组织搭建了自我展示平台、活动联络平台、项目对接平台,已成为本市社会组织集约化开展公益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品牌。

  “北京社会公益汇”精彩呈现。2015年11月开始,为进一步推动工作、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大力倡导社会公益精神、营造浓郁的社会公益氛围,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连续举办4届“北京社会公益汇”活动。集中展示公益服务成果,累计超过1000多家公益组织、社会企业及相关机构进行了现场展示,6000多家公益组织参与,吸引逾10万观众。“公益汇”是集展览、展示、交流、传播、倡导和资源对接于一体的公益盛会。它多角度、立体化展览展示了我市社会组织公益服务成果,促成了一批富有成效的资源对接,营造了跨界合作、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氛围,已然成为公益资源的“集散地”、公益理念的“传导源”、公益发展的“助推器”。

  “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效应凸显。2012年起,全市开展“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十大品牌”和“优秀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100个(金奖10个、银奖30个、铜奖60个)评选活动,涌现出“爱心传递热线”“蓝天救援队”“抗癌乐园”“心目影院”等一大批优秀公益服务品牌,产生了很强的示范带动效应,北京社会组织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社会组织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

  近年来,有关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文件密集发布,为社会组织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坚强保障。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指出,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群团组织要积极联系和引导相关社会组织发展。2015年9月,《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指出,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领域。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相统一,把党的工作融入社会组织运行和发展过程,更好地组织、引导、团结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201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创新慈善事业体制机制,明确了慈善组织的组织形式、设立条件和程序,降低了慈善组织成立门槛,对捐赠人的税收优惠进一步扩大。中央《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首次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作为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总要求。明确“社会组织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提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赋予了社会组织新的历史使命。2016年12月1日,财政部、民政部印发的《关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政策及保障措施。2017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强调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在服务领域、服务场地、服务资源、人才建设方面为社会组织发展带来四大利好。2017年10月,以党的十九大召开为重要标志,赋予新时代社会组织新的历史使命。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党和政府对社会组织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迈出新的步伐,具有里程碑意义。

  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是当前社会治理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社会组织作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化解矛盾、规范行为、扩大参与、促进和谐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党和政府对社会组织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对社会组织的发展给予更多关注,政策叠加利好。同时,社会需求空间不断扩大,将汇集更多的社会组织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源。简政放权等体制改革激发的强大动力,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趋势,这些都为社会组织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北京市社会组织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的,在参与民间外交、扶贫协作、创新创业、促进就业等方面迈出了积极步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北京市社会组织在服务国家大局、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上必将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作者:王森林,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社会组织工作处处长)




打印 | 转发:

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检视初心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