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素质社会建设干部队伍

作者刘卫社  网站编辑马轩  责任编辑宋明晏  来源前线增刊:2018年10月[总第282期]   日期2018-11-15

  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成立10年来,坚持党建引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扩大公众参与,着力健全服务体系,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开创了北京社会建设工作的新局面。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一支敢担当善作为过得硬的队伍。10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部门职责完善机构设置,着眼事业需要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骨干力量,为首都社会建设事业创新、实现新时代首都新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强化职能职责,完善机构设置

  社会建设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创新性的事业。我们紧密围绕新时代首都社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新需求,坚持以职能定机构,以机构设置引领队伍发展,不断提升干部队伍建设的系统性与前瞻性。

  初创成立阶段。2007年11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社会建设工作,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以下简称“委办”)经市委研究并报中央编办批复正式成立。市委组织部承担的社区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具体管理职责、市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职责、市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发展办公室职责全部并入新成立的委办,共计承担14项主要职责。设办公室(人事处)、研究室(政策法规处)、综合处(宣传处)、党建工作处、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处、社区建设处、社会组织工作处7个职能处室和机关党委(工会),行政编制45名,形成了委办的基本架构和工作力量。

  发展壮大阶段。2009年8月,根据我市机构改革方案及委办“三定”方案,增加社会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建设、社会领域社会动员体制机制建设、志愿者工作等三项职责。强化培育扶持社会组织职责,委办主要职责调整为17项,基本形成政策研究和统筹协调,以及社会领域党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服务、志愿者工作的“2+6”职责体系,行政编制增至58名。在此之前的2008年10月,委办成立北京市社会建设信息中心,主要承担全市社会建设信息化建设相关职责,核增事业编制10名。2010年2月,将市委研究室所属北京市社会心理研究所整建制划入,主要承担社会心理基础理论研究、社会心理实践应用、全市性社情民意调查研究、专题社会调查、全市社会建设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调查研究等6项职责,划入事业编制25名。两个中心的组建和划入,不仅有效增强了委办的工作力量,也为相关业务开展提供了专业支撑和技术支持。

  优化调整阶段。2012年2月,为深化奥运会、国庆60周年等重大活动社会动员成果,整合专业力量,推进体制机制建设,委办增设社会动员工作处,加挂志愿者工作处牌子,将综合处承担的社会动员职责、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处承担的志愿者工作职责划入,机关职能处室增至8个。2015年11月,为更好适应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需求,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委办综合处(宣传处)增加网格化工作协调处职责,主要负责网格化体系建设规划、政策、标准的拟定及实施。委办统筹考虑干部人事工作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将办公室承担的人事处职能划归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处。2016年12月,委办再次就多个内设机构职能进行了优化调整。为增强工作针对性,更好适应社会领域党建特别是“两新”组织党建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将党建工作处分设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处、社区党建工作处。为进一步加强机关党的建设,设机关党委(人事处、工会),负责人事、机构编制、离退休和外事等职责。将志愿者工作相关职责划入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处,设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处(志愿者工作处),统筹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志愿者两支队伍建设。将社会动员工作处与宣传处职责整合,设宣传处(社会动员工作处),承担社会领域宣传动员、精神文明建设相关职责。将研究室(政策法规处)更名为政策法规处。2016年9月,为进一步强化全市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职责,经市编办同意,将委办所属北京市社会心理研究所更名为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

  经过三个阶段、多次内设机构调整,截至2018年8月,委办共设内设机构10个、所属事业单位2个,行政编制87名,事业编制35名,委办工作领域得到扩展,机构职责更加清晰。

  顺应事业发展,选优配强干部队伍

  明确选任标准,树立正确导向。认真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坚持事业为上,鼓励担当作为,强调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创造性提出“五型四有三好”干部要求。即,要做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厚德型、智慧型干部;要有投入伟大事业的自豪感、有履行全新岗位的责任心、有开创崭新局面的冲动劲、有做好本职工作的真本事;要做到思想好——做思想上的先进,工作好——做工作上的模范,业务好——做业务上的骨干,实现了干部学有目标、行有规范、干有动力。

  拓宽选人渠道,壮大工作力量。综合采用公开选拔、公开遴选、公开招考、政策性安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等多种方式补充新鲜血液。委办成立以来,先后公开选拔处级领导干部14人,面向基层公开遴选公务员17人,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22人,安置军队转业干部38人(含2018年新接收4名军队转业干部);区划调整带编安置3人,从其他机关调入22人,从国有企事业单位调任12人,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9人。干部职工人数从2007年成立之初的7人,逐步发展壮大到目前的115人。其中全日制本科以上90人,研究生以上40人,形成了职务年龄梯次配备、专业结构合理、团结协作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

  大力选贤任能,优化处级干部结构。委办坚持立足岗位,知事识人,以事择人,加强岗位职责和干部匹配度的分析,注重实绩,注重公论,着力选贤任能,选优配强处级干部。自委办成立以来,在培养输送6名局级干部基础上,先后选拔任用处级干部54人次,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处级干部交流轮岗,增强了处级班子整体素质。

  把握人事政策,营造良好氛围。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领导干部要熟悉,组工干部要精通,一般干部要了解”的要求,将《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等政策法规纳入中心组学习内容,努力形成委办上下知程序、懂政策、明界线、守纪律的良好局面。班子成员自觉践行民主集中制,带头规范行使选人用人权,营造了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委办成立以来,未发生一例违规违纪用人问题。

  注重实绩与公论,全面考察识别干部。考核是选准用好干部的重要基础。委办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严格选任程序,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根本遵循,严格选任流程,规范选拔程序。以落实公务员平时考核为契机,以考核为抓手,实行分类考核,区分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岗位职责,考察干部的政治表现、岗位履职情况,突出考核的精准性。十多年来,委办选拔任用的处级干部均在本职岗位敬业奉献、实绩突出,在历年“一报告两评议”工作中获得较高的满意度评价。

  加强教育培养,严格管理监督

  始终坚持能力培训与实践锻炼并重,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以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为重点,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多方搭建平台,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加强专业化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紧密围绕首都中心工作和社会建设重点任务,构建分类分层培训体系,提升干部专业能力。严格落实组织调训和脱产学习制度,加大“引进来”和“走出去”力度,开展全员业务轮训。注重多岗位锻炼干部,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综合采用轮岗、交流、挂职等方式,优化干部成长路径,锻造干部实践能力和实干作风。先后分四批组织处级干部内部轮岗26人次,有针对性地弥补委办干部在同一岗位任职时间较长、工作经历相对单一的短板。注重在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锻炼干部,先后选派两名经验丰富的处级干部赴贵阳、沈阳挂职,先后选派两名年轻干部参加“人才京郊行”和挂职担任村“第一书记”、6名年轻干部到街道挂职。注重在重大活动和急难险重任务中锻炼干部。2018年抽调40余名干部参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督导调研工作,让干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先后推荐6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中央机关工作、1名提拔担任乡镇副职,拓宽了干部交流渠道,激发了队伍活力。

  多措并举加大监督力度。充分认识严管就是厚爱,是对干部的真正负责。强化组织监督,严格落实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执行领导干部兼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对填报内容与抽查核实结果不相符的干部,视情形及时提醒函询。强化群众监督,严格执行考察预告、任前公示、信访处理等制度,常设群众意见箱。强化纪检部门监督,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严肃开展警示教育,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着力织密织牢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制度笼子,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

  探索有效管用的激励方式。制定《关于落实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要求推动全市社会建设创新实践的新举措》,激励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建立经常性谈心谈话制度,落实干部调入、干部晋升、干部试用期满任职、干部交流任职、干部到基层锻炼“五必谈”,及时把握干部思想动态。注重干部人文关怀,推进心理健康服务,支持机关工会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开展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形成常态化、日常化慰问服务制度。

  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多年来,委办将政治教育、思想引导、待遇保障、人文关怀等贯通起来,坚持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为敢闯敢试的干部开绿灯,为埋头苦干的干部兜住底,有效保护了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了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良性循环,推动了首都社会建设事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

  (作者:刘卫社,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机关党委(人事处、工会)处长)




打印 | 转发:

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检视初心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