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总占地面积3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8.6万人,是首都中心城区和首都核心功能主承载区。随着北京南部城区的快速发展,丰台繁华商业区和楼房区总体呈现出美观、大气、整洁、有序的良好形象,但建造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众多老旧小区仍存在环境脏乱、设施落后、交通无序等问题,成为制约环境品质和群众幸福感提高的瓶颈。面对城市管理的痼疾顽症和群众的翘首期盼,丰台区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创新街乡管理体制机制,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基层,深入推进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工作,街乡镇实体化综合执法平台实现全覆盖。自2018年初开始,以方庄街道为试点单位,在全区16个街道逐步开展社区微信群体系建设工作。“掌上社区”小技术撬动大治理做法使环境秩序得到明显改善,试点区域居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参与度不断增强与提高。
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坚持顶层设计,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一是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党建引领街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实施办法》,从区级层面提出了推行区级统筹牵头、属地吹哨主责、部门报到尽责,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规定了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制定了《丰台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清单(试行)》,确定了应急处置、综合执法和重点工作方向,明确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是全区推行“群众线上吹哨 政府线下报到”微信群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二是丰台区财政局制定《关于实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实施方案》,区财政局在原有城市管理经费安排的基础上,整合社区公益事业补助经费、基层党组织党建活动经费,调研相关政策资金的使用情况,研究街道层面可统筹资金状况,修订相关管理办法,强化资金统筹使用效能,为“群众线上吹哨 政府线下报到”微信群体系建设提供经费保障。三是下发了《关于在全区街道(地区)办事处推进社区微信群体系建设的通知》,在全区街道(地区)办事处推广方庄社区微信群体系建设的经验做法,探索丰富在社区管理服务中难点难题及时有效的线上线下解决途径。
坚持党建引领,聚焦三个共识。一是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形成共识。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区线上凝聚一心,在信息化时代,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是实现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二是在系统分析微信技术带来的巨大影响中形成共识。随着微信的迅速普及,现代城市居民多数时间是在微信里获取信息并开展社会交往的。利用好微信技术,组建微信群,进入已经建成的微信群,是开展丰台区区域化党建工作,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切入点。三是在精确掌握地区社会治理现状中形成共识。2017年底,丰台区16个街道320个社区微信公众号已达到全覆盖,且居民活跃度颇高,无论是单位型社区还是多产权复合型社区,区域居民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愈发强烈,通过微信开展的线上线下交流互动已十分活跃。
统筹推进实现覆盖
把握居民需求,加强三个方面。一是以服务为本,打造有用、有效、可持续的社区微信群工作体系。以社区和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让居民愿意用、想用、喜欢用。各街道(地区)对社区已有微信群进行摸底调查,了解社区微信群建设现状,充分摸清街道、社区及居民对社区微信群的功能需求。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应社区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在推进社区微信群体系建设工作时,密切结合街道、社区的实际需求,既要统一规划也要突出特色,摒弃一刀切、一个模板走到底。三是区级统筹、街道督导。工作启动后,各街道(地区)指导社区按照区级方案要求开通社区微信群。对于社区已有的微信群,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要主动加入,将已有群纳入社区微信群工作,充分发挥已有群的作用。为便于统一社区微信群建设标准、做好后期大数据分析工作,区委社会工委、区社会办争取市级支持,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为各街道(地区)提供技术支持。
把握政策法规,搭建四个群组。一是依托组织架构建立党建群组。抓住区域化党建这一平台,坚持“群众在哪里,工作就做到哪里”的理念,以信息化手段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二是依托楼门建立群众群组。机关和社区干部改变坐班式工作状态,通过线下面对面、心贴心的群众工作,建立和拓展了多个有效微信群,对辖区居民楼实现了全覆盖,初步实现了街道、社区和广大群众的直接实时联系,带动了机构扁平化和服务扁平化,为快速有效发动群众打下坚实基础。三是依托群众需求建立议事群组。围绕社区环境建设、停车管理、老旧电梯改造、老年餐、绿地养护、楼内堆物堆料清理等重点难点工作及群众关切话题,建立议事协商微信群,引导党员群众有序参与解决社区热点难点问题,汇民智、解民忧,有效提升了群众参事议事的主动性,形成政府与群众零距离互动的治理格局。四是依托专业特长建立兴趣群组。在地区和社区层面,建立教育科技、医疗健康、文体娱乐等多个兴趣群组,把有共同爱好的人凝聚在一起,让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通过精准对接特长和兴趣爱好,增加活动通知的覆盖面,提升社区活动的参与率,增强社区“黏性”。
健全完善形成机制
区域化党建新格局正逐步形成。区级层面统筹指导,依托地区办事处和社区两级建设区域化党建协调委员会,微信已经覆盖到了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以试点街道方庄为例,利用微信平台,地区工委按照“征集需求—讨论协商—确定项目”程序,将辖区单位党组织的服务需求与服务资源进行对接, 整合出八大精品党建服务项目,区域化党建联系引导基层党组织更加紧密,协调解决群众诉求更加有力。
群众诉求“一键响应——点对点反馈”机制正逐步形成。群众通过微信群“吹哨”反映民生诉求,区级委办局、街道地区工委办事处线下“报到”解决问题。建立并完善了从问题发现、分析研判到处置反馈的闭环流程。基层党支部书记、楼门长、社区管楼干部对于微信群内居民群众提出的问题诉求,第一时间做出处理回应。能够解释说明和直接协调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一键上报至社区党委平台或地区工委平台。由社区党委或地区工委分析研判并作出上报处理。处理结果12小时内必须在微信群内向居民群众如实反馈说明。
居民自治机制正逐步形成。微信群的建立为居民群众主动参与楼门治理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居民围绕楼门建设问题积极开展交流讨论,形成了在职党员图书漂流、居民楼内物品置换、楼门治理、抵制高空抛物等多个互助事例和楼门公约。街道、地区工委和社区党委密切关注群中讨论内容,积极引导,推动其迅速成为群内公约。
民主协商机制正逐步形成。在微信群的强大支撑下,街道、地区工委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难点工作,组织居民齐聚“微会议室”,问民需、汇民智、解民忧、聚民心,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社区议事协商。
网络舆论引导主动发声机制正逐步形成。依托微信群,街道、地区工委一方面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宣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凝聚群众;另一方面及时把握舆情导向,在全国两会、幼升小以及社区重点难点工作中,密切关注微信群中舆论动向,适时加以引导,通过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主流观点,回应群众关切。
巩固成果破解难题
社区治理水平有效提升。一是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强化。利用微信群,区、街道、社区三级的统筹协调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不断提升,区域化党建工作效果更加显著,整合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联系群众渠道更加多元,成为地区治理的坚强领导核心。二是社会治理初步实现扁平化。街道、地区工委直接面对所有微信群,实现了工委与党员群众的直接、实时沟通联系,迅速分析处理来自各个渠道的问题矛盾,有效压缩了管理层级。
辖区居民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体现。居民自治和民主协商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动员能力显著增强。目前,丰台区16个街道各类微信群已形成了具备广泛群众(万人量级)基础的社会参与和动员发动体系。今年3月份以来,社区平均举办各类活动700余次,参与人数不断攀升,相比传统动员方式,群众参与率有了大幅提高。
基层政府职能实现转变。一是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提升。以微信群为纽带,形成基层政府与辖区群众零距离沟通的渠道,积极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营造积极向上、奋发团结、和谐共建的区域社会氛围。二是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发生转变。运用微信手段服务联系群众的新理念,倒逼街道干部和社区干部必须转变以往朝九晚五机关坐班式的工作状态,走出办公室,深入群众,拓展微信好友,为群众解决问题。三是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今年3月份以来,通过微信方式征集的群众各类意见建议和民生诉求均已妥善处理。12345、96005、96310、丰台区城市管理系统等各类热线的投诉案件同比环比都有大幅下降。丰台辖区群众逐步把微信作为反映民生诉求的第一渠道,通过微信,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力不断提高,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意愿不断增强,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目前丰台区已建立社区微信群运行情况月报告制度,区级层面及时掌握社区微信群运行情况,充分发挥微信群在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社区自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延伸网格化服务体系最后100米,打通并一站集成信息发布的末端和问题发现的前端。力争到2018年底,使社区微信群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全区社区全覆盖,将“掌上社区”做实做透,继续提高服务居民的能力。
(作者:李振茹,中共北京市丰台区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丰台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