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景山区委社会工委、区社会办坚决贯彻执行市、区的决策部署,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民为中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法治为保障、以改革为动力、以精细化服务管理为手段,不断推进社会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基本情况
石景山区共有八个街道和一个街道层面的大社区——鲁谷社区,153个社区,其中首钢社区38个,老旧小区57个。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共有社区工作者2342人,由街道统筹规范管理使用的协管员986人。
近年来,在市、区的正确领导下,石景山区社会领域党建和社会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商务楼宇五站合一、社区联建门店、社区减负、协管员队伍整合和“老街坊”社会治理品牌建设等多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经验在全市推广。最近3年,区内20个社区获得全国和谐社区示范社区、全国文明单位等国家级荣誉表彰,101个社区获得北京市先进社区居委会、北京市社会领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市级荣誉表彰。2017年基本无违建城区建设中,石景山区创建了126个基本无违建社区,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同志多次对石景山区把拆违拆到了老旧社区这一成绩提出表扬,提出这一工作的开展创造了“石景山奇迹”;以推进全国居家养老改革试点和“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组建的“石景山老街坊”也被蔡奇书记点赞。石景山区委社会工委2016年被评为北京市社会领域党建调查研究工作先进单位,2017年被评为北京市社会建设重大创新单位。2018年年初,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工作接受了市委深改组的评估验收,获得了市领导的肯定。
主要做法及成效
建立起区、街、社区三级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共商、共建、共治能力得到提升。在区级层面,成立了由首钢、高能所、陆军总部、中部战区等30多家有影响力的驻区大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石景山区社会治理委员会,制定了《石景山区社会治理委员会三年工作行动计划》,增强统筹辖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辖区重大事务共商共治的能力。在街道层面,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街道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立完善了街道社会治理委员会、街道地区管理委员会,强化街道地区行政事务统筹、指挥、协调、监督机构的地位,在街道层面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规范管理、强化基层”的管理新格局,推动街道属地治理。在社区层面,全面铺开参与式协商,发挥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坚持党建统领,不断扩大社会领域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目前石景山区社会领域党员数42723名,党组织1312个。近年来,石景山区坚持把社会领域党建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龙头工程,以社会组织党建、非公党建和区域化党建为着力点,不断扩大社会领域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切实发挥党建统领作用。一是探索商务楼宇工作站建设。2008年,石景山区积极探索建立商务楼宇党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工会工作站、团建工作站、妇联工作站“五站合一”的工作模式。目前,全区已有商务楼宇工作站39个,实现了楼宇党建全覆盖,做法在全市推广。二是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探索了“社区联建门店”“商圈党建”等两新组织党建的新模式,实现对小微企业的全覆盖。三是提升党员服务群众能力。9个街道全部建立党建协调委员会,153个社区全部建立社区大党委,形成“1+X”型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实施党员“归巢计划”,各社区把本社区居住的在职党员编入临时党支部,通过活动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选派优秀机关干部担任商务楼宇党组织“第一书记”,加强党组织在非公企业的领导力,协调解决非公企业在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四是大力培育社会领域党建项目。加大基层党建典型的培育、挖掘、宣传、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在社会领域培育推出百余个有聚集效应、有导向性、有影响力的党建项目,如八角街道“组织生活路线图”。
打造“社区治造”工程,为民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石景山区提出了“社区治造”工作理念,以“搭平台、抓队伍、减负担、强自治、重服务、提水平”为目标,推动社区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努力提高为民服务水平。一是大力破除社区行政化、机关化倾向。围绕社区居民生活的生物钟,坚定不移地推进“弹性便民工作制”。鼓励社区工作者回所居住社区工作,目前已将社区人员本地化率由9%提高到了28%。推进社区“一站式”服务,推行首问负责制,变群众跑腿为社区代办。二是大力推进社区减负工作。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工作方案》,通过理职能、定事项、清机构、摘牌匾、减考评,规范社区考核评比项目、印章使用及准入事项流程。三是大力推进协管员队伍整合工作。石景山区2013年在全市率先出台《石景山区统筹规范街道协管员队伍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近两年来,石景山区按照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整体思路,结合网格化“多网融合”“街巷长”“小巷管家”“老街坊”等工作,建立起城市治理“五分钟响应网格”。同时,以“小事不出社区”为工作目标,下沉基层行政力量,随时帮助社区解决行政服务方面问题。四是大力加强社区正规化建设。建立75个市级“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社区153个,覆盖率100%,提前3年完成全市任务。创建老旧小区自我服务管理试点11个,社区规范化示范点6个。大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已建成智慧社区134个,占石景山区社区总数的87.6%。五是大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以“民选街聘”和“公开招考”相结合的方式,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初步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完善了社区工作者相关的管理制度,出台了《石景山区社区工作者考核评议工作办法》。聘请第三方对社区工作秩序和社区工作者日常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进一步促进社区工作者为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效性。六是大力推动社区服务,不断提高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搭建了三个社区服务平台。在全市率先创建了“社区之家”示范点,搭建了共建平台;在《石景山报》开设“社区治造”宣传专栏,搭建了交流平台;积极动员新经济组织、高校志愿团队、社会组织走进社区开展服务,搭建了参与平台。
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助力多元共治高端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一是构建科学发展体系,形成“一中心、多枢纽、九基地、专业带动、全面辐射”的社会组织发展网络。一中心:石景山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器。多枢纽:确立了12家区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业务上的引领聚合、日常工作中的服务管理平台作用。九基地:建设街道社会组织发展基地,全区9个街道通过自我运营或政府购买、委托运营等方式,全部建立起街道“枢纽型”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和孵化基地,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专业带动:扶持建立21家专业社会工作事务所,整合专业服务资源,聚集社会工作人才,运用专业工作方法,开展专业化、规范化的社会服务。二是加大资金扶持。石景山区自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专项资金7114万元,支持实施项目531个。紧密围绕市区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制定区域特色申报目录,实现精准购买,打造系列品牌。如重点围绕民生家园和精神家园建设,实施乐巢、乐助、乐陶、乐享、乐土“五乐”工程。三是加快培育孵化。区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实行社会组织培育“一站式”服务、社会组织人才培养“一条龙”服务和社会组织发展“一对一”帮扶服务。成立3年来,共孵化43家社会组织,为9个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和全区150余家社会组织提供了技术输出和专业指导。四是积极创新工作。连续3年举办了石景山区“爱社区·爱公益”公益创投大赛,吸引、凝聚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优秀人才投身到石景山区发展。2017年开始举办石景山区公益鹊桥会,通过发布政府购买服务需求和展示社会组织优势特长,推动政社双方高效率找到合作伙伴,促成有效资源对接。五是加强志愿服务科学化发展。石景山区志愿者联合会目前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14万人,志愿服务队超过500支,服务内容涉及扶老助残、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便民服务、禁毒防艾、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
全力打造品牌建设,“石景山老街坊”深入人心。近年来,石景山区全力打造了“石景山老街坊”社会治理品牌,在社区里的协商议事、宣传讲解、劝说疏导、互帮互助、信息收集、邻里守望、调解化解、文化传承、监督评议等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老街坊”凝心聚力,创“基本无违建社区”。2017年在石景山区“创建基本无违建社区”百日会战动员阶段,各街道通过社区老街坊议事会、恳谈会等协商载体,广泛传达区委、区政府拆违整治决心,近700人第一时间拆除清理了自家的违建房、圈占地、搭建棚,有力破除了社区居民的观望心态。党员和积极分子以“老长辈、老同事、老朋友、老工友、老邻居”的身份,积极带动促进身边人,近2000户居民配合拆除了违建,快速形成了以点连片的带动效应。石景山区在此次行动中共创建“基本无违建社区”126个,占全部参与社区的92%,拆除清理社区违建9381处,面积161393.26平方米,拆除地锁5465个;新建绿植38889.92平方米,硬化路面34829.8平方米,改造车位1213个,清理废旧自行车6261辆。二是“老街坊”共商共治,打造居民协商议事平台。全面推行《石景山区社区协商工作实施办法》,切实加强153个“老街坊社区议事厅”建设,增强社区自治能力。探索“微议事”的有序覆盖,组织全区208个“老街坊”楼委会完成了《居民公约》的修订,完善“老街坊”楼委会建设。通过编纂的《石景山老街坊案例集》、“老街坊”微博、各种自媒体等宣传平台,将社会治理中好的经验做法进行推广,增强社会影响力,弘扬正能量。三是“老街坊”群策群力,助力创建文明城区建设。通过发倡议、社会组织带动等方式,全面发动“老街坊”加入石景山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当中。全区153个社区均建立了“老街坊”学雷锋志愿服务站,推动各街道组建社区“老街坊”清理非法小广告志愿队,为营造良好的创城环境作出突出贡献。
(作者:高春玲,中共北京市石景山区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石景山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