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委社会工委、区社会办紧密围绕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决策部署,按照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在解决驻区单位开发资源、社区分类管理和停车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社区之家示范点
自2017年开始,在4个街道陆续开展社区之家示范点建设,经过两年时间,已建成8个示范点,逐渐探索形成了具有门头沟区特色的做法,即一模式、二结合、三规范,逐步推动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模式。依托学校建设社区之家示范点,建立“一厅”“两场”“三阵地”“多融合”工作模式,形成密切协同、多元参与、资源共享的良好工作格局。一厅即学校多功能厅。街道社区每年举办总结表彰会、党课、学习讲座等活动100余场次,受益居民10000余人次。两场地即学校运动场和社区停车场。社区每年在学校运动场举办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近10场次,受益居民达1200余人次。工作日期间,社区为学校提供100余个共享车位,为教职员工提供方便。三阵地即社区宣传橱窗、社区电子显示屏及社区微信群。社区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及时发布在社区之家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加大对社会单位履责的宣传力度,营造积极社会舆论氛围。多融合即社校融合共建机制,积极发挥区域化党建平台作用,把学校主要领导纳入社区议事协商社,畅通供需对接渠道;社校融合共同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社区活动为平台,社区每年在寒暑假期间精心组织和安排学生参加各类活动;社校融合共办活动,每年社区与学校开展共建活动。
二结合。一是结合“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扩大服务范围。积极发挥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街道管委会等平台作用,通过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网格联席会议、合作共促等多种形式,畅通供需对接渠道,引导辖区单位融入社区建设,开放服务资源,满足居民需求。区教委、社区学院、育园小园、金色摇篮幼儿园等多家单位与街道签订使用协议,明确服务设施的开放对象、开放形式、开放时间,为周边32个社区近5.6万人次居民提供文体活动场地等直接服务。社区学院结合新市民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以四大类课程建设为载体,组织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二是结合“参与式”协商协调解决社区问题。大峪街道引导鼓励社会单位参加社区之家大联盟工程,截至目前加入街道大联盟的社会单位达28家。街道与社区之家联盟单位通过协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设施改造、环境整治、社区服务等方面满足居民需求,实现互利双赢。
三规范。一是规范验收意见。区社会办结合市社会办和市政府绩效办第三方关于社区之家示范点检查验收要求,结合门头沟区实际制定了《区社会办关于纳入市政府绩效考核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社区之家示范点的工作规范》,在工作依据、档案整理、实地验收等方面进行统一和规范。
二是规范档案材料。将社区之家示范点档案分为街道、社区、单位3类,共计22项。街道档案包括工作方案、社会单位资源目录、居民需求、服务协议、协商议事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社区档案包括居民自律公约、宣传社会单位记录;单位档案包括开放记录、设施使用和管理制度、设施开放公示和使用要求、社区之家标识。
三是规范实地检查。按照单位和社区两个方面进行实地检查。单位检查包括悬挂社区之家标识牌,在开放的服务设施内悬挂使用和管理制度,明确设施使用要求、开放时间和注意事项。社区检查包括通过宣传栏宣传社会单位开放资源的信息照片和社会单位的业务工作,制定社区居民自律公约,自觉维护秩序、爱护公物,杜绝不文明行为,强化安全意识。
“四管”停车模式
门头沟区社会办为改善社区停车环境,实施社区自我服务管理组织管停车、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管停车、社区资源共用共享管停车、开发停车位管停车的“四管”停车模式,有效缓解停车压力,改善社区停车环境。
社区自治组织指导规范停车工作。以“让居民做主、让居民受益”为宗旨,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目的,选举社区居民议事会,组织居民制定停车规范,指导成立社区司机协会和车辆管理志愿者服务队,利用社区标语、宣传栏等形式,开展文明停车宣传教育活动,呼吁社区车主文明停车、规范停车。
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停车管理工作。社区车辆管理志愿者服务队建立台账,登记社区车辆,制作发放停车证,在社区出入口设置岗亭,规范车辆进出秩序。社区司机协会、志愿者服务队、网格员队伍结合社区网格,巡查停车未入位和占道停车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规范社区停车秩序。
利用人防工程实现停车功能。区民防局利用地下人防工程为社区居民提供停车服务,最大限度发挥了人防工程在和平时期的作用。目前全区有7万余平方米的人防工程用于停车,惠及绮霞苑、承泽苑、临镜苑、惠民家园等社区居民。
科学合理规划增加停车位数量。合理规划社区公共空间,在废弃绿地、绿化间隙新增停车位,重新规范改造后的老旧社区停车位。“一增一规”为5个老旧社区重新规范停车位30余个,新建停车位280余个,增加了停车位数量,提高了社区停车空间使用率。
探索社区停车新模式。区社会办积极协调指导大峪街道形成了老旧小区停车位建设“三三制”模式,即:三方建设(街道、社区、物业公司)、三方出资(小区物业公司、停车楼建设公司、后期停车管理公司)、三种车位(地下车库、地面停车位、立体停车楼),停车位达到276个,进一步缓解了社区停车压力。主管区领导召开新桥家园立体停车库工作现场会,在全区推广“三三制”模式。
社区分类管理工作
针对门头沟区“大拆迁、大建设、大发展”特殊历史时期的社区特点,出台了《关于推进社区分类管理工作方案》,按照维持一批、改造一批、精品化一批的原则,研究确定了涉拆社区保障基本服务、不涉拆老旧社区提升整体环境、新建社区高标准建设管理的总体目标。
对不同类型的社区进行分类管理。针对涉拆社区,全力保障社区基本服务。一是社区公共管理。针对未拆迁居民,保持社区目前的公共配套和基础设施,保障警务站、社保所等社区公共服务管理设施的顺利运转,保持正常的社区生活秩序,将拆迁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针对已拆迁居民,通过拆迁居民联络卡、定期走访联络、建立社区短信平台等形式保持住了社区和拆迁居民的联系。二是社区公共服务。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下,分别对社区老年人、在职居民和弱势群体提供分类服务。通过定期走访和电话拜访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掌握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和现实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为老服务;通过居民联络卡和社区短信平台拓宽信息交流渠道,构建起社区与在职居民的联系,为其提供社会福利、计生卫生等公共服务;通过入户摸查和走访慰问掌握社区弱势群体动态,及时为其提供再就业和法律帮扶等专业化服务。
针对不涉拆的老旧社区,大力提升社区环境面貌。一是进行环境建设,提升社区环境面貌。实施老旧社区综合改造工程,进行外保温、平改坡、热计量、绿化、硬化等改造项目。开展老旧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改善社区环境。打造“一街一景”特色街巷,优化居民生活环境。推进垃圾分类“户分类、社区收集、区运输”模式,增强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自觉性、自治性和规范性。二是开展各类创建,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开展老旧社区自我服务管理,提供车辆管理、治安防范、绿化养护、卫生保洁、公共设施维修管理等基本服务。推进社区规范化和“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建设,拓展服务范围。创建“一居一品”和“一居多品”社区,突出特色服务,培育社区亮点。
针对新建社区,合力高标准建设管理。一是充分发挥新建居住区服务管理工作联席会积极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涉及商业、交通、物业等问题,督促和指导各相关单位落实新建居住区服务管理工作任务,确保居民有序、规范、和谐入住。二是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建设新建社区。建立社区临时警务站、城管工作站、卫生服务站为居民提供专门服务,设置便民早餐车和便民菜站方便居民生活,协调多条公交专线解决居民出行,建设社区防灾减灾体系为居民提供保障,物业公司、电信运营商为居民提供高标准服务。
打造精品社区,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品牌。养老服务社区品牌。大峪街道月季园一区摸清社区80岁以上老年人需求,构建以企业提供有偿服务为主体,以社区等社会组织提供志愿服务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筹建完毕,可提供日常配餐、康复训练、心理咨询等一系列服务。
宜居家园社区品牌。城子街道市场街社区实施了绿色社区提升工程。在保持社区环境干净整洁的基础上,陆续建成绿色长廊、休闲小憩、社区绿岛、宠物活动区等项目,改善了社区整体环境面貌,增加了休闲活动区域,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
六型服务社区品牌。东辛房街道石门营五区社区结合“六型社区”创建,围绕建设“环境整洁、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安全稳定、健康幸福、文明祥和”社区目标,绿化提升居住环境,建设便民服务设施,组织多彩社区活动,全力打造精品社区。
便民服务社区品牌。大台街道桃园社区落实社区代办制度,出台《大台街道社区代办制度服务规范》,明确职责和操作流程。量化分配社区工作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一次性告知居民办理所需材料,避免多次往返。走访服务对象,主动宣传政策,解答疑问,完善代办制度。
文化传承社区品牌。龙泉镇龙泉务社区结合地区优势,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精品社区。“童子大鼓老会”作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将老艺人口述整理后的“童子花钹技法”发扬传承。“辽瓷窑”文化历史悠久,通过辽瓷窑展室宣传龙泉务辽瓷窑历史文化。
(作者:史雅琳,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门头沟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