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州区经历了城市功能定位不断提升,社会及经济各领域高速发展等变革,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难度持续加大。通州区依据市委市政府“信息化建设,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的建设工作方针,对照任务逐年推进网格工作落实,构建起“一张网、两条线、三级平台、四级服务管理”的网格化城市治理体系,不断对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探索,成效明显。
区级层面机制、制度创新
根据工作需要建立新制度加强保障。建立网格化治理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加强机制建设,推进网格化治理健康发展,区网格监督指挥中心根据网格化治理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进行会商处置,相关委办局、街道乡镇主管领导参加;解决不了的问题,区分管领导定期调度全区网格化治理工作,各街道、乡镇、委办局主要领导积极参与会商;出现重大问题,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阅批或亲自调度。建立区长办公会通报制度。建立网格化治理(含区12345市民热线)区长办公会定期通报、汇报工作制度,排名倒数的单位部门要作检查汇报,排名靠前的单位部门作经验介绍,重点研究、督导落实相关工作,确保问题随时发现、随时研究、随时部署。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区级和各街道乡镇按照现行财政体制,根据实际需要,分别将网格系统运行经费列入部门预算。探索通过项目制管理、服务外包、购买服务等市场化运作模式,丰富网格化治理途径。
出具纲领文件为网格体系建设提供指导依据。2015年以区两办名义印发《通州区城乡全覆盖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作为指导全区网格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017年编印下发《关于深入推进网格化治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指导全区今后3—5年网格化治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路径。通过制定《实施方案》《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及分工》《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层层落实。建立完善了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平台工作制度。编印《通州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指导手册》《通州区网格化治理工作文件汇编》《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加大对全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指导。区社会办分别与各街道(乡镇)、相关委办局签订了《数据保密协议》,确保平台数据安全。
深抓重点,推进网格化治理体系建设
2017年,为进一步推进全区网格化治理体系建设,重点落实了“1+7+x”专项工程。
“1”是构建起一个以区级指挥中心为核心的通州区网格化治理组织体系。一是在区级层面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的网格化治理领导小组,下设区网格监督指挥中心。抽调区两办等职能部门十余名业务骨干到区网格监督指挥中心联合办公,牵头负责事件派遣等工作组工作。二是15个街道乡镇行政主要领导直接分管网格化工作,成立网格监督指挥分中心,下设网格办公室,内部调配1名科级干部具体负责,落实7—10名工作人员负责开展网格化治理相关工作。三是全区108个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分别明确一名副职领导分管网格化治理工作,明确了网格化治理工作职能科室、具体工作人员和工作职责。四是全区各社区村,全部建立网格工作站,配备网格工作终端,社区(村)书记兼任站长,配备专人专岗负责网格工作。网格长由村或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兼任,负责网格内各项事务的统筹协调处置。明确把党支部建在格上,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带动作用。
“7”是推进网格化治理七项重点工程。一是将区12345市民热线系统与网格系统对接。结合12345工作需求,完成12345模块建设,通过网格化系统平台实现事件派遣、处置、回访、考核。二是实现与北京市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贯通并运行。解决全市唯一未与市级城市管理系统对接的难题,并于2017年年底通过了市城管委对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专项考核。三是实现视频监控有机整合。区网格监督指挥中心对接公安系统视频监控、区国土分局高空探头,民防地下空间视频监控与各街镇分平台共享,增强了城市管理可视化指挥能效。四是整合微信平台。将11个街道乡镇和28家委办局微信公众号,与“通州E政通”建成微信矩阵,切实拓宽公众举报事件渠道,提升网格化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五是整合网格处置队伍。推进职能部门人员实名信息入网格,实现定人、定格、定责。六是加强网格队伍建设。全区1809个网格共配备网格长1809人、网格员7309人、专业力量2422人、协管力量2520人、志愿者12454人。建立由90人组成的区级专职网格监督员队伍,建立网格队伍培训制度。七是推进网格数据中心建设。建立通州区网格化治理大数据中心。加强对人、地、事、物、组织和纳入网格化治理对象各类基础信息的采集录入、动态管理。
“x”是将环保等城市服务管理重要职能部门主要业务延伸到网格、工作职责落实到网格,推进多网一体化服务管理和考核评价。
抓好街乡镇社区基础工作
结合工作实际,调整划分基础网格。2015年全区完成了1809个基础网格的划分,但随着副中心区域建设逐步展开和多个街乡镇开始拆迁,原先划分的部分基础网格出现偏差,实际管理中逐渐暴露问题。2018年网格办本着全面覆盖、无缝对接、尊重传统、资源均衡的原则进行充分研究后,统筹15个街乡镇,综合考虑“人、地、事、物、组织”等因素,按照各街道、乡镇实际情况,进行了重新划界调整落图,完善全区“一张网”结构保障,强化网格对906平方公里行政区域的全覆盖,服务管理事项和力量落实在格上。各街道乡镇科学设置管理网格,梳理任务清单,整合网格管理执法力量,把“人、地、物、事、组织”放入格中,把处置痕迹晒在网上。强化了“守土有责”意识,推动城市问题由“被动发现”向“主动发现、主动管理”转变。
积极推进“网格化+”行动计划。近5年来依托网格系统进行基础数据采集,发动区级、街乡镇各级力量完成录入本辖区枢纽型社会组织、一刻钟社区服务商、楼门服务队伍、商务楼宇等基本信息,建立了社会建设数据库,同期开展创新建设“网格化+”社会服务工作。以梨园镇和玉桥街道为试点,完成了民情走访、社区视频入网格、社区民警和环保监督员实名落图、社区政务服务工作记录等社会服务管理专项应用系统项目建设;与歌华有线联手,以北苑、潞城为试点,推行网格化+电视云服务,依托电视平台,建立居民生活圈,居民可以在家通过电视预约挂号,查看一刻钟服务商信息,开展居务公开等便民服务。
加强宣传,全面推广网格化工作。以北苑街道为试点,推进“通州E政通”微信公众号在属地社区进行宣传推广,及时收集百姓反映的问题及意见,拓宽百姓反映问题的渠道,提升网格治理参与度。通过“通州E政通”微信公众号,宣传推送全区网格化治理工作的典型经验、工作意见、措施成效等。通过在E政通平台开设链接的方式,可直接跳转至各街乡镇微信公众平台,各街乡镇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功能导航条,点击后直接跳转至“通州E政通”的“反映问题”界面,实现全区各街乡镇微信公众号与E政通的无缝对接。
网格化治理探索实践成效明显
网格化系统建设完成。截至目前,“通州区城乡全覆盖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已建设完成1个区级指挥中心、15个街道乡镇分指挥中心、470个村和119个社区电脑平台的硬件环境建设,将全区906平方公里划分为1809个网格,完成了平台24个应用系统、3个应用支撑平台、9个数据库、多网对接融合等信息系统建设,涵盖了社会服务、城市管理、综治维稳等6大业务模块。为全区网格员配备了“社管通”手机终端,手机内装有网格地图,具备接打电话、短信群呼、信息提示、图片采集、位置定位、录音上报、数据同步等功能。一旦发现问题,网格监督员可以通过“社管通”,对发生的事件和问题进行拍照、录音、录像,并将有关信息发往网格监督指挥中心;同时通过“社管通”接受监督中心的指令,实现了城市管理信息的实时传输。研发了“领导通”手机移动终端。区委区政府、街道乡镇、区相关部门领导通过“领导通”手机终端可对全区网格事件上报处置情况进行实时查询,并对具体事件跟踪督办,推动全区网格化治理体系各属地、职能部门及单位各环节工作运行。
数据分析。以2018年上半年为例,区网格三级平台共发现上报受理总事件375967件,其中有效事件375642件(街镇上报360298件+区级发现15344件),包括网格员自处置188042件和上报立案187600件。其中街镇自行上报立案172256件,街镇及时发现率91.81%;全区派遣网格事件总计应处置176250件,已处置172673件,处置率97.97%;按时结案171545件,按时结案率97.33%,一次完成率99.92%。15个街乡镇网格化建设不断深化,以宋庄镇为例,2017年网格员共计走访47个村,累计走访常住居民15961户,常住人口51883人,登记在册汽车数量3174辆,出租房19910间,外来人口14209人,监控数量852个,有营业执照门店数量635间,空巢老人1053人、留守儿童70人、低保户457人,梳理出未登记过的流动人口5367余人,通过派出所核录出113人有各类违法问题,为公安精确定位管理提供了数据。
健全完善六项工作机制。一是健全多渠道综合发现机制、进一步强化主动发现能力。二是确立分级分层派单机制,明确工作职责。三是建立分类处置机制,提高了网格事件处置效率。四是建立联勤联动工作机制,组成相对固定的联勤队伍,着力增强问题的发现能力和处置能力。五是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从发现到处置各环节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切实加强监督指挥效能。六是建立城市管理问题治理长效机制,以源头防控为目标,解决管理顽症和民生热点难点问题。
今后,网格工作要站在全新高度,着眼全区长远发展,坚持城市管理以数字化智慧化为基础,要时刻牢记网格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继续探索实践提出新观点、新论断,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为着力点,推进网格系统治理工作的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将工作做实,把落实网格化治理始终作为社会建设城市运行机制创新的发展方向。
(作者:何海龙,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通州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