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校训与精神
作者周桂钿              日期:2014-01-21               阅读:467 次

 周桂钿

 

  北京师范大学精神应该是什么?北京师范大学有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被许多人所引用,被多数人所认可。作为一所培养教师的学校应该有什么精神呢?我以为师范学校的职责主要有两条:一是传承文化,二是培养人才。这两个职责应该具有什么精神呢?一、传承文化是教师的任务,要传承好文化,就要尊重教师。尊重教师,就要重视理论的研究与传授。这就可以概括为“尊师重教”。尊师重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文化。钟敬文先生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精英文化、市民文化、世俗文化。精英文化是少数专家研究的、创造的文化精品;市民文化指通俗文化,包括戏剧、小说、说书、电视剧等,比较广泛。世俗文化就更加广泛了,包括文盲半文盲也能欣赏包括其中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世俗礼仪各方面。如果说精英文化是少数专家创新的,而大量的普及工作主要由教师来承担。中华文化能够不断地流传下来,靠的就是广大教师。教师的贡献就是传承文化的主力。中共中央六中全会的文件中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无数教师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传承文化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为了培养人才。培养人才有多种方式,正如孟子所说“教亦多术矣”(《孟子·告子下》)又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从现代情况来看,有在战场训练培养军人的,有在生产中传授技艺来培养工人农民的,有在工作中培养公务员的。学校的培养与他们不同,主要是在教书中培育人才。因此教书育人是学校的特点。两千年前董仲舒就提出:“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统治天下都要社会安定。社会安定要靠教化。教化是堤防,“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汉书·董仲舒传》)教化是否完善,决定了社会的治与乱,这当然是大事。“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同上)。教育可以移风易俗。习俗美,是和谐安定的基础。因此,董仲舒认为:“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同上)太学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地方。现代教育仍然是这样,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师范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母机,北京师范大学是师范教育的排头兵,自然不应疏离社会的责任,忽视历史的使命。为了做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敬业,认真研究业务,刻苦钻研,教好书,讲好课。并且要以身作则,将精神文明化为自己的文明行为。行为世范,身教重于言教。

  综上所述,我以为北京师范大学的精神应该是:尊师重教,传承文化;敬业修身,教书育人。



  阅读:467 次

周桂钿的文章
校训与精神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