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点亮水上明珠 高雅艺术香溢文化校园 |
——北京化工大学依托国家大剧院第二课堂基地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 |
作者:邹立娜 日期:2014-02-13 阅读:535 次 |
邹立娜 程旭 北京化工大学十分重视第二课堂基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校立足当前青年大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不断融合富含时代性、先进性和感召力的各类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重点建设了一批同学喜爱、效果明显的特色育人基地。国家大剧院第二课堂育人基地便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008年国家大剧院建院之初,北京化工大学即与国家大剧院正式签署志愿服务合作协议,作为首所共建高校将国家大剧院建立成为我校首批第二课堂育人基地。建设三年来,双方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契合点,有效利用我校人才优势与智力优势,充分挖掘国家大剧院文化艺术及创意资源,不断创新育人载体、丰富育人内容、完善运行机制,逐渐探索出了符合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模式。 一、志愿联姻:开启“嵌入式”合作共建新格局 北京化工大学与国家大剧院共建合作以来,始终坚持以做好志愿服务项目为第一宗旨,不断探索新方式、发现新方法,优化服务项目,强化过程控制,提升合作品质,为领航全面共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1、志愿服务全面开展,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2008年4月26日,北京化工大学与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之春”演出季志愿服务合作项目正式启动。我校作为演出季志愿服务独家合作单位,将此项服务项目纳入学校奥运志愿者培训实践体系,派出奥运志愿者骨干共800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圆满完成“2008年第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主题观摩活动,“2008年国际名歌博览周”等大型活动和“中国交响乐之春”演出季日常演出观摩志愿服务任务。 本次志愿服务项目的圆满完成,正式拉开了校院合作序幕。此后,我校逐步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将与国家大剧院合作的项目化志愿服务方式转变成为日常化工作模式,坚持以“制度化、常态化、系统化”方式系统推进各项服务项目,稳步推进基地化建设。 坚持制度化建设,建立国家大剧院水上明珠专项工作志愿服务队伍,逐步完善团队组织架构,建立规范活动流程,制定详细管理制度。划拨专项经费,配备专职指导教师开展此项活动;坚持常态化发展,志愿服务项目细分为日常服务和重大活动服务,采用团队轮岗制每周派出志愿者开展日常志愿服务活动、短期选拔制不定期派出志愿者开展国家大剧院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坚持系统化运作,定期召开水上明珠志愿者团队工作会,商定工作安排,制定培训服务计划,追踪服务质量,反馈服务收获,稳步提升团队服务效果、强化志愿服务成果。将国家大剧院逐步建立成为了我校影响力最强、喜爱度最高、效果性最佳的第二课堂基地。 2、成绩优异彰显实力,表现出色广受好评 水上明珠志愿服务项目暨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大剧院志愿服务项目于2008年启动以来,圆满完成“第一届交响乐之春”、“奥运演出季”、“ 2009年新年演出季”、“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09”、“国家大剧院开幕两周年演出季”、“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10”等大型演出及观摩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连续三年多不间断为大剧院日常演出、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艺术展览等活动提供了各项志愿服务。服务岗位包括场务部、行政事务部、艺术教育普及部、安保部等四个部门在内的16类岗位,累计服务4864人次,志愿服务时间达35680小时。志愿者的身影遍及了大剧院停车场、售票处、检票口、衣帽间、展览厅、音乐厅、戏剧场、歌剧院、橄榄厅、花瓣厅等各个区域。出色的志愿服务表现得到了国家大剧院的高度认可,得到了各部门和演职人员的充分肯定,更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赞扬和好评。 3、德艺双馨提升素质,培育涵养优秀人才 国家大剧院志愿服务项目的全面开展和稳步推进,带动和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感受艺术魅力。通过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了大学生志愿者的良好精神风貌,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增强了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大剧院的志愿服务,提升了学生融合艺术、感知艺术、体味艺术的能力和素养,全面增强了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的有效结合,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二、艺术共享:营造开放式校园文化新氛围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是社会服务的根基,更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担负着辐射、影响、引领社会文化更新和发展的使命和任务,更肩负着为文化软实力提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贡献的责任和义务。 北京化工大学始终坚持培育良好校园文化,打造理工科院校多元化文化氛围,注重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能力。在与国家大剧院建立志愿服务良好合作的基础上,找准大剧院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宗旨,充分发挥大剧院国家表演艺术最高殿堂、艺术教育普及引领者、中外文化交流大平台、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基地作用。不断挖掘共建新内容,合作新内涵,坚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将第二课堂基地资源与学校资源充分共享,有机结合,达到了实践育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 1、请进来,催生艺术气息萌芽 三年来,我校积极邀请国家大剧院到我校举办各类艺术普及展演活动。2008年10月,保加利亚宇宙之声合唱团前来我校举办大剧院交响乐之春志愿者专场慰问演出;2010年12月,我校主办的“声之韵”——北京化工大学2011新年合唱音乐会,邀请了国家大剧院青年室内合唱团的演员们为我校师生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音乐盛宴;2011年4月,国家大剧院知名艺术家,二炮文工团著名演员、全国十佳歌手、解放军艺术学院声乐指导老师程晓洁在我校科学会堂为同学们进行了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艺术鉴赏讲座。 此外,我校还积极开展了大剧院专家与我校学生艺术团的交流指导活动,多次邀请国家大剧院合唱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吴灵芬及弟子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助理指挥、国家大剧院青年室内合唱团指挥焦淼对我校学生合唱团进行指导。 2、走出去,步入高雅殿堂提升 2008年至今,我校先后有千余人次前往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歌剧院、戏剧场观赏各类艺术演出。每周都有学生赴国家大剧院欣赏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或艺术展览。连续三年寒假期间,组织留校大学生参观大剧院。2010年5月27日至6月1日,我校学生高波、张力等四名同学成功参演了国家大剧院倾力打造的首部小剧场歌剧——普契尼经典喜剧《贾尼·斯基基》。 2010年12月21日,北京化工大学2011新年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举行,近2000名学生聆听了音乐会。我校学生合唱团和学生管乐团成功登上了国内表演艺术最高殿堂——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并再次邀请大剧院吴灵芬教授担任了部分乐曲指挥,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的艺术水平和艺术能力。 3、“请”、“走”结合,学生个体与校园氛围交融发展 三年间,我校学生赴国家大剧院参加艺术交流活动、观赏周末音乐会、经典歌剧赏析等活动累计达3000余人次;参加国家大剧院艺术团体校内演出、艺术普及讲堂活动达2000余人次。通过与大剧院的亲密合作,我校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得到丰富和提升,广大同学对各类艺术演出和鉴赏活动反应积极,学生整体文艺欣赏水平和艺术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同时,通过艺术氛围营造和艺术普及活动在全校范围的深入开展,更通过我校艺术团与国家大剧院的深入交流和学习,学生艺术能力有了显著提升。2009年、2010年,校管乐团连续两年荣获北京市艺术展演竞赛二等奖;2010年,校管乐团荣获北京国际管乐节金奖,2010年,校合唱团荣获北京市第三届艺术展演竞赛男声合唱类和混声合唱类二等奖;2011年,校合唱团在“2011香港国际青少年合唱比赛”中荣获两金一银。近三年来,共有468名学生在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奖,每年获奖人数和获奖数量以120%的比例逐年增长。 三、经验升华:书写品牌式实践育人新篇章 多年来,我校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的导引下,将国家大剧院作为学校重要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基地,不断深化实践育人崭新模式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 我校与国家大剧院共建合作以来,全面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始终坚持“大纵深、立体化、强势型、常期性”原则系统推进基地建设,巩固并丰富了“全员参与、全方位建设”的品牌式实践育人新体系。 1、坚持大纵深,建立良好沟通,强化资源共享 校院双方深入沟通,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各部门能动性。建立了校领导亲自挂帅,党办、校办、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生处、团委等部门与大剧院充分对接,沟通联系日常化、常态化工作机制,全面实现资源互通和优势共享,确保合作项目有效开展。 2、坚持立体化,把握工作重点,优化共建模式 以志愿服务为基础,建立了融合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欣赏、学生演出等多内容的全方位项目合作模式,切实做到“走出去、引进来”与“资源化、社会化、共享化”相结合。坚持以点带面、以面促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带动校园文化多方面互补发展,全面增强育人实效。 3、坚持强势型,拓宽工作思路,打破固定模式 后奥运时代,北京化工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志愿服务优良传统和良好基础,积极更新理念、拓宽内涵、强化精神、开辟项目,学校志愿服务成为校内乃至北京市优秀品牌项目。学校有效结合国家大剧院在艺术范畴的重要地位和丰厚资源,切实做到强强联合,建立国家大剧院志愿服务基地,成立国家大剧院第二课堂育人基地;将志愿服务与学生文化艺术修养、校园艺术文化氛围营造紧密结合,提升学生关注艺术、感悟艺术、服务艺术的热情和激情;将艺术普及和艺术提升活动以不同形式、不同平台、不同渠道融会贯通,达到了艺术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4、坚持常期性,发挥品牌效应,提升工作实效 三年来,北京化工大学与国家大剧院合作项目实现了定期化,常态化。同时,不断挖掘新模式、新角度、新渠道,逐步将合作项目多元化、新式化。将小资源、大整合,充分集合活动成效,既确保了共建的效果提升和内容更新,也增强了合作的长期化和常效化,逐步确立了国家大剧院成为我校实践育人的一个品牌基地和强势基地。 如今,北京化工大学第二课堂基地建设已逐步向着品牌化、民心化、实效化方向稳步迈进,为学校实践育人工程翻开了新的一页。灿烂的水上明珠氤氲着艺术智慧的独特光辉,备受感染与启迪的一批批化大青年将用他们卓越的成绩诠释第二课堂德育育人的魅力,鼓舞我们续写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