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教育文化的育人启示 |
作者:郑艳阳 日期:2014-01-24 阅读:864 次 |
(北京化工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郑艳阳) 摘要:本文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和理解,提炼出其内涵和精华,与当代教育思想主题相联系,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提出孔子教育思想对于当代德育工作的影响和启示,进一步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和时代性,从古今思想融合的角度浅析如何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达到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促进拓展学生德育工作有效途径、提高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作用力的目标。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 德育工作 文化育人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追溯历史,从书院到高等学堂,形成现代意义的大学,中国大学的形成时间并不长,至今不过一百多年。中国古代的书院虽有不同的学派之分,但始终是教人学问,培养德行,从先哲孔子起,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的治学思想对办好今天的大学仍有借鉴的精华,流传至今许多育人的经典,渗透着给人启迪的教育思想。在现代大学的教育模式中,传承历史,对于丰富大学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继承传统,创新知识,追求真理,是十分有益的。 一、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性、民族心理、民族群体意识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其在教育领域中体现了基本的德育内容,无论是站在古代还是当代的视角,都具有很好的传承性和实用性,真正的体现了如何“成人”的思想。 第一,爱国主义。热爱祖国是对人的首要的、基本的道德要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把爱国主义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始终把爱国与否看作是对人进行道德评判和价值衡量的重要标准。孔子倡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儒家为主导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都在于使人们从小对社会、对国家具有参与感、责任感。《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一个人从小开始就要加强自身修养,立足社会,然后报效国家。从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可以理解,“独善其身”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兼济天下”。这些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极好题材,必将激发大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总体精神的体现,也是儒家所积极倡导的人生理念。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见机而作、居安思危,实现君子的宏伟抱负,同时具有像大地一样的忍辱负重的品格和厚重博大、吸纳百川的胸怀,这些都是成就事业和发展学业的必要基础。自强不息的道德修养与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往往联系在一起,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和传统美德。 第三,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服务人民是中国传统社会民本思想的道德理想。儒家以人为中心,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古代儒家“人本”主义观强调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同时也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治理国家应“以富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高校德育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学生,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本主义思想,从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第四,和谐统一。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儒家所追求的目标。儒家提出了中和思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一种普遍的和谐观。在人际关系中,对待他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儒家所提倡的“温、良、恭、俭、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都是要使人际关系达到协调的和谐境界。这恰与当前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继承,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儒家提出“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自然观,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法则,人与万物共生共存,协调发展。儒家的和谐观念对当今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生态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诚信为人。诚实守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人的重要行为规范,是社会人际关系存在的前提,也是人享誉群体、立足于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儒家认为,诚实是为人之本,守信是立事之先。“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大力提倡诚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为人诚实守信,不仅是天地之道,也是人的本性、人格的跃升。 第六,重义轻利。中国古代儒家认为,如何处理好“义”、“利”之间的关系乃是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头等大事。在义利观上,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强调以义为重,“舍生取义”,见义勇为,行为要以符合义为标准。儒家思想虽然有强调道德、重视封建伦理纲常的现象,但儒家重义轻利并不是不要利。孔子主张“先富后教”,只是要求以义融利,不能以利为利,见利忘义,强调对利的追求必须符合义,主张“为天下兴利”的道德价值观,在现今时代也具有积极意义,仍值得提倡。 第七,尊荣知耻。孔子教育思想将“荣誉”与“耻辱”作为评判行为好坏的重要道德标准,尊荣知耻是道德人格的基础,是维护人自尊的重要条件。孔子认为:“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行己有耻”,人要有自爱之心,不要做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知耻近乎勇”,强调知耻会给人带来奋斗的勇气。同时也将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礼记》曰:“物耻足以振之; 国耻足以兴之。”在儒家这种国家民族荣辱观的长期影响和熏陶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加强民族团结、褒扬民族和睦、强调国家统一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代德育工作的关系 德育的本质是育德,德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性的问题,必须放在育人的首要位置。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把德育工作作为学生培养工作的首要工作来抓,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和综合培养的概念,在我国“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指导下,也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用到了德育工作体系中。由此可见,德育工作无论从育人目标、育人思想还是育人内容上,都或多或少的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融入了很多孔子的教育哲学在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工作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从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出发,高校德育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高其人格修养和个性发展,培养和谐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之树立远大的理想。高校德育工作不仅要让广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大力弘扬传统儒家所强调的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所倡导的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的集体主义思想,使他们认识到国家的、社会的整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乃至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操。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高校德育教育中弘扬儒家思想的艰苦奋斗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发扬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无疑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在学习中,让他们懂得“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勉励学生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鼓励大学生要志存高远;“唯日孜孜,无敢逸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愤读书、拼搏进取。 第三,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信心,充分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理想境界,从而也有助于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高校德育应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尊重、关爱学生,把学生看作德育活动的主体,促使学生追求自身完善,获得全面发展。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思想和能力的过程。 第四,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和谐社会观念。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和谐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协调和改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独立精神、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日趋增强,但是,群体团结协作精神却逐步削弱,人际关系冷漠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对大自然无限度的索取和任意破坏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应用孔子的育人思想引导学生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爱民族,在学校、社会生活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 第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在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协调机制的不完善和利益驱动的片面影响,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就业求职等过程中,诚信缺失、见利忘义的现象和行为明显增多。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通过儒家诚信思想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固守诚实守信的良好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自觉抵制不良道德和社会风气。 第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义利观、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的多元化,使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表现突出。但也存在负面作用,如严重的功利思想、浮躁、急功近利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义利观给我们很多启示。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七,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虽然“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荣辱观具有阶级性、历史性,但某些行为可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被赋予荣辱意义。如我党提出的“八荣八耻”正是借鉴了传统儒家荣辱观的内容,对当今大学生荣辱观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人格的培养上使学生懂得了“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宁可毁人,不可毁誉”的道理,通过加强学生自律,使学生自尊自爱,在良心中具有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使他们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维护尊严、荣誉和人格。 (二)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基本的教育内容,而在形式方法上,孔子在几千年前也已经对当代德育工作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1、“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和其他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组织和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孔子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了较系统、全面的考察与论述,包括人的智力、能力、性格、志向及学习态度、学习专长等,并根据这几个方面的个别差异形成了因材施教的思想。首先,他针对学生智能的个别差异为依据进行不同的指导。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这就是说,对于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对于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其次,他顺应学生的爱好而发展其特殊才能。孔子是承认人的特殊爱好和才能存在的。在《宪问》中曰:“若藏武仲之知,公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知、不欲、勇、艺,就说明了他了解到他们四个人具有不同的特殊才能。所以孔子在共同教育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使个人特殊才能得到发展。第三是以学生性格的个别差异为依据,进行对症下药的纠正。如子路和冉有同时问“闻斯行诸?”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而对冉有回答说“闻斯行之”。这是因为“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也正说明了在孔子的教学工作中丝毫没有教条气,能成功地实施因材施教。现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都应该秉承这种教育理念,深入学生的生活和了解学生的性情,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可靠之才。 2、学与思的紧密结合。这是孔子教育原则的重要出发点。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学习活动的两个方面,只学习不思考必然一无所获;反之,过多思考而不学习必然陷入困殆的境界。孔子强调把学与思统一起来,把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3、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即积极地利用学生已有求知动机而进行的诱导。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在教学中所运用的“叩竭法”,就是一种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法。《子罕》中记载“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就是说孔子在遇到有人向他提出问题时,他先从问者的疑难出发,让问者把自己的意见说出,然后就着问题正反两面加以反诘,弄清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结论。这种富于启发性地谈话法便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深入钻研的习惯。 4、“不耻下问”的主动求学态度。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认为处处都有自己的老师,要善于向他们学习。而且学生在他眼里是“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他并不认为学生一定不如老师,师生之间也可以切蹉琢磨,互“起”互“助”的。 孔子采用的这些教育原则和方法,是现代教学中的宝贵经验,随着科学与教学实践的发展,教育界对教学原则的探讨更日益深入,现阶段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论语》中许多章句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孔子关于这些方面的论断。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吸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将传统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朴素品格、积极精神根植于大学生内心,传承并发扬光大,这样更加有助于高校德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丁华. 我国古代若干德育原则及对现代思想教育的启示[J].徐州: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 [2] 张培国. 孔子礼治思想浅析[J].管子学刊,2002. [3] 李国庆. 孔子教育思想浅析[J].党史博采, 2007. [4] 黄海. 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盐城:盐城工学院学报,2001. [5] 李新,冀秀美.先秦儒学思想与社会主义荣辱观[J].当代教育论坛,2007. [6] 梁艳珍. 先秦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J].成都:成都大学学报,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