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初探 |
作者:任峰 日期:2014-02-13 阅读:616 次 |
任峰 于洪杰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学院 北京 100029 摘要:大学校园是学校历史发展、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各个方面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学生的德育工作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环境育人、文化育人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学教育的逐步社会化和大众化及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校园“文化育人”的育人功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具有机电学院特色的校园品牌文化建设,初步分析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关键词:校园文化 育人功能 初探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学生的德育工作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环境育人、文化育人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高校建设要积极传承优秀的校园文化,将学校独具特色的精粹的能反映大学独有精神的校园文化不断培育和完善,并积极的传承下去。“特别是大学教育的逐步社会化和大众化及社会思潮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校园“文化育人”的育人功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一、 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而且是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先行与准备。专业发展主要通过课堂和实践教学,而学生的德育教育则很大程度上依靠丰富的校园文化[2]。正如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题、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可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和重要性,而高校校园文化也具有一些基本特征: 1、载体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指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而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同样具有多样性,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以及大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承等都要通过一定载体才能表现出来。校园文化的载体是丰富和多样的。不同高校也有其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这些校园文化通过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表现出来,既有学校建筑、校训校规、校园景观等校园文化设施,又有动态形式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科技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3]。 2、文化的整体性 大学文化的整体性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内涵结构的关联性。大学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精神、制度、环境和行为四个维度,其结构应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综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其二是建设的系统性。大学文化内涵丰富,既包含空间的结构,又蕴含了时间的跨度。以校园精神文化而言,它不是对个别文化活动的概括和描述,而是以深邃的大学传统为底蕴、先进的大学精神为理想,通过校风、学风等校园精神层面而弥漫在每一个大学人心中的群体文化。文化建设应注重将精神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人的因素充分整合。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既应考虑到空间的广延性,又要考虑到时间的连续性,既应考虑到布局的合理性,又要考虑到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大学文化体系[4][5]。 3、参与的主体性 校园文化的主要建设者、参与者和传承者是学生,因为学生是校园文化主体中最大的群体,他们是校园文化目的和结果的最终体现者,离开了学生这个校园文化的主题,校园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不复存在。不管是传统高校学生课外活动还是现代高校课堂教学, 它们所营造校园文化的主体都是学生,这是由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所决定的。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文化发展和精神传承都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于潜移默化之中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完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6]。 二、 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载体搭建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学院充分抓住时间节点,结合学院专业优势,搭建优秀校园文化活动平台,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开展育人工作。“科技创新活动”、“以国强班形式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活动”、“我与北区共成长”之师生感恩北区真情演讲晚会等多种精品校园文化活动,活跃了校园氛围,传承了校园文化,达到了育人效果。 以“精制科技文化,引领优良学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是机电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成果,主要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切入点,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架支撑下,充分借助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软、硬件有效资源,通过不断开发包括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学术论文大赛、三维建模大赛等多层次精品科技活动载体,实现良好学风的引领于传承,成为第一课堂人才培养工作的延伸、补充和发展,在引领优良学风和学院优秀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独特的特点以及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优势,使其被很多高校广泛运用于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目前很多高校以及学者非常关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建设,并将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应用到实际当中。作为一种尝试性的工作,机电工程学院依托“国强班”建设,将团体心理辅导理论运用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中,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近两年的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应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能够有效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实效性,为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 “我与北区共成长”之师生感恩北区真情演讲晚会是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于2008年开始的一项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迄今为止该项活动已走过四个年头,真情演讲晚会主要对象是即将离开北校区、回到主校区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的大学二年级学生。起因是学生在即将离开生活过两年的北校区,许多同学有太多的情感要表达,有感恩、有回顾、有不舍、有展望,迫切需要一个平台来将两年好的东西进行沉淀、挖掘和传承,在这种背景下,“我与北区共成长”之师生感恩北区真情演讲晚会正式诞生了,并且每届晚会100%覆盖全院二年级学生,同时低年级学生干部、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以及教师代表也参与其中,参与面之广,活动积极性之强,超过以往其他活动。实践证明,这种活动形式搭建出了很好的校园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平台。 三、 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使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接受全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同时形成了“爱党、爱国、爱校”、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校园文化。 1、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作用是指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创新思维、创新潜能、创新方法的萌动和开发。校园文化本身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充满生动鲜活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对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一定文化熏陶、文化底蕴[7]。机电学院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将学生第一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促使学生与教授团队科研项目相结合,通过接触科技文化的前沿课题,培育了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 丰富了校园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还能丰富校园文化。通过“我与北区共奋进”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调节了学生们紧张、单调乏味的生活,为大学生活增添生活的乐趣,校园文化在娱乐同时,提高了师生员工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有利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身心健康,提高人们愉悦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有助于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和诸多内在能力的提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磨练意志和对挫折的容忍力,营造了一种创新、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3、 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 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以国强班形式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活动”、“我与北区共成长”之师生感恩北区真情演讲晚会等多种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对学院学校的认同,通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大家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了解专业方向,促进团队融合,使大家彼此帮助、彼此支持、相互学习和促进。有利于优良学风校风的建设。 4、 培育了学生的爱校情结 通过“我与北区共成长”之师生感恩北区真情演讲晚会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同学们表达了对北区生活的留恋与热爱,通过同学们发自肺腑的真情描述和表达,激励了同学们对大学生活、北校区、老师、朋友以及同学的感恩之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回报母校的热情,同时也培育了同学们的爱校情结。 5、 传承了校园的精品文化 机电学院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以国强班形式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活动”、“我与北区共成长”之师生感恩北区真情演讲晚会等多种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为同学提供了展示自我和情感表述的舞台,同时通过同学的组织、参与和实施,将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传承给低年级同学,通过下一级同学传承、融合、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一批批具有学院特色的精品文化活动,沉淀出了具有学校学院特色的文化品质,同时又通过这些精品活动将优良的校园文化和品质传承下去,为学校学院育人工作起到了积极正向的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提升了学生品质,美化了学生心灵,塑造了学生人格,同时也营造了科学、积极向上、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和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可靠接班人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韶伟,向昭.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载体及育人功能[M].学习月刊,2010 年第1 期下旬刊,30-31. [2] 路红普. 高校校园文化隐性育人功能探析[M]. 高教高职研究,2011年第16期,190-191. [3] 赵建军. 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M].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1999年第二期. [4] 杨向荣,王菁华. 大学文化的整体性与和谐校园建设. 光明网,2010年1月 [5] 何祖健. 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光明网,2008年12月. [6] 诸敏.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9). [7] 曹叔亮.大学精神视野中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