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与变革我国流通产业已成为基础性产业
作者洪涛              日期:2013-01-06               阅读:1240 次

  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产业发生变化

    人类的商品社会是最早有交换,然后才有流通,流 通是一系列的商品交换,或者说一系列商品交换构成流通。流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商业,即商业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部门,这里有一个从简 单商品流通到发达商品流通形成商业的过程,发达商品流通的组织形态就是商业。但是商业在国民经济部门仅仅是一个行业,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流通产业,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产业的先导性、基础性地位越来越重要。

    流通产业是指商品(含服务)流通的组织载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 产业组织,是一切实物贸易和商业服务贸易活动的组织群体,分为实物商品和服务商品贸易活动的组织、进出口贸易活动的组织,包括商品批发零售餐饮业、住宿 业、物流配送业、电子商务业(电子商务是21世纪贸易的发展方向)、租赁业、拍卖业、典当业、旧货业、商业服务(理发及美容保健、摄影扩印、洗染、家政)、会展业、商业信息业、商业咨询业,包括各类生产企业的分销渠道组织。

    基 础产业是指支撑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其他产业部门等经济活动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产业越发达,其经济运行就越顺畅、越 有效,城乡居民生活就越便利。传统性基础产业概念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上游产业、基础环节和基础设施,分别表现为: (1)农业;(2)能源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工业;(3)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港口、机场、桥梁等公共设施。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产业由上游产业向下游 产业转移,由物质形态向非物质形态转变,流通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

    二、改革开放以来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基础性产业

    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流通产业已经形成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地位表现为其市场经济效应,也表现其产权外的社会效应方面,其基础产业的市场经济效应特征表现为13个方面:

    1.流通业为全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它具备“社会化”的特征,这是衡量基础产业的根本标志。拿零售业来说,它与广大群众建立最广泛、最直接、最密切的经济联系,它对商品流通的支撑性作用,它广泛的市场网点,都是其他任何一个产业所无法比拟的。

    2.现代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都产生着巨大的制约和影响。这是衡量基础产业的重要标志。没有生产就没有流通,没有流通就没有生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决定着生产。

    3. 流通业正在对国民经济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我国不完全流通产业增加值占GDP的9%-9.9%,占第三产业25%左右。1978年不完全流通产业增加值仅为 266亿元,占7.3%,2005年上升为17118.7亿元,绝对数增加了63.36倍,占9.4%,增加2.1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支 柱产业是指一个行业在一个国家或区域的GDP结构中占 6%以上,而11年(1995-2005年)我国不完全流通产业增加值在9.0%-9.9%之间,仅次于工业在GDP中的比例,高于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 邮电通信业增加值。(见下表)

    国内生产总值若干构成 单位:%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六五”时期    39.8   4.4             4.5                    6.1
“七五”时期    38.2   5.0             5.0                    9.4
“八五”时期    40.7   6.2             5.8                    9.0
“九五”时期    43.1   6.6             5.4                    8.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3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4. 从吸收就业、促进社会再分配、保障社会稳定来看,没有哪个行业能比得上流通业。尤其是零售业,点多面广、市场进入的门槛低,已成为社会产业第一大军。 2002年我国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就业人数达到4970万人,是世界上绝对就业人数最多的国家,超过了美国(美国2001年是2757.2万人),但所占比 例较小,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 6.73%(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23.56%。流通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4686万人增加到 2005年的6054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2010年将达到 71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2%。至今餐饮业经营网点已达400万个,从业人员超过了1700万人,2005年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住宿业新增从业人 员近300万人。目前我国有沐浴企业10万余家,吸纳从业人员1000多万人。按广义的统计口径流通产业从业人员为8000-13000万人。

    5. 市场容量已居世界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先后跨7个台阶,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6410万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49倍,平均每年 增长13%左右,扣除物价因素,平均年实际增长率9%以上。2006年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到17.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92年、1995年、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6年7年先后7次跨过了1万亿元至7万亿元的大关。2006年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生产资料销售额达合计25.3万亿元,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三位。 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10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将突破20万亿元,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20万亿元,是2003年的 4.3倍。

    6.2006年商品进出口额超过 1.7万亿美元。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有了较大提高,2006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7607亿美元,比1978年的 206.4亿美元增长了 84.3倍,2000-2006年先后跨过 4000亿美元、5000亿美元、6000亿美元、8000亿美元、10000亿美元、 14000亿美元、17000亿美元七大台阶,成为美国、欧盟之后的第三大货物贸易大国。

    7.流通产业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流通领域已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领域。非公有制流通企业所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较快,1978年公有制流通企业实 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所占比例为97.8%,2001年下降为48.51%,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包括混合所有制)所占的比例上升为 51.49%,外商所占的比例达到 3.8%;餐饮业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所占比例为29.53%,其他多种经济成分所占的比例为70.47%,其中外商所占的比例较高,为20.52%。

    8.流通产业的社会化程度有较大提高。商业网点的覆盖面扩大,改变了流通桎梏国民经济的局面,初步形成了“三多一少”的新型流通网络。到2003年底,全国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法人企业183.77万个,在全国近1800万个销售网点中,80%以上的是个体私营经济。连锁经营的比例已经从2003年的 8%达到了2006年的20%。
    2006 年“连锁百强”的年销售额达到8852亿元,比2005年的7076亿元增长了25%;门店总数达到69100个,比2005年38260个增长 57%,营业面积达517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员工人数达204万人,同比增长31%。“连锁百强”总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 2002-2006年分别为6.0%、 7.8%、9.3%、10.5%、11.2%,5年内将近翻了一番。

    9.零售业态和经营 方式满足了多层次需要。近30年来,我国零售业初步改变了单一百货商店、经销店的业态结构,引进了许多新型业态,形成了多种有店铺业态和无店铺业态的结 构,并颁布了新的业态分类国家标准。如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超市、百货商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中心、购物中心、厂家直销 中心等12种有店铺业态;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直销等6种无店铺业态,此外还有许多创新业态和新引进的业态。商业经营方式表现为多种多样,如批发交易、零售交易;现金交易、信用交易;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期货交易;经销、代销;租赁、拍卖;单店、连锁;高中低不同价格策略等。

    10.网上商店为 主的电子商务迅猛发展。至今我国已建立了各类不同的电子商务网站,2006年底我国网民达到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2006年电子商务 交易额超过10000亿元,是2003年的3.6倍,2007年将达到17000万元。形成多种不同的模式,如B to B、B to C、C to C等电子商务模式,此外还有G to B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税收)、G to B(政府储备商品的抛售)、G to C(政府对消费者的税收)、B to G(政府采购)、B to B to C、e-Mark-etplace、企业内部的多种电子商务模式以及企业外部的租赁、托管、外包型的电子商务模式;10多种现代流通科技得到了迅速发展, 如一些零售企业开 始利用POS系统、MIS系统、EDI系统、BI系统、EDI系统、ECR系统、 VAN系统、Bar-Code系统、SCM系统、CRM系统、DCM系统、GIS系统等电子商务系统。据统计,淘宝网2006年交易额已经达到169亿 元,超过沃尔玛、麦德龙等零售巨头在华的销售额,预计2007年交易量将突破400亿元。

    11.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交易市 场体系。到2006年底,全国有农产品、日用工业品、生产资料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万多个,年成交额34000多亿元,比新中国建立初期增长数百倍之多, 比 1979年增长189倍。2006年我国亿元及以上商品交易市场达3300多个,年成交额跨过3万亿台阶,成交额年均增速15.0%,大大高于9.9%的 GDP增长率。我国还有各类旧货市场5000多个,旧货企业5500多家,年交易额1200亿元,旧货从业人员近500万人,此外还有租赁市场等。

    12. 形成了一批较大型的流通企业集团。中粮集团已经连续13年位居世界500强,2006年,国美电器以869.3亿元销售规模、820家店铺的业绩首次跃居 第一,百联集团、苏宁电器、华润万家、大连大商分别以770.9亿元、609.5亿元、378.5亿元、361.4亿元的业绩排名第二至第五位。 2006,我国零售百强中销售额在4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已超过95家,50亿元以上的达到79家,提前实现国家在《全国连锁经营“十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大型商贸企业集团规模扩张目标。

    13. 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创造的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例保持在20%左右。仅就2005年统计,流通产业共缴纳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3578亿元,同比增 长539亿元,增长17.7%。其中增值税1853亿元,占全国17.3%;营业税910亿元,占全国21.5%;企业所得税816亿元,占全国18.7%。

    以上13个方面的分析充分证明,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还没有包括逐步分工细化的商品运输产业、仓储产业、商业信息\咨询产业等。

    流 通产业的基础性还可以从其社会效应的角度反映——产权外的社会效应,如粮棉油(食用油)、原油、成品油、肉菜糖、食盐、烟草等政府储备及其政府专卖等,均 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并没有在流通产业的增加值中反映出来。至于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润滑”作用也难以用相应的经济指标反映出来。如果 按完全产值计算,流通产业产值占GDP比例已超过20%以上。按照“微笑曲线”的产业规律,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地位还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阅读:1240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