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充分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育人效应
作者周海涛              日期:2014-01-21               阅读:459 次

周海涛  李 虔

 

走进新的10年,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从国际看,世界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高等教育在大交流大交融大交锋,谁占据高等教育发展制高点、拥有强大的高等教育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从国内看,重要战略期与改革攻坚期并存,小康关键期与矛盾凸显期同在,高等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用日益广泛,影响愈加深刻。如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传承使命的深刻把握、对文化创新责任的高度自觉和对大学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殷切期待。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一项重要功能,目前社会各界正在热烈讨论并形成广泛共识。本文立足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本的场所,从文化育人的角度,对如何充分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育人效应略作分析。

一、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使命,担当发展文明责任

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大学使命是通过教育下一代来传播知识,通过科学研究来扩展知识,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来保存知识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往往是指具体学科的专业内容,因而具有职业性和技术性。而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渗透于我们的生活和行为之中,无所不包,往往超越了具体学科和职业。因此,如果一所大学局限于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作业等方式使学生学到知识,就无法以类似的方式传递文化内涵。“有知识没文化”,反映的正是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而忽视文明责任、职业道德感化等方面的高等教育现象。杨福家院士曾提出,“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从大学的功能来看,大学之所以存在的重要理由之一促使文化代代相传、永续发展。保存和传递知识是大学功能实现的一个途径,而推进文化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则是大学精神的真谛。

在大学的历史沿革中,包含着对其特有办学特色与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美国哈佛大学自建校至今,不断调整培养目标,从牧师到绅士,从国内领导精英到世界领袖,培养了一批批有知识、有信念、有思想的人。美国社会素有“先有哈佛,后有美国”的说法,正是因为哈佛大学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使命承载了一个用100多年就崛起兴盛的国家。我国战时草创的西南联大,缔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它能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时代做出杰出成就正是源自精神的指引。对民主与科学的崇尚与追求,是西南联大人的共同认识和信念;在战火纷飞中学生潜心学习、教师孜孜矻矻地进行学术研究体现了西南联大人传承民族文化薪火、力挽狂澜的刚毅坚卓;以苦为乐、励精图治,西南联大人一度以文化引领社会风气之先。

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崛起进程中,一批批师生以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时代特征与大学精神相结合,将大学打造成为文化繁荣的主要场所。耶鲁大学素以“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为基本使命,而世界上以“传授知识”为使命的大学占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100%, 以“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为使命的大学约占3%,以“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为使命的大学约占1%,以“保存、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为使命的大学约占3‰。2006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耶鲁大学演讲时也提到:“耶鲁大学的校训强调追求光明和真理,这符合人类进步的法则,也符合每个有志青年的心愿”科学巨擘、文化泰斗是一所大学永远的骄傲;悠久的文化传统是一所大学卓越声誉的资本。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一所所大学也在努力唤醒和培育一代代大学生甘做社会栋梁、勇于承担的精神。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一所大学独特的传统;这些传统又成为大学创新与变革的基础和起点,共同构建大学精神的载体。

大学改革与发展总是根植于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又在现代社会中融合了全人类优秀文化。文化兴国与青年责任不仅高校倡导的精神要素,也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义务。地震灾害中,广大大学生积极地为灾区提供了精神和物质的援助;国家输送到西部、支援西部建设的大军中,总有大批青年学生留疆挥洒青春和理想的热情。但文化传承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所有人的长期不懈努力才能完成。大学生作为高校人数最多、活力最强的群体,理应是文明和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首先,要注重运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秀特质,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品格,使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愿望与民族振兴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要注重运用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多种宣传方式,培育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与价值认同感,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情境中形成崇高的价值取向和伟大的人生理想。

二、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会做人目标

人文素养是对人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大学生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内在精神和品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孟子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大学》所提出的人才要求之一。从某种意义上看,人文就是人类的文化,也就是人类社会由古到今所努取得的成就,表现在科技、艺术、音乐、建筑、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现代社会的大学生除了接受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具备其他一些人文素养,如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惜、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气质、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高瞻远瞩的世界观,以及自我突破自我肯定的能力。实际上,大学只有在传承创新将文化内化为大学生的修养,才能培养出人格、道德、知识、审美等各方面健全的人才。

关照现实,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状况值得引起重视。见诸报端的大学生硫酸泼熊案、“马加爵案”、大学生抢劫事件等等,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为人之道和公德操守的普遍思考和深层焦虑。这些触及法律的事件让人震惊,还有一些日常生活中“会做事不会做人”现象让人惋惜。究其原因,一方面,当前大学教育中过多强调知识和能力,对伦理道德的重视较少。在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大学作为传递社会文化的主要机构,承担着培养学生确立主流的道德价值观念的任务。以崇尚多元文化的美国为例,其大学的道德价值教育内容隐性化,广泛渗透于学校的各种课程、师生交往以及校园文化中。文化作为一种使命,美国大学在学校课程、服务学习、节日庆典、宗教活动、心理咨询等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实施价值观引导,其中包括以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公民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节俭勤奋、诚实守信、仁慈博爱为核心的道德观;以及以多元文化主义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等。另一方面,社会上弥漫的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风潮,影响到终要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致使其缺少敬业精神、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于1998年10月召开的世界第一次高等教育大学上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开阔的心胸、宏观的视野、完备的国际观,深厚的人文素养是现代大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基础。但胸怀天下的抱负不是自动形成的,幸福感和精神追求的缺失也不光和经济收入、物质财富有关,这和大学、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承和文明指数息息相关。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靠灌输、靠说教,更要靠熏陶和感染。大学文化中所沉淀的人文底蕴,是人文素质培养的丰厚土壤。因此,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一要将人文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影响力。二要通过学习先进模范、组织文学阅读、举办报告会等形式,加强大学生学习先进个人、树立正确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氛围。

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能力,破解实际运用难题

文化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字应用技能。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民族文明的发展历史。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构成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为重要的内在支撑。在经济全球化引发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能力、对多种文化的敏感性成为现代大学生在世界舞台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在世界文化大融合和交流中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创新,是大学这个社会文化中心和教育机构面临的突出挑战。能否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不仅决定大学的发展水平,也影响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2005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启动了一项史无前例的纵向研究——对美国大学生文化能力和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理查德•阿鲁姆作为这一研究的主要发起人,在2005年秋季到2009年春季,对美国24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教育院校的2322名大学生进行为期四年的跟踪研究,并于2011年出版了《在学术上漂流——大学校园里的有限学习和改进本科学习: 从纵向研究发现并提出政策建议一书。这一研究表明,美国大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复杂推理能力和书面沟通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被理所当然地被视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理查德•阿鲁指出,在大学前两年,4/5的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推理和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4年后,36%的大学生在以上方面还未有显著提高。美国许多大学毕业生不知道如何从事实中析出观点,不知道如何写出一份清晰的书面论证,不知道如何客观地看待一篇与事实相矛盾的报告。在校期间,除课堂学习外,他们每周仅花费很少的时间进行学术活动,却花费51% 的时间——每周85小时进行社交活动或其他课外活动。但与此有明显反差的是,选修了阅读课程(每周课程阅读量在40页以上)和写作课程(每学期写作量在20页以上)的学生,其学习的有效性更强,文化能力也明显不同。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频频因文化能力不过关而遭到社会各界的批评,进而使大学教育质量遭受了较多的质疑。有报道称,有毕业生填写应聘表,却因现场填写的简历中错别字太多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遗憾又无奈地向记者展示在美国高校攻读硕士的女儿寄回的家书,其中错字连篇,却对此不以为然,称身边同学都是一样。据2009年5月21日《南湖晚报》报道,当地派出所在处理一起大学生纠纷时,派出所民警要求犯错的一名大四学生写一份书面检讨,谁知短短六七百字的检讨书,不仅字迹潦草难辨,一些语法错误让人读起来也甚感别扭,还有一些错别字都是低级错误。无独有偶,用人单位往往发现,往往有许多硕、博士,在校品学兼优,拥有众多证书,却写不出一篇通顺的文章。由此引发的“汉语危机”让人不得不反思这样一种普遍的尴尬现状: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文字能力、文化功底,或者说是不重视母语学习。电脑输入法功能越来越强大,许多人却念白字、写错别字;许多人宁愿看毫无意义的肥皂剧,却不愿意花时间读一篇文学作品;许多人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角度,甚至建议取消大学语文教学。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依托,是民族文化的最基本要素,是实现全球文化交流的基础形式。语言文字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性情与修养。语言文字能力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基本前提。大学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思维与语言实际上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将思维内容付诸于语言文字表达,就是将之付诸了实践。因此,一要增强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强,“能说不能写,能写不能转化”的问题,倡导和帮助学生将思维内容转化为语言文字,实现文章内容与文章形式的有机统一。避免一些学生学了英语丢了汉语,忘记了学习母语,传承民族文化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二要强化大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相同的论述或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往往产生不同的理解。大学生需要积累语言知识,多方面理解文化异同,培养在不同文化交汇的情景下灵活应对文化差异的能力。三要将大学语文教学摆到应有的位置,加大写作与阅读课程学分比重,营造有利于的语言学习和应用的校园文化,多邀请文化名人开设讲座,多举办语言文化比赛,为学生应对社会职业要求和文化融合做好准备。

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格调,形成高雅审美情趣

文化格调是文化在审美观、情感观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总体倾向与基调,是大学生气质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元素。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处处体现出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雅与俗的辨别和对比。校园广播里的一首优美乐曲,使人心旷神怡;刻写着前辈奋斗史的校园石碑,使人的灵魂受到震撼;一位以身作则、清廉从教的教师,往往能激发学生对诗意人生的向往。大学生正处于其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对美的追求较为强烈,审美情趣和文化格调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健康的大学文化能培养出一批批道德高尚、心地善良、举止优雅的大学生,从而引领、构建出一个真、善、美的社会。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大众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情况在欧美发达国家最先发生,近10年才波及中国。从物质贫乏时期的节俭为美德,到物欲横流时期的投机倒把、唯利是图,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们,都想用最短的时间赚取最大的利润。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浮躁庸俗风气侵袭大学校园。

目前,社会上的庸俗、低俗、媚俗现象屡见不鲜,通过矫揉造作、以丑态示众而在网络上蹿红的“芙蓉姐姐”、“凤姐”、“流氓燕”等,一方面受到唾骂和侮辱,一方面成为各种娱乐报道的焦点,甚至是不少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嘉宾,这种靠怪异言行博出位的低俗之风已经不可避免地波及了曾经的象牙塔。报载某大学的校园文艺晚会上,由一男生反串的艳俗女郎在台上一番热舞,不仅获得现场同学一片拍手叫好,还迅速积攒了人气,后来被各类晚会盛邀为演出嘉宾。与此同时,一些骂人的话被堂而皇之地做成证件,在商店里供学生购买;“鸳鸯浴”从社会开到校园周边,甚至开到了校园内部;富二代显阔,女大学生傍大款成“风景”;学生们吃喝玩乐,一露为美,穿衣打扮跟风明星;大学教授忙于学术造假、权钱交易;课堂教育的目标只为培养拿高薪、会赚钱的人……2011年12月2日,在东华大学举行的全国第三届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上,大学教师们斥责低俗活动传播泛滥,大学生艺术审美倾向存在问题,高知群体染上低级趣味隐忧

由此可见,大众传媒低俗化,以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为增加收视率和关注度的手段,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格调;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导致大学生审美情趣的扭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格调,反对低级趣味,需要审美引导和多方合力的影响。首先要通过专题活动、课堂教学告诉大学生“三俗”是什么,有哪些危害,以及如何从我做起地进行抵制。其次要通过摄影、交响乐、电影等审美形式,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美感,使其发自内心地产生“反三俗”的决心和意识。另外,审美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需要有以身作则的大学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并从大学文化精神、校园文化美感中传递高雅的审美情趣。

 



  阅读:459 次

周海涛的文章
充分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育人效应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