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国际表现问题
作者孙文营              日期:2013-09-11               阅读:778 次

[摘  要] 当今世界,我们不仅要正确对待其他国家、民族的民族精神,更要理直气壮地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华民族精神。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必须广泛参与国际事务,积极开展文化外交,坚决抵制自由化思潮,从容应对国际矛盾和冲突。同时,为展示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还必须讲求一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策略。

[关键词] 中国民族精神  国际表现  策略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在下大力气研究、宣传本国的民族精神。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更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民族精神,以此提升过全国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

一、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民族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民族精神各不相同,不同民族精神之间应该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为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并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华民族精神。

1.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民族历史文化特质的体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身份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标志。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就不会有民族自我认同的内聚力,就没有确定的文化身份与其他民族交往,就会处无所适从的精神分裂状态。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体现民族的文化,如美利坚民族的民族精神体现在基督新教文化,俄罗斯民族的民族精神体现东正教文化,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则体现儒家文化。 

2.要正确对待其他国家、民族的民族精神。世界各民族精神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不同民族精神之间,要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保持和而不同。要以全球视野,从自身内在需要出发,选择学习其他民族精神的长处,并与之交流、融汇与整合,从而丰富完善自身民族精神。当然,这种交融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不同文化在保留其主体精神基础上双向“扬弃”的过程。不同民族精神之间的相互渗透、交流与融合,不仅不会影响一种民族精神的独立发展,相反会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中华民族精神来说,它也必须在开放性文化体系的碰撞、交汇、融合、借鉴中,实现自身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很多国家的民族精神都是与其国情、历史和文化紧密联系的,或者它们的民族精神并不完全适应中国的国情,或者其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也存有一定局限。

3.在国民教育中要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华民族精神。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依靠血腥的原始积累不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双赢共荣的道路。因此,我们有资格在国际舞台和国民教育中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很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刚毅奋进的人生态度,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天下为公的高远理想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进取力,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要在国际舞台中展现中华民族精神

现在国际范围内对中国的误解、曲解还很普遍。其重要原因在于对中国国情、对中华民族精神了解不够。消除外来的偏见,需要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宣传中华民族精神。

1.广泛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在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中,以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和灵魂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超越了阶级、国界和时代的限制,有广泛的普世性价值。通过更多参与国际事务,可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可以有效展示中华民族精神。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逐步深入,中国政府不仅会更加有效地保护本国人民,也会更多地关怀他国人道危机,更多参与国际救灾行动,更多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中国正在解决国际安全问题和人道干预方面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

2.积极开展文化外交,在国际文化合作中展示民族精神。积极开展文化外交,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维护民族文化独立性和国家文化安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奉行文化“走出去”战略,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宣传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对外宗旨和“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倡导世界文化多样性,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今后,要进一步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往,使民族精神在国际文化交流与发展中不会瓦解、消失,并不断得到丰富、充实与提高,从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精神。

3.坚决抵制自由化思潮,维护自身民族经济权益。经济全球化中,民族经济仍然是存在的。不维护自身民族经济的独立性,必然进一步导致自身民族文化的对外依附性,还何谈民族精神?从目前全球化水平来说,世界经济完全一体化是不可能的,民族国家的政府并没有放弃国家主权,仍然为维护本民族的经济发展而努力。当今世界很多国家,搞贸易保护主义,就是对自由化的批判。对于中国这个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努力维护自身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更好展示中华民族精神,则务必加强国家干预,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

4.从容应对国际矛盾和冲突,体现中华民族尊严。国家利益仍将是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标准。西方对华责难仍会卷土重来,遏制中国的论调仍会长期存在。虽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面对国际压力,以及西方势力对中国的恶意诋毁和诽谤,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决不屈服于西方的霸权、诽谤、诋毁,坚决维护国家自身主权和利益。在与西方斗争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理性对待各种矛盾和冲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变压力为动力,努力从制度、管理等诸多层面进一步提高、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也才能更好地折射出宽容、理性、务实、开放的大国风范。

三、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策略

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良好的中华民族精神,还必须采用科学的策略。把握好几个重要环节。

1.在国内事务中要大力彰显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国际形象并不是仅仅在国际交往中表现形成的,国内舞台也是展示国际形象的窗口。其他国家通过我们对国内事件的处理来理解、认识我们的民族精神。例如,当全国人民奋发图强,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更容易集中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状况。如,汶川大地震后,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了不屈不挠、济困扶危、守望相助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应对此次灾难的优异表现,对于中国树立正面积极的国际形象,对于让中华民族精神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2.在国际冲突中要合理引导民族情绪。在全球日益一体化的今天,面对国际冲突,情感的表达无疑需要一个载体,但如果在义愤填膺、群情激荡之时而匆忙选择一个并不能承载民意重量的宣泄对象,采用一个并不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表达方式,往往无法产生积极的效果,甚至会转化为排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对于国际矛盾和冲突,我们必须要以行之有效、具有普泛价值的理性的策略和途径进行坚决的斗争。要在斗争中,要将日益强大的国力以真正强悍的方式体现出来,显示中国不容亵渎的力量,而非表现在带有强烈情绪的某种抵制上。

3.在对外交往中要采用民族性的国际语言。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范围越来越大,要让中华文化更易为世界认识,必须采用全世界约定俗成的,并且具有民族性的国际语言。例如,在国外的华人,都要考虑自己的文化身份,把本民族的精神、文化鲜明、易懂地展示在外国人面前。要把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展示在世人面前,就必须保证这种国际化语言的民族性。例如,英文字母、图形等都可以成为代表民族性的国际语言,联想用“Lenovo”表示,“南方电网”用线性和矩形这几个国际化的元素组成了汉字的“电”字。

4.在媒体宣传中要正确引导舆论方向。积极开展对外宣传,保持媒体的开放度是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透明、开放的中国媒体能够让国际社会更清晰地审视中国,更客观地认识中国。在保持媒体开放度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媒体的舆论方向。否则,可能会使中华民族精神的面貌受损。如,面对西方媒体称中国出现了“新民族主义”,而有些中国传媒在没搞懂西方媒体所指称民族主义的真实意蕴却随之附和的做法无疑背离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本真面貌。

 

作者简介:孙文营(1973—),男,山东微山县人,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理论。

     近年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东南学术》、《自然辩证法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学术论坛》、《天府新论》、《理论导刊》、《求实》、《教学与研究》、《求索》、《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探索》、《理论月刊》、《河南大学学报》、《理论与现代化》、《青海社会科学》、《中国教育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003年9月——2006年7月: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

2006年10月——2008年9月: 北京大学哲学流动站博士后研究

2008年9月——: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科学系教师



  阅读:778 次

孙文营的文章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国际表现问题
唯物史观视域中循环经济的发展障碍与对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整体性教学的影...
循环经济对自然价值论争的启示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