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坚持育人为本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作者胡小溪              日期:2014-01-21               阅读:414 次

胡小溪 马 琼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建设已成为事关大局的发展要务。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胡锦涛同志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不仅体现了中央对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度重视,而且赋予了大学新的使命。“大学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更要推动文化创新、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这就要求大学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责之外,承担起守护传统、传承精粹、创新知识、交流内外的文化传承创新使命。

  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最终要体现在育人上,即培养大批能有效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致。在思政工作中如何贯彻育人理念,将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功能发挥得更加有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培植崇德尚善信念坚持育人为本,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就要求我们将传统文化的继承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节,使大学生成为传统精粹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千百年的沉淀、凝聚和发展。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任何国家和民族要推动文化发展,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作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曾中断的中华民族文化,是炎黄子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社会文化认同与传统,这其中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传统,也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生死大义;既有“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思想,又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观念;既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则,也有“革故鼎新、顺势而行”的与时俱进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精神财富,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传统精粹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教育之中,引导大学生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了解先人创造的文化成就,树立民族文化自豪感,体味继承传统的使命感,在传统文化中把握主流价值,自主、自觉地消除价值冲突,深入挖掘、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志向远大、道德高尚,成为传统精粹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只有保护好、继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从其中汲取养分与智慧,大学生的文化背景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大学才会获得旺盛的生命力与强大的创造力。

  二、大力推进开拓创新,培养科学求真精神坚持育人为本,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就要求我们将科技文化的创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节,使大学生成为占领知识高地的实践者、先行者。任何国家和民族要想赢得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就必须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弘扬创新的精神,迈开开拓的步子。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的每一次进步与发展,都伴随着突破传统、创新发展:铁制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新航路的开辟拓展了人类活跃的舞台;机器大生产将亿万民众从手工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使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进入了工业新时代;电气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则大大推动了人类智慧的发展。这些历史事件都是人类脱离传统桎梏、积极寻求拓展、勇于创新的胜利成果。可以说,离开创新,文化就如同一潭死水,难以传承绵延,社会发展的进程就会停滞,难以革新图变。当今国际社会风云变际,科技与文化的实力对比成为各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核心,只有具备了具有前沿水平的科技能力,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知识与文化,才能确保国富民安,平稳发展。推动文化创新是大学的崇高使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将科技文化的创新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节,在高校中大力倡导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念,营造敢为人先、敢于质疑、敢于求异、敢于竞争的宽松氛围,培育大学生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矢志不移、一往无前的毅力和勇气,塑造大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品格,同时,通过学术论坛、科研交流、创业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园学术文化活动,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开拓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大学生的创新空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占领知识发展高地,成为文化创新的生力军,成为国家新科技、新文化的创造者。

  三、深入开展文明对话,培育开阔国际视野坚持育人为本,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就要求我们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节,使大学生成为人类先进文明的传播者、融合者。具备传承创新能力的人类文化,常常是包容性强、传播性广、辐射面宽的: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技文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本文化在不同政治形态的国家中得到了同样的重视;民主公平、平等文明的法治文化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自然和平、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这些观念已经深植人心,成为世界公认的共同性文化。可以说,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联系日益紧密、交流日益频繁、影响日益深远的局势下,推动文化创新,离不开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对话,离不开对各国有益文化成果的吸收和借鉴。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育人过程中,牢固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注重培育大学生海纳百川的心态、开阔自由的视野、宽广包容的胸怀,树立丰富多彩、多元共生的理念,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促进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广泛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有益经验;客观理性地对待东西方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既看到矛盾,又把握共性,既尊重传统,又不固步自封,既开放学习,又不崇洋媚外;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交流活动,了解国外文化,展示中华魅力;加强与各国家地区高校的联系与沟通,学习国际高等教育先进经验,提升大学生文化交流的能力与素养,使大学生在把握主流文化、引领新兴文化的同时传播先进文化、融合优秀文化。

  总之,育人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工作者在落实过程中要将传统文化的继承、科技文化的创新、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入到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从而为实现文化传承创新的新功能贡献力量。



  阅读:414 次

胡小溪的文章
坚持育人为本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