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基本观点对构建服务育人型学生工作新模式的启示 |
作者:周霞 日期:2014-01-24 阅读:567 次 |
周霞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高校学生工作的调整和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型学生工作逐步向教育管理服务型学生工作转变。而在强化服务要求的新形势下,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心理咨询服务模式,对于学生工作实现服务育人的功能具有启示性作用。来访者中心、科学理论指引、求助自愿性、助人自助等基本的心理咨询观点,对于构建服务育人型学生工作新模式具有理论借鉴意义和操作指导价值。 【关键词】心理咨询 服务育人 学生工作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整体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和推进,学生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生就业市场化体系已逐步形成,高校的学生工作正发生着重大的调整和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型学生工作逐步向教育管理服务型转变[1]。其中,“服务”不仅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新要求,更是决定学生工作成效和生命力的基本保障。而心理咨询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服务手段,因其与德育的密切联系和功能互补,在高校学生工作这一平台上得以实施并日趋规范和完善。 所谓心理咨询,就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帮助求助者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求助者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心理咨询服务因其系统的理论依据、严格的操作实施程序和技术要求,以及在解决大学生发展性问题中的有效性,受到各高校的广泛重视。这种服务形式本身对于提高学生工作的时效性,构建服务育人的学生工作新模式具有较大的启发性和指导性。下面就详述心理咨询的基本观点对学生工作服务育人的启示。 一、“来访者中心”原则对学生工作服务理念的启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性发展的基本倾向是建设性的,人有追求美好生活、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本性。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者的咨询态度很重要,应以来访者为中心并对来访者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关心、尊重、信任、理解等,把来访者看作是一个具有价值和尊严的人,在咨询的每一时刻,咨询者都乐于接受来访者的各种各样的情感,乐于接受他们此时此地的真实自我,并努力挖掘来访者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他还认为,咨询者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将所埋没的自我整合的潜能释放或挖掘出来。由于过去的经验妨碍了这一潜在能力的发挥,所以咨询者通过援助关系就可促进来访者自我实现的倾向。[2] 由这一理论出发,迁移到以人为对象的高校学生工作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应成为一切育人工作的主旋律。尤其是在90后大学生日渐成为教育主体的今天,面对这群自我意识强烈,个性特色鲜明,同时挫折耐受力有限,存在广泛竞争压力的时代骄子,学生工作如仍维持过去“我教你听、我导你从”的僵硬说教模式或管束模式,必然面临被动局面。按照“来访者中心”的理论框架,学生工作者应当尊重、信任、理解、关心教育对象,建立真诚、平等的关系,以“助人”而不是“教育”、“惩罚”和“管理”的态度对待教育对象以及他们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助于改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而且容易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按照“来访者中心”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出发,在学生工作中就应树立学生是高校服务主体的观念, 尊重和保障学生享有服务权利。一切学生工作的开展都应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立足点,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众所周知,所有优质服务的前提条件都是将顾客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因此任何违背服务准则的活动都要慎重开展。当前,很多学生工作在设计上已经开始注重这一理念,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在过程的控制、时间的安排、评价的体系和反馈反思机制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容易出现过于追求结果、过于看重最终展示而忽略过程、忽略反馈、忽略受众面的局面。造成工作贪多求大,工作者负荷重,开场轰轰烈烈、结尾冷冷清清、学生消极应付等局面。因此在学生工作的全过程和全系统中都应强调“以生为中心”的理念,搭建起适合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 二、“科学理论指引”原则对学生工作服务专业性的启示 心理咨询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实施助人行为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运用于服务行为的原则和技能,不是单纯源于简单的个人经验,而是参照着一套或几套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现代西方心理咨询从17世纪工业革命以后萌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发展,直至今日的兴盛,像佛洛依德、马斯洛、罗杰斯、艾利斯等一代代理论大师为其走向理论化的道路奉献了无限的智慧。此外,随着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也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自此之后,相对系统化科学化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测量、统计等多种技术的使用,在心理学领域掀起了科学的狂潮,这些也对现代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理论的学习和科学方法的追逐既是心理咨询人员的立足之本,同时也是避免枯竭的有效手段。 相比心理咨询,学生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和主题要更为宽泛,工作人员的来源也更为复杂和多样。尽管如此,基于服务育人的主旨,二者仍有较多的相似性,例如,都以人为工作对象,担负着助人成长的角色和任务,面临较多复杂问题和复杂局面。因此要实现学生工作服务育人的效果,必须重视学生的成长规律,以科学理论为指引。所有的学生工作者,应围绕主要的服务领域,学习和探究相关的理论知识,以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来指引现实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摸清规律,立足事实,调查研究,而不简单的“拍脑门”“下结论”。故此,在现有的学生工作体系下,应继续提高工作的专业性,这其中既包括工作体系的专业性、方法的专业性和队伍的专业。而且小到学生活动大到学校制度都应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和深入性,在创新和传承之间找到平衡,不因学生的届届交替和学生工作具体设计者和执行者的交替而改变。同时,创造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并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工作者在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间能实现平衡,进而避免职业枯竭。 当然,由于学生工作涉及的领域较多,理论来源相对复杂,要保证既专又博,存在较高的难度。而且现阶段学生工作的大量任务负载在学工系统人员、院系党团干部和基层辅导员身上,他们往往忙于庞杂的事务性工作,无暇提升理论水平,久而久之,工作层次较低,职业满意度下降,情绪枯竭现象频发。基于这一状况,进一步明晰职能分工,摆脱“保姆式”的学生服务模式,简化事务性工作流程,提升学生工作主管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这些任务都变得极为紧迫。同时,在广大的学生工作人员中应逐渐形成几类相对稳定的专业化工作团队,进一步细化专业化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并以此为基地,有目标有规划的为相关人员提供丰富的职后培训,为学生提供专项能力培训。 三、“求助自愿性”原则对学生工作服务平台建设的启示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原则上来访者出于完全自愿,这也是确立咨访关系的先决条件。没有咨询愿望和要求的人,难以维持应有的咨询关系,而只有那些自我感到心理不适,为此而烦恼并愿意找咨询人员诉说烦恼以寻求咨询者的心理援助,才能够获得问题的解决。求助自愿性是保证良好咨询效果的重要保障之一。虽然在学校咨询领域这一标准有所放宽,但咨询过程仍尊重来访者的个人意愿。不过,相比盈利性咨询服务机构,学校心理咨询在强调自愿性的同时,也注重服务的宣传和服务平台的搭建。通过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帮助广大学生识别问题,并了解求助的重要性和求助的有效途径。 此种“求助自愿性”的原则对于摆脱当前“代理父母地位”的学生服务模式,也就是常说的“保姆式”服务模式有着极大的启发。学生进入高校来接受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担负着共同的责任。而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公共平台,这里所承载的责任不是绝对地保证每个孩子不犯错误,不走弯路,现实中学校和辅导员也无法成为每天盯在孩子身后的第三只眼睛。学校所承载的责任,更多地是要通过第一二课堂教育和广泛的宣传活动,引导和教会学生如何识别问题并自我调整。同时,在无法自我调整的情况下,学生能够主动寻求帮助。而此时,学校能够提供丰富的服务平台和充足的服务资源,使学生可以得到相对专业和系统的辅导。 而当前,很多学生不主动求助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救助意识,而更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求助途径,或即使存在途径但因服务效果不佳、资源相对有限和获取难度较大等原因带来障碍。因此搭建充足有效的学生服务平台是未来学生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外和港台的学生事务管理体系也为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效经验。例如,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体系强调“学生发展”和“学生消费者第一”的理念[3]。美国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服务项目包括:招生录取、注册记录、学术咨询、健康服务、食宿服务、学生活动、经济资助、就业安置、个人咨询、特殊诊断(包括阅读补习、学习习惯、演讲与听力)和特殊服务(包括新生入学教育、老生顾问服务、外国学生项目、婚姻咨询)等十多种类型[4]。相关服务中心和机构不仅提供充足的服务资源,而且承担着宣传、信息咨询和专题培训等重要职责。此外,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组织也具有扁平型组织特点,下设学生活动辅导、心理辅导、就业辅导、体育辅导、奖助学金辅导、留学生辅导和学生设施管理等若干工作组,负责全校除课堂教学以外的所有日常事务[5]。基于这些经验可知悉,在学生群体中宣传主动求助的观念,搭建充足有效的学生服务平台,开展有“个性化”“有针对”的学生服务,鼓励全员参与,并在学校的机制体制上加以保证,是开辟服务型学生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方向。 四、“助人自助”原则对学生工作服务自组织系统的启示 “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心理咨询期望通过其帮助,使来访者增强其独立性,而非增强其依赖性,以能够在日后遇到类似的生活挫折和困难时,可以独立自主地加以解决。此所谓“授人以鱼,一日享用。教人以渔,终身受用”之理。咨询过程中,问题就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咨询师帮助来访者理清思绪,学习理性处理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让来访者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成长。因此咨询本身就是一个来访者学习并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咨询师“助人自助”的过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的学生工作系统作为直接面对学生,发挥重要育人功能的组织构架,其育人功能的发挥也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向。这其中,教师不仅仅包含学工系统的管理干部和辅导员,还包括广大的专业课和公共课教师。在“授人以渔”的事业中,只有多方形成教育合力,才有利于教育效果的实现。而且,基于当前教育资源和人力相对有限的客观条件,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应更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服务热情,培养其自我服务能力。 但当前,日常学生工作中常常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有的学校,学工系统的管理干部和辅导员常常管的太多,要求过细,剥夺了学生自我成长自我服务的机会,并造成学生工作系统长时间超负荷运转,工作的可持续性和吸引力不强,工作队伍不稳定。而相反有的学校则采取粗犷式管理路线,学工人员形同虚设,对学生关注不足,使学生的发展性问题得不得及时解决,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学生的身心健康。按照心理咨询助人自助观点的启示,要增强学生工作系统的育人效果,一方面需要强化学生工作服务育人的观念,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提供专业发展的可行性路线,同时要在各种考评制度上避免要求过细考核过死;另一方面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助服务意识,为学生的各种自我服务组织提供便利,为其运转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质条件,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 综上,在构建服务育人型学生工作新模式的过程中,以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心理咨询服务模式,对于实现学生工作服务育人的功能具有启示性作用。来访者中心、科学理论指引、求助自愿性、助人自助等心理咨询基本观点,具有理论借鉴意义和操作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爵宁.浅析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服务育人[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3,11(4):69-84 [2]陈美荣,曾晓青.论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28(1):45-47 [3]曾少英.美国学生事务专业化形成过程的相关理念——“学生消费者第一”和“学生发展”理念对美国学生事务影响探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6):87-90 [4]蔡国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观点、实务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103-106 [5许青云.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大陆高校学生工作的比较及其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30):324-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