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 |
作者:杨耕 日期:2013-02-27 阅读:487 次 |
“‘经历’本身是一种财富” 1977年,在中学当老师的杨耕迎来了人生的最大一次转折——高考。“与以往、以后的大学生都不一样,我们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我们上山下乡,做过知青,进过工厂。”上大学前,杨耕被下放到蚌埠农村,接着在蚌埠当过工人,做过数学老师。 生活条件很艰苦,杨耕却始终没有放弃读书,终于,他迎来了1977年的高考。“中学时候,我的志向是学理科,但高考前夕,我和一位师友的一次十分钟谈话,令我改变主意选择了哲学。”杨耕称与自己谈话的陈宗明老师是“哲学的先行者”,笑称自己选择哲学是“鬼使神差”。 考 入安徽大学哲学系,杨耕从此“踏上了一片神奇的土地”。“大学教会了我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杨耕回忆道,“钱广华老师、蔡德麟老师……为我打 开了知识的闸门,引导我读书学习,对我帮助很大。”回想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56岁的杨耕说“我感到非常庆幸,我很珍惜这段特殊的人生体验”。 杨耕记得,同窗好友孙建业读大学时第一次见火车,总是担心“雨水会把火车的烟囱浇灭”。而他自己则因为有了一件短袖衬衫,对母亲说“短袖衬衫真凉快”,因为以前热的时候,他是把长袖衬衫卷成短袖。即使是今天,杨耕还保留着当年打着补丁的衣服,时不时带着儿子“忆苦思甜”。 “始终有一种想法‘要回报母校’” 杨耕大学毕业后在安徽省社科院工作了4年;198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被破格推荐免试读博士;1991年毕业后留在人大哲学系任教,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2003年调往北京师范大学。 “母 校是大树,我是在大树下成长。”一路走过来,杨耕不曾忘记在安徽大学度过的青春岁月,“我心里总想着要用一种特殊的形式回报母校。”终于,杨耕找到了这个 机会,“一次,我去拜访黄德宽书记,他对我提出了合作的想法,我们不谋而合。”2010年,安徽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合资重组、应运而生,在全国引起关注的 跨地区、跨学校的首次尝试为安徽大学出版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合作中,北师大出版集团主要是为安大出版社注入先进的出版理念和 管理经验,设计前沿的出版方向。”两年之后,杨耕毫不讳言合作所取得的成功,“在黄书记、程校长的直接关心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安大出版社逐步走 出了规模较小、地域局限的旧况,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同步提升。” “安大出版社‘在希望的田野上’” 从2010年到 2012年,安徽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从年实际销售码洋4000多万元增加到了1个多亿。“学术著作、地方特色图书的出版,都是安大出版社的传统优势。”杨 耕认为,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重组后的安大出版社必须走出一条新路。“安大出版社与北师大出版集团的合作没有先例和借鉴,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要想完全 达到发展目标,必定绕不过这段‘看一步走一步’的阶段”。 杨耕在人大任教期间,首次接触出版工作;到了北师大,在做好学术研究的同时,主要 从事出版管理工作。依据多年的“实战”经验,杨耕认为,只要处理好出版业产业属性与意识属性、传承文明与创造利润、学术出版与市场资本运作、市场主体与学 校主办、为社会服务与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关系,安徽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一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出一批流芳百世的图书,出一批培养和影响几代人的图书 应该是中国出版业共同的奋斗目标。”杨耕还说,“安大出版社有限公司同时还要处理好安徽大学与北师大出版集团的关系,探索出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制与 模式。” “副校长任期内‘三不’” 今年8月,杨耕被任命为北师大副校长。“走向副校长的岗位,不能双肩挑。”杨耕决定在任期内,“不再招收新的研究生,不再申报课题,不再申报成果奖。”他觉得,在一定时期内,人只能做一件事,“一年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就是成功”。 从2003年从事出版管理工作以来,杨耕把全部的精力与心血都投入到了北师大出版集团。“要发展就有问题,要办事就有困难。”北师大出版集团敢为人先,为中国高校出版提供了改革样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 “兢兢业业是成功的法宝” “‘老’是自然规律,我服老,我深知长江后浪推前浪。”杨耕认为,人只有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求得个人发展,“大楼不是谈理想谈出来的,工作业绩也不是谈出来,青年朋友要在仰望天空的前提下脚踏实地,要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杨耕记得乐寿明老师曾告诉自己“读书既要专又要博”,所以,在他的奋斗历程中,“没有捷径可走”,兢兢业业就是他成功的法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