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流通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洪涛              日期:2013-01-06               阅读:1337 次

 

(一)“协议农产品流通”问题

    (1)我国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贸易大国、消费大国。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仍然存在。

    (2)农产品供应链从推式向拉式的转变普遍没有形成。

    (3)农产品协议流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面临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储存风险、运输风险、销售风险、进出口风险、安全风险等多种风险。如 果能够形成农产品协议流通的机制和模式——基于协议流通模式的生产要素和流通要素的组合机制和预期效益、生产风险和流通风险的分担机制及整体风险的最小化 策略,就能够形成生产者、经营者的长期交易关系,减小运营成本,化解市场风险,增加流通收益,提高协同竞争力。

    (4)农产品流通协议流通技术路线(图略)理论基础是长期交易理论和合作博弈理论,通过现代技术、现代理念和现代管理,可以形成农产品协议流通管理的机制与模式。

    (二)流通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流通产业的概念不清晰。现在的流通业产值只包括批发零售业产值是不完全的,降低了流通产业对于国民经济贡献率的评价。就北京市而言,狭义的流通业产 值仅占北京市GDP的9.7%,而如果包括批发与零售、住宿与餐饮、租赁服务、商业服务与其他服务的流通业,流通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是19.4%, 增加10多个百分点。

    (2)关于流通理论30年的发展。归纳起来,经历了三大飞跃:从无流通论到一般流通论是一次飞跃;从一般流通论到流通先导论是又一次飞跃;而从流通先导论 上升到流通基础论是再一次的理论飞跃。有些人不同意流通产业基础理论,依然奉行传统的产业基础论。但应看到,如今,农业占国民经济GDP的份额已经越来越 少,在全国仅有13%,在一些大城市, 北京是1%,香港是0%。我们的经济已经由工业经济转向了服务型经济,所以,我们应该坚持流通基础产业论。从产业的角度、动态地来看,今天是朝阳产业,可 能明天就是夕阳产业,此外基础性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也是动态的,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没有交换(流通)就没有经济,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地位会越来 越显现出来。



  阅读:1337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