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浅谈在分校区低年级开展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
作者张晓东              日期:2014-01-24               阅读:525 次

 

张晓东 

 

(北京化工大学组织部,北京,100029)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些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也开始考虑就业问题,结合我校昌平校区低年级独立存在的现状,如何引导分校区低年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如同毕业班学生一样显得日趋重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 2008年有559万大学生毕业比上一年净增64万人左右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对于刚刚考入大学的学生,他们憧憬着将要开始的大学生活,渴望在新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交友,追求自己的爱好和理想,展示自己的才华以寻求属于自己的伊甸园。但是,当他们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千辛万苦挤过独木桥、真正步入大学校园时,就会发现大学并非都是理想的乐园,尤其是就业形势的严峻使许多新同学激昂的情绪一落千丈。考上大学就是为了有美好的未来,而现实又使他们感到未来的渺茫。面对期望值与现实的悬殊差距,心灰意冷、随波逐流,不成熟的大学新生们在矛盾中往往会对社会失去信心,在社会舆论以及与高年级学生接触中形成错误的就业观,以致整个大学阶段都在失望、消沉之中虚度年华。

 

一. 调查分析,分校区低年级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1. 环境因素

我校昌平校区目前共有大一、大二两级共6000余人,这些低年级学生平时与学校老师接触少,信息来源渠道主要是网络、同学、辅导员等。来自网络上的带有偏激、错误导向的帖子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对象,类似“从清华大学毕业生卖糖葫芦看大学生就业”的帖子被当成学生饭后的谈资。低年级学生的同学大多是遍布在全国各大高校的学生,在与同学相互交流中,他们逐渐达成了片面的共识,有的学生在与同学的相互比较中,更加对专业、对学校、对就业丧失了信心。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有责任和义务纠正学生个人的不成熟的就业观,但当学生出现类似问题的时候主动找辅导员寻求指导的较少。

2. 社会因素

据调查[1],当问到“你是否考虑过自身的择业问题”时有近28.97%的大学新生是认真考虑过自身的择业问题的75.3%的大学新生是想过自己将来的择业问题的(其中包括认真考虑过自身将来择业问题的那部分学生),只有11.34%大学新生回答“到时候再考虑”。当问到“你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时,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的人占到了53.61%,认为就业形势正常、因人而异的占14.43%, 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就业易的占6.19%,还有剩下4.12%的人对此不了解。大学新生已经在思考就业问题也在为将来好就业作着各种准备。大学新生普遍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对现行的就业政策评价不高,65.98%的大学生认为现行的就业政策不好只有29.9%的大学生认为现行就业政策是好的。此外大学生对目前的就业环境评价不高只有3.16%的大学生认为目前的就业风气是公平公正的认为目前就业风气缺乏公平性的大学生占到43.16%

3. 个人因素

大学生一般都有优越感在考虑工作单位时期望值会相对较高,希望找的工作单位好、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舒适安逸。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单位还是外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学生择业日益出现趋高扎堆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生择业存在攀比心理。社会舆论、家庭亲友对职业的评价以及周边同学职业的好坏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如果社会普遍认同某一职业的社会地位高、工作体面大学生都会倾向于找这样的工作。如果身边的同学都找到了非常好的工作那么在择业时可能会以身边同学的工作为模板去找工作。

 

与时俱进,分校区低年级就业观教育的方向

 

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初期,在市场经济没有确立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体制下,沿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主导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一种单一的价值取向,或者称为“随波逐流”价值观,没有自身的主体性,加之当时大学的计划教育,我们国家的大学生就业仍然是服从分配,甚至至今一些落后地区的人们仍然将大学毕业分配的“铁饭碗”作为自己孩子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当时的大学生虽满怀理想、报效祖国,但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评价职业时看重的第一位是社会地位,第二位是社会意义,第三位才是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去行政事业单位就业自然成为当时大学生的首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渐确立,商品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和西方思潮的涌动,让作为时代精英的大学生开始带着批判的眼光比较中西方的差距,开始积极地思考中国的发展和前途问题,相继出现了“学潮”、“89风波”等事件。在这一切平息之后,进入90年代,随着国际上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开始偏向于利益化、功利化和拜金主义,从社会主体向个人主体倾斜,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他们纷纷下海经商、到私营企业就职,向沿海开放地区的“三资”企业去工作,经济收入成为择业的第一标准。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带动了我国经济的一次又一次腾飞,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经济多元化和竞争成为主流,由此引起多元化就业价值观并存现象有的大学生把金钱作为评价职业优劣的标准信奉拜金主义有的把当官作为奋斗目标崇尚权力主义有的认为择业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坚持“实现个人价值,报效祖国”;也有的就业仅仅是为了“谋生”。另一方面,上世纪末的高校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变身大众教育,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致使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更加注重自我实现的过程,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社会认可,反而把薪酬待遇放在考虑就业的第二因素。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入WTO、成功申办2008奥运会以及今年的雪灾和地震,让每个国人尤其大学生再次喊出“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体现在就业价值观上,他们的主体意识逐步增强,“自主性”越来越突出,逐步摆脱了传统思想的制约。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尚未结束,新一轮的就业已经开始。可以预测,由于经济状况的影响,大量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大学生对企业的信任度势必下降,去行政事业单位就业可能会重新成为大学生的首选,从“国考”报考与录取比例1000:1也能可见一斑。

坚持与时俱进,抓住学生思想动态是分校区低年级开展就业价值观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也是能够将就业观教育开展好的关键。

 

三.分校区低年级开展就业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1. 入学教育和就业教育相结合

目前,高校都相当注重新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的就业教育,但很少专门为新生进行就业教育。大学生就业艰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果就业指导工作只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学生仅仅用一年的时间去构想未来发展,并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是难以想象的。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他们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愿望,渴望通过四年的学习,成长为有用之材,因此,高校应从学生一入校进行入学教育的同时就开始进行就业教育,而且要把就业观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过程中。

2. 就业指导专家和辅导员在第二课堂中开设就业指导课

为了更好的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利用就业指导老师的专业性和辅导员的威信在第二课堂中开设就业指导课,首先帮助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大学生择业目标的确定受制于众多的主客观因素而对就业观的指导教育占有重要作用。要展开多种教育途径积极引导大学新生向着某一方向发展,在正确的就业观指导下大学新生才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自身的理想、特长确立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择业目标。其次,就业观教育要积极引导大学新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把学习与今后的择业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就业能力。从入学就对新生的就业观进行积极引导确定今后的择业方向有利于大学新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对毕业后的择业会起重要作用。

辅导员在日常思政教育中,还要教育大学新生以自己的努力大胆的去推销自己克服各种难以逾越的困难为自己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从入学时就开始准备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经历为将来的求职服务。

3. 就业信息向毕业班和低年级学生同时发布

就业指导中心获得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单位的详细情况及时公布于就业网和分校区网站以便让大学新生也能及时了解社会上的各种就业形势在对就业信息的及时把握基础上可以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观。

总之,针对当前高校新生在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下出现的一些思想问题,在分校区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就业价值观教育已经日趋重要,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拓宽思路,创新教育途径,加强就业观指导和价值观指导相结合、入学教育和就业教育相结合、计划实行和与时俱进相结合才能将就业观教育开展好。

 

参考文献

[1] 沈爱爱,大学新生择业观的调查报告分析科技信息,200828),502-504

 

 

 

 

 

 

 



  阅读:525 次

张晓东的文章
浅谈在分校区低年级开展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必要...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