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
作者:应中正 日期:2014-01-21 阅读:478 次 |
应中正 姬刚 严帅 胡小溪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政治优势,是教育、组织和动员广大研究生成长为拔尖创新性人才的强大武器,对于拔尖创新性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在思想保证、精神动力、素质提升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善于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党的事业发展,但也有深刻的历史教训。1989年3月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最近十年…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迫切要求高校抓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基础,为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后备人才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政治保障。 (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标准是历史的经验。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德才兼备”,它反映了我国传统的、基本的人才观,即要求品德和才能的统一。我国自古以来,众多先贤明哲对德才之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倾覆者多矣!”尽管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明知社会给出的唯一答案:德重于才,但历代历朝不乏重用有才无德的乱臣贼子而导致倾朝亡国的例子:吴国的伯嚭、唐朝的安禄山、明朝的吴三桂等等。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可见,拔尖人才的德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未来。中国教育明确提出: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也明确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我们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德育为先,从德行入手,关注与协助拔尖创新人才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 (二)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球竞争和国际斗争的迫切需要。 进入21世纪,创新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旋律,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展开的争夺,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谁能够赢得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谁就能夺得领航未来的主动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全球竞争需要,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随着我国与各国经济技术的交往合作的增多,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深刻复杂,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也会乘虚而入。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分化、西化的战略图谋,加紧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因此,要从党执政兴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政治工程来抓实、抓好。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研究生头脑是时代的要求。 李长春同志指出:“当前我国思想道德领域主流是好的,但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上仍存在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不道德行为。”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重大而深刻变化,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一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场伟大的革命,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日趋多元、多样、多变。二是国内社会结构和政治改革的深刻调整,冲击着人们的理想信念,贪污腐败、假冒伪劣、黄赌毒等社会问题还比较突出。三是在普世价值和宗教意识等领域的各种力量悉数登场角逐较量,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工作任务突出。因此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研究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思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心齐、泰山移”,正是因为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才取得了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伟大成就。心齐,靠的就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调动拔尖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营造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积极环境,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拔尖创新人才奋勇前进的指路灯塔,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有了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始终对党和国家充满忠诚,对人民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责任。只有理想不灭、信念永存,才能持之以恒,无往不胜。回溯历史,新中国成立伊始,以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毅然放弃海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正是这样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一直以来具备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切实把研究生群体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立足本职、敬业奉献、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包含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两方面。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人的社会价值的本质就是人对社会的贡献,是自我价值的基础。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过于强调贡献社会、奉献自我,这一导向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的自身发展需要;而在当前社会中,也开始出现一些过于崇尚个人自由、过分追求个人价值的现象。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要强调社会价值,教育引导研究生服务人民、贡献社会;同时要强调个人价值,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学校要帮助研究生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最佳结合点,发挥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感受与国家社会共同发展的喜悦,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建立正确科学的创新观念。 2005年,钱学森在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提到,“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到,要“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创新不是凭空想象的,需要勇敢争先的探索;创新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正确科学的导向。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渠道。当前仍有部分学生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创新、不能正视工作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认为创新能力是天生的、成败是早已注定的。实际上并非如此。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中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试验过1600种耐热材料、6000种植物纤维,才找到了适合做灯丝的碳化竹丝。他的经历证明了他的传世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建立正确科学的创新观念,培养开放、竞争与协作的创新意识,同时要创造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全面的素质提升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党和国家历史上第一次专门的人才工作会议,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第一要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工作,就要充分利用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优势,不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学习力、实践力和创新力。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学习力。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到:“‘立身百行,以学为基。’一个人能有多大发展,能为社会作出多大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学习抓得紧不紧、知识基础打得牢不牢。”“当今世界,我国现代化建设呼唤大批高素质人才,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更是列举了当前学习中暴露出的“不愿学、不勤学、不真学、不深学、不善学”等现实问题。拔尖创新人才大多经历过多元复合的知识积累过程,注重将基础知识的广博与专业知识的精深结合,注重把握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通性。经验表明,要重视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中的这一学习规律,要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紧紧抓住党和国家积极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有利因素,积极搭建专业知识学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并重的学习平台,利用已有的学术论坛、文化沙龙和精英培训的形式,继续贯彻和体现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要求,营造“主动学习、相互学习、善于学习”的校园氛围,不断以新的认识、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力。 南宋教育家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这样认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可见,掌握知识是科学实践的必要前提,而实践则是提升创新能力与知识结构的最佳途径。实践是追求理想的实际行动,脱离了实践,理想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座谈时指出:“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这就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人才成长规律。北京师范大学历来重视研究生实践,制定了组织重实践、团队促实践、个人擅实践的目标。其中,农民之子社团从1999年12月至今,实践遍及十几个省区直辖市,关注农村教育、经济和社会等话题,完成了数十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受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重点关注;研究生党支部与密云、大兴的“校县(区)联手,共育英才”的合作共建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助力护航,也促使研究生在社会实际中考虑专业发展;博士生博士后挂职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实践锻炼,增长才干的机会。这些社会实践形式也越来越受到研究生群体的认同和肯定。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力。 《礼记•大学》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动态的角度强调了要不断创新,而持续的开拓创新需要不竭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凡是能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新潜力的行为,就是创新。”由此可见,创新力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批判思维的实践过程。目前而言,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仍显不足,研究生具有的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仍然薄弱。这些都要求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提高创新意识,反思知识体系,完善发展路径,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力强、竞争力强的新青年。北京师范大学坚持每年举办学术节,各院系所都举办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术文化节活动,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活动等,开展以提高研究生领导力和创造力为目标的研究生干部卓越训练营活动等,积极营造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