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这个名字从未走远 |
作者:李晓东 日期:2014-01-21 阅读:481 次 |
作者:李晓东 阳春三月,春寒料峭的神州大地涌动着许多暖人心脾的消息。一个似乎久违的名字,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网站论坛讨论的焦点,更在社会上吹起了清新之风。这个名字就是———雷锋。 作为家喻户晓的楷模,雷锋代表的是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毛泽东同志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将这种精神凝聚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我是雷锋”,成为春天里最为振奋人心的响亮话语,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受认可的文化象征。曾几何时,我们会为一则未经证实的消息而欣喜:美国西点军校,挂了雷锋同志的照片。雷锋精神已经远渡重洋,成为异国军人的榜样和楷模,这怎能不令人欣喜? 但遗憾的是,雷锋精神“出国”之后,在土生土长的中国,却在不同的地方被遗忘了。耄耋之年的老人仆倒于街市,路人竟不敢伸手扶起;年仅两岁的孩童被车轮碾压,十余名路人却忍心视而不见;见义勇为的英雄,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褒奖,反而是“流血又流泪”……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让我们不得不一再面对这样的诘问:那个家喻户晓的雷锋,还在中国么?孟子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如果我们现在连这种“人皆有之”的东西都找不到了,长此以往,社会何以维系? 这样的诘问也同样出现在我们的课堂。当政治课转向生活的现实关切之后,我们就无法回避这样的诘问。中国各个方面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但这不等于说我们的生活已经完美无瑕。政治课的魅力,在于讲好正面的例子,告诉学生那些先进的、阳光的东西,更在于给学生透析反面的例子,告诉学生那些落后的、阴暗的东西也是现实存在的。我们现在的努力,不是否认这些东西的客观存在,而是以雷锋精神为价值取向,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并用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社会的美好尽自己的力量。我们要让雷锋精神成为安在学生心房的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他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阳光,可以体会到助人的快乐,可以对社会的发展有客观而积极的评价……不要期望几节课就可以改变整个社会的道德现状,也不要奢求一门课程便能解决所有的认识难题。但只有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我们才能在学生的心底种下阳光的种子,让那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不再因为疏远而变得陌生,不再因为遗忘而变得稀缺。让那种精神,既点亮社会的希望之光,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精神火炬。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难免有人戴着有色眼镜、按照自己褊狭的理解看待我们的事业,但只要我们坚信自己的努力对学生成长的价值,我们就问心无愧。 三月春来,看看我们的课堂,看着学生们的笑脸和他们投入社会实践时的真诚,相信每一个政治老师都会认同我的这个说法:在我们的课堂上,雷锋没有被遗忘。我们要做的,是要通过现实的努力,让这个名字、这种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落地生根”,让它重新成为我们的文化符号、时代特征。将来的某一天,当你的某位学生因为你的这种教诲对你心怀感激时,你可以自豪地告诉他,你也是这种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雷锋,这个名字从未走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