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一体两翼”的党性修养模式 |
作者:孙秀民 日期:2014-01-21 阅读:517 次 |
孙秀民 无论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还是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都离不开党组织成员——党员的党性修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为这个先锋队的成员——中共党员必须坚持党性,这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坚持党性是党性修养的主体,亦即“一体”。中共党员又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名成员,是社会成员中的先进分子,其自然属性是人。因此,作为一名中共党员首先要讲人性,在尊重他人的人性基础上坚持党性;同时每个党员也是群体中的个体,各有其不同的特点,所以,中共党员还要在坚持党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个性。尊重他人的人性和发挥党员自己的个性是党性修养之“两翼”。 “一体”:坚持坚定的党性 何谓党性?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认为,党性是指一定的政治立场。就共产党员来说,其立场就是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是任何其他社会集团的立场上;也有的认为,党性是指组织纪律。任何政党都十分重视“铁的纪律”,没有组织纪律,政党就不能赖以生存和巩固,而铁的纪律具有相同性、封闭性和强制性;还有的认为,党性是指党的观念。这些观点都有其道理,也说明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 党性最早是由列宁为组建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是从哲学和世界观、阶级立场的角度来论述的,目的在于解决思想方法与阶级立场问题。之后毛泽东针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给中国革命造成的巨大破坏,主要从哲学和世界观的角度阐释了党性,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是党性。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实事求是的“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而刘少奇则主要从阶级立场角度分析了党性,认为阶级性是党性的本质属性,党性是阶级性的升华和最高表现。1939年7月,刘少奇为延安马列学院学员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演讲时说:“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上,刘少奇在《人的阶级性》中对党性进行了比较完整的理论阐释,指出:“党性,就是人们这种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因此,党性是党的性质在党员思想和行动上的体现,是对党员个人而言的,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基因”、政治灵魂,它在共产党人的各种属性中处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和社会的,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新时期,党性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在思想方法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二是在阶级立场上,必须坚持和维护工人阶级及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是在实际行动上,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党员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加强党性修养,体现党性,实践党性。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它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前行的目的地。虽然我们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共产主义的目标还相当遥远。可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会使我们百折不挠,万难无阻,一定会到达共产主义的理想彼岸。解决了理想和信念问题并不是党员对党性理解的全部,而只是解决了目标和动力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工作中坚持和践行党的宗旨,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就要求党员要始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上。在思想方法上,要与人民群众保持一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始终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安危的守护者,始终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意愿的思想者和实践者;在工作方法上,要集民力,汇民智,惜民财,遂民心,把人民群众的力量挖掘出来,发挥出去;在实际行动上,要以党的利益为重,坚持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更大的成绩、更佳的形象,展现党性,做远大理想信念的坚定者、良好作风的表现者、道德风尚的恪守者、学习研究的思想者、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理论方法的探索者、人民群众的守护者、党员的形象的示范者、党的意志的执行者,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保持一致。这样并非意味着党性不尊重人性,也不是排斥人性,更不是抛弃人性。如果说党性与人性有冲突的话,也是党员牺牲自己的人性,尊重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性。 一翼:尊重他人的人性 人性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通俗地说,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属性或者根本特征。在中国古代,有人先天性善论、性恶论或者性善恶混杂论,还有后天的习染和修养对人性的善恶有重要影响的论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的社会性包含着人的阶级性,所以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所谓人类共有的人性,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和社会的。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统一体的党员,自己首先要讲人性,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人性。 党员自己讲人性说到底就是如何做人,通过自己做人展现人性的美好和良善。做人虽然没有固定的法则和标准,但它也存在比较公认的通则,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条:一是人要有高尚情操,即做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被不健康的思想所熏染,不被金钱等不当利益所诱惑;二是做人要善良,即人要拥有一颗大爱之心、同情之心,乐善好施。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最让人感动的一缕;三是做人要实在,即踏踏实实做人,勤字当头,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小节做起,从点滴细节做起。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四是做人要宽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要常怀爱人之心、容人之量,赏识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不足;五是做人要正直,即堂堂正正,坦坦荡荡,是人立身之本、处世之基。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敬。 党员尊重他人的人性,就是把人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以人为本”。古人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相对于“物”来说的,强调人贵于物,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中的“本”,是相对于“末”来说的,是“根本”的本,强调人是根本,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要求党员在工作中要“重民”、“爱民”、“亲民”。 重民就是重视群众的作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古人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众为水,君主为舟,水可以载舟,水也可以覆舟。“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总结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和抗日解放区建设经验时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地位至上,不可动摇,作用伟大,无可替代。爱民就是尊重民权、体察民心、体恤民生、珍视民力、珍爱民意,发自内心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人民群众。我国自古有“爱民如子”之说。要真心爱民、真情爱民、真行爱民,把爱民装在心里、记在脑中、行于事成。亲民古语意为亲近、爱抚民众和亲自治理民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党员与人民群众建立起水乳交融有机统一的、没有距离的党群关系,为群众办实事。 以人为本,表达了党对人性的终极关爱和根本敬重,它既尊重了人性,也坚持了党性。在尊重人性的前提下讲党性,就不会使党性变成不近人情冰冷僵硬的条条框框,使人敬而远之;如果离开党性的原则讲人性,就会使人性变得庸俗市侩,成为讲人情、讲面子、讲关系,而丧失原则和法纪。坚持党性是尊重他人的人性的保证和最高境界。坚持党性必须以尊重他人的人性为基础,尊重他人的人性必须以坚持党性为原则,二者相互融合,不可偏废。 一翼:发挥党员的个性 个性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不同的生理素质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中每一个成员具有不同的特性,亦即个性。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党员个性是组成我们党的基本条件,也造就了我们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础。对党员来说,党性是党员的必有之性,但它也有更大的包容性,并不能代替党员的个性,也不排斥党员的个性。党性是共性,个性是特殊性;个性寓于党性之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党性尊重和允许党员发挥其个性。推进党的事业不仅靠党组织的集体力量,也靠每个党员的素质和能力特点即个性的发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党组织要根据每个党员的个性,进行适当的工作调整和安排,使他们都可以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点,加快推进党的事业发展。毛泽东曾经说过:“党员是有各种不同的个性,谁要抹煞各种不同的个性是不行的。抹煞各种差别,结果就会取消统一,抹煞特殊性也就没有统一性。”如果一个党员没有自己的个性,只是照搬照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就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就会成为一架被动的机器,只唯上,不唯实;不知变,不知通,就会僵化愚死,那么党的事业也就没有了活力,没有了生机。这样做,表面上看似有很强的党性,但实际上是违背了党性,最起码是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良好的党员个性是对党性的有益补充,良好党员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党员个性要服从和服务于党性。党员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处在现实的开放的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中,来自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工作领域,难免带有一些与党的事业不相符合的个性。如果不加强其党性修养和磨练,以个人的性格习惯和好恶来代替党性要求,党就会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党员的个性必须与党性相一致,个性的发展,不能违背党和人民的利益,不能损害党的事业的发展。只有这样,党员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个性得到升华,实现毛泽东所提出的“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处理党性和个性的关系,要反对两种片面性:一种是只要党员个性,不要或者否认党性,这是思想上的个人主义、组织上的无政府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的表现;一种是只要党性,不承认有党员个性,否定党员个人存在,否定党员个人作用,强调大一统,限制党员积极性的发挥,也是错误的。只有正确处理党性和个性的关系,坚持和增强党性,同时又承认个性,充分发挥党员的有利于党的事业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党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总之,中共党员必须坚持党性;为了更好地坚持党性,自己不仅要讲人性,更要尊重他人的人性;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坚持党性是核心,是根本;尊重他人的人性是基础,是前提;发挥党员自己的个性是尊重人性的体现,也是党性的具体展现。如果党员具有浓郁的人性、坚定的党性、完美的个性,那么,他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是一个合格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