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4日 星期一
我看《道家与中国哲学》
作者张岂之              日期:2013-05-06               阅读:4424 次

我看《道家与中国哲学》

我看《道家与中国哲学》

张岂之

  凡180万字的《道家与中国哲学》,分为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和明清六卷。我浏览了6卷中部分重要章节,形成了 下列一些印象。

  一、先秦卷关于道家文化源头的考证、考辨方面有可喜的进展。作者重视史料,综合运用传统考据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和地域文化学成果,一方面,鉴于“古之道术”之于道家起源亦如“先王之道”之于儒家起源一样重要,作者从《易》、《诗》、《书》及春秋史官志行出发,试图勾勒和描绘“古之道术”究竟是什么;另一方面,对载藉失传的先秦道家人物及其思想进行了考辨和梳理;再者,作者提出了一个看法,即:淮河流域是“道家文化发源地”,这个观点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先秦部分诸子令人费解的说法、迁固记传的疑窦、唐宋学者的置疑和断定,及至古史辩派的观点都得到扬弃和继承。美中不足的是,本卷没有更多地运用地下文书对前道家思想观念起源问题进行探讨。

  二、展示出中国古代哲学是“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的多元互补哲学”,认为这是中国哲学的特色。这是贯穿全书的基本思路,也是全书内容上的一个特点。全书目录设计巨细无遗,孔子与老子、战国子学、道家与道教、佛道争论的理论焦点、理学和道家道教等之间的关系,近些年来探讨颇深,但是这套书有它自己的特色。其一是这些问题被放在整体的框架下讨论,其二是作者们的论述以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线索为经,又以范畴学、形而上学、认识论、辩证法方法论为纬,较为完整地把握了中国古代哲学内部持续活跃的互动、渗透和交叉作用,各卷都较为恰当地把握了时代特点。

  三、这套书有若干启示值得参考。我想其一是,过去学术界大多数人以为道家消极(尤其是在人生观、政治哲学方面)、道教迷信,我想大家读了这套书后会有新的认识。道家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延续、深化和传播有重要价值,道教从朴素的民间形式到重玄学、内丹学等众多精致的理论形式,也有哲学思想上的建树,对道家思想的传承发扬起到一定作用,不能以“消极”二字简单化对待。举个例子,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和话语形式就与道家有密切关系,近代启蒙思想家也使用道家话语来格义或接受西方民主思想。其二是,坚持整体研究和个案研究结合,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国哲学思想传统有其固有的生态特点,需要完整把握,力戒偏废而主张现代新某家。其三是,全书使用比较的视角,也值得重视。人们通常认为比较哲学就是中西比较、中印比较等,其实一国之内哲学思想史内部、思想体系间、学派间、部分和整体间也需要比较,这一点这套书去做,而且作出了成绩。古代思维方式的谱系和异同很复杂,全书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有待深化。最后,全书经过详细的历史检查,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哲学是互补、开放、多元的。我觉得很有启发性。书中关于以因缘观为理论基础的佛教怎样与以“自然”为原则的道家,经过冲突到融合再到创新的讨论,抓住了佛教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中国哲学研究的重大拓展

牟钟鉴

  揭示道家哲学发展的全过程和它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我久存的心愿,却无暇顾及,如今看到了这样有份量的研究成果, 真是欢欣不已,由衷地钦佩作者们的见识和毅力。

  许多学者早就意识到,以往的中国哲学史的理论框架已经陈旧;不少人都在探讨以影响中国哲学最著的重大学派的发展为线索,来重写中国哲学的历史,这就不能不面向儒、佛、道三家。中国哲学的核心组成,汉代及其以前,主要是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的并立与互补;魏晋以降,又在儒道互补的基础上形成儒、佛、道三家的共存与合流,左右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方向,然后旁及诸子百家。在以往的研究中,儒学通史和佛教通史的著作已有多种出版,唯有道家的研究尚未打通古今,一直未见一部完整的道家思想史或哲学史著作问世,这是颇令人遗憾的。困难在哪里呢 从先秦老庄之学,到秦汉黄老道家,再到魏晋玄学 人称新道家 ,这条道家早期哲学的发展脉络是比较清楚的;但隋唐以后,独立的道家学派不再存在,表面上它似乎消失了,这就给道家后期历史的研究带来了挑战。其实道家哲学并没有中绝,它主要在道教中特别是在道教重玄学和全真内丹学中继续发展,并深深渗入宋明儒学和佛教禅宗之中,又通过注《老》、解《庄》的道家经学的不断解释发挥,延续其哲学生命。“道隐无名”,道家并不张扬自己,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存在于众多学派和民众心理结构之中,必须深入发掘才能加以把握。

  《道家和中国哲学》的贡献在于:第一,它阐述了道家哲学发展的全过程,故分为先秦卷、汉代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代卷、明清卷,具有通史的规模,这是前人未曾做的工作;第二,它横向地阐述了每一历史阶段中道家与其它各家哲学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着力于阐发道家与儒学、佛教之间的矛盾与互渗关系,揭示了中国哲学的网状结构;第三,它阐释了道家哲学的特质及其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即为中国哲学提供形上学的本体之道,提供高度辩证的思维方式,提供旷达超俗的自由精神,提供一系列启迪智慧的哲学范畴,而这些正是儒家所缺并注意吸纳的;第四,开拓出很多被前人忽略的道家哲学存在的园地,从而扩大了研究的视野,例如“道家与《大学》、《中庸》”、“董仲舒‘独尊儒术’中的道家因素”、“柳宗元、刘禹锡的道家思想”、“道家与实学”、“苏氏蜀学与道家”、“王夫之与道家”等。在目前中国哲学研究“儒佛强而道弱”的情况下,《道家与中国哲学》六卷本的出版,无疑会在推动儒佛道研究平衡发展中起积极的作用,也有利于儒学和佛学研究的深化。

一部比较哲学史

周桂钿

  这套书的编写体例是一种创新。过去写道家哲学史,只写道家哲学本身的发展史,道家以外的不涉及,这自然是一种正常的专门史。但这种专门史有两个缺陷:一是道家哲学在其他各家中的影响体现不出来,二是将受道家哲学影响的思想家都划归道家又显得勉强。这套书则避免了这两个缺陷,使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学者仍在应在的“ 家”中,只是指出其中有道家思想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例如汉代董仲舒立足于儒学,吸收其他各家思想,创立汉代新儒学,他是汉代大儒,是学术界公认的。孙先生主编的这套书中说黄老道家思想“成为汉代新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论断是有分寸的,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这个论断否定了董仲舒是汉代新道家的观点,也否定了董仲舒与道家无关的看法。

  这套书的重要特色就在于侧重探讨学术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探讨道家哲学内部的相互关系,也探讨道家哲学与儒、墨、法、名、阴阳、佛各派哲学的关系,从总体上看,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哲学内部的比较哲学史。在具体论述各家、各派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既能注意到道家哲学对其他学派的影响,也能注意到其他学派哲学对道家的影响,还能注意考察各学派哲学的同源问题、合一问题,持论全面而客观。在论述不同哲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时,不流于泛论,而是从学术渊源、哲学概念范畴的使用、哲学观点、思维方式等具体层面加以比较,说异说同皆有理有据。

  这套书在道家哲学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系统全面地探讨了道家哲学的主导思想、发展历程,发掘、梳理了一些哲学史上影响不大或久已湮没的道家学者的思想。在具体论述上也有特色,如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考证、道家学说起源的地域文化特色等,用力甚勤,论述精到,自成一说。同时,这套书能够广泛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在综合各家观点基础上又有所取舍,得出的结论较为稳妥。如在评述“道家主干说”时,尊道但不抑儒,既坚持老先孔后的观点,又客观分析、评价现有支持“道家主干说”的各种论点、论据,不盲目搬用,以理服人。但本书提出的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根基说”,可能会在学术界引发更大的争论。



“重写”的可行之路

白奚

  几十年来,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教学和研究都是以儒学为主线而展开的,这里面既有儒学独占两千年思想领域的话语权的历史原因,也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现实中产生的思维惯性使然。在这种惯性的作用下,儒学几乎成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而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另一个主干的道家学说却长期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客观的评价。《道家与中国哲学》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这一认识上的偏差,对科学地清理中国历史上的哲学遗产做出了贡献,为重写中国哲学史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作者对中国哲学史的基本判断有两个:一个是“儒道互补”说,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是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的多元互补哲学”;另一个是“道家根基”说,认为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这棵大树的“树根”。应该说,前一个判断正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见解,至于后一个判断,在读过该书“前言”中关于判断道家哲学的历史地位的“四点原则”之后,笔者认为这一判断的理由已经是足够充分了。《道家与中国哲学》可以说就是在这两个基本判断主导下写成的一部《中国哲学史》,尽管为了贯彻这两个基本判断,该书在某些部分或细节上难免会由于史料的不足而出现论证上的困难,但其贡献却是有目共睹的。

  由于研究领域的关系,笔者特别注意了该书的第一卷“先秦卷”,认为该卷在如下方面对先秦哲学的研究有所推进。第一,作者一改以往先秦哲学史的一贯写法,坚持将老子哲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开端。第二,关注到老子学说向北方传播的问题,勾勒出杨朱、文子、范蠡、环渊的发展线索。第三,梳理出老子之后的道家在先秦时期发展的两个路向:其一是杨朱、列子和庄子,这一派的特点是发挥了老子的形上本体论,并由修道、体道而转向养生和养性之学;其二是文子、范蠡到《黄老帛书》和稷下道家,这一派发展了老子学说中的辩证思维和救世之弊的一面,实现了早期道家向现实政治的转向。第四,重点论述了道家学说对各家各派的影响,所论涵盖了儒家的孔、孟、荀、《易传》、《学》、《庸》,法家的商、韩,兵家的孙子,名家的惠施和公孙龙,墨家、阴阳家,以及杂家的《吕氏春秋》,作者在这方面的论证着力最多,使其“道家根基”说在中国哲学的奠基阶段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关于道家思想对各家各派的渗透和影响,作者把重点放在了道家的“哲学”上,即宇宙论、本体论、思维方式等形上之学以及认识论、辩证法等方面,这无疑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道家与中国哲学》(全六卷)孙以楷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



  阅读:4424 次

张岂之的文章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整体出版笔谈
论“忧患”与“和谐”
我看《道家与中国哲学》
从“以民为镜”到“以人为本”
流在心中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流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