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4日 星期一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整体出版笔谈
作者张岂之              日期:2013-05-06               阅读:4454 次

编者按

  由著名教育家、中国思想史专家、原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生前发起并主编,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总计200部、6000余万言的大型学术丛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本版均简称“评传丛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近日出齐。全书共收入包括文、史、哲、经、法、理、工、医、农、兵以及教育、政治、宗教等诸多学科领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约2500年间的传主270余名。“评传丛书”编撰历时20年,其间受到社会各界的多方关注和热情支持,本报也曾多次给予报道,刊出评介文章。值此全书200部全部完成、向海内外整体推出之际,我们再次集中刊登几位著名学者的评论,希望借此加深海内外各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帮助读者了解这项恢弘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的概貌。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特色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教授 张岂之



  由已故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全套凡200部,经过200多位海内外学者不懈努力,已于近日全部出版,这是一项重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

  匡亚明先生是“评传丛书”的设计者和指导者,他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民族复兴的精神营养。他自著《孔子评传》,论述精到,且附有孔子访问列国示意图、孔子年谱、《论语》箴言60条详释等附条。在匡先生看来,我们今天并不是建设儒学文化,而是吸取中国历史上包括儒学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来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主流文化,同时对外国优秀文化也要从整体上加以研究学以致知。匡先生的这些关于历史文化的基本观点实际上是“评传丛书”的指导思想。

  这套规模巨大的“评传丛书”的特点之一是其原创性。历史上虽然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惠泽学坛数百年的巨著,《永乐大典》虽然凡两万多卷,但主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条别分类。近八万卷的《四库全书》,其功也仅在于集辑、提要诸方面。而《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则是经过数百名学者20余年来潜心研究,涵茹古人著述而后著成的思想文化研究的专著,达6000余万言,是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文化项目。

  “评传丛书”在撰写方法上也有自身的特色:首先,在“评传丛书”中,不仅有众所周知的哲学思想家,还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艺、科技和宗教等各个专业领域作出过重要贡献、有理论和事功贡献的历史人物。其次,“评传丛书”对传主的研究是全方位的综合研究,通过对传主思想内部多维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加深了对传主思想成因、体系结构、内在理路以及历史贡献的全面理解。因此,“评传丛书”是对这些思想家的多维度、综合性的研究,是以评为主,评、传结合的研究。最后还要提到,“评传丛书”注意到思想文化的“融合”问题。众所皆知,中国思想是百家之学(国内各民族和地域文化)的总汇,学派纷呈,丰富多彩,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有贡献。从中国思想史的演变看,不同学派间有理论论争,显示出各自的特色;但更加重要的是,他们相互间又有融合,在融合中表现出创新与发展,由此塑造出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并非保守型,而是开创型的。“评传丛书”为不同时期的思想家们在“融合”上作了不少具体的阐释,这就有助于人们的进一步研究。

  总之,“评传丛书”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文化成果,这对于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评传丛书”的出版值得祝贺。



  卓越的见识 宏伟的事业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萧箑父 



  洋洋6000余万言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集200多位传主的个案研究而成宏篇巨帙,全面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中国思想演进历程,生动展示中国文化多元发生、多极并立、多维互动的发展图景,几乎可以说就是一套200部的中国思想通史了。

  中国文化多元发生,多维演进,源远流长。那种把中国传统文化单维化、狭隘化,把传统文化的发展归结为某一家的“道统心传”的观点,显然是违反实际的历史偏见。匡亚明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卓识和胸怀,洞察思想文化的多极并存、多元互动正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因此,着眼于“殊途百虑之学”,把中国历史上不同学派、不同思想倾向、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治国理念、不同人生态度的人们的智慧创造都看作是传统思想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基因。以这种观点去看待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总体态势,才能以合乎历史真实的观点去如实把握历史上真理发展的客观辩证法,展示中国思想史的真实历史风貌。在我看来,正是由于这种多极并存、多元互动的思想文化格局,方才在明清之际新的历史条件下,交汇激荡、氤氲化生出内发原生的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潮,或曰早期启蒙思潮。而单一的“道统心传”,只能引出中国不存在走向现代化的文化背景的武断结论。

  中国文化,具有哲理、史慧与诗心相通的显著特征。由真入美,由美入真,可以相互递升;以史证诗,以诗证史,亦可以被赋予思想史的全新意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穷性命之原,不仅理路相通,而且境界交融。匡亚明先生深明中国文化文史哲不分家的特点,有感于中国学人义理、考据、辞章相互推助、相得益彰的学术风格,因而倡导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方法,突破现代狭隘的学科划分壁垒,把大量的史学家、文学家以及一切为中华民族的智慧创造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列入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内容。以此为着眼点,匡亚明先生组建了一支包括文史哲各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学术团队,广泛联系海内外文史哲各学科的专家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迪,共同来从事“评传丛书”的编撰工作和中国思想史研究事业,这是匡亚明先生的一大创举,完全合乎思想史学科的特点和内在规律。

  真理只有在自由的探索和讨论中才能确立,历史只有在矛盾的陈述中才能被清理出来。尊重“一偏之见”,承认“相反之论”,坚持“殊途百虑”的学术史观,是推动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因;“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分惟其殊,人之所以必珍其独”,这是学者们发自其独立人格之心声。匡亚明先生深明真理发展的辩证法,其主编“评传丛书”,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并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以这一方针为指导的“评传丛书”,充分尊重了作者的学术个性,极大地激发了学者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在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为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开辟辉煌前景

  中华书局原总编辑、编审 傅璇琮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确是当代规模宏大的文化出版工程。这套丛书鲜明地体现了匡亚明先生的学术思想,极有特色,很值得做广泛的学术研讨。现就个人所感,提出两点。

  一是重视传统文化而又落实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匡老在1990年为丛书所写的总序中指出:“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这一思想也成为他于1991年6月担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后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1992年5月,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上,匡老明确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成果最终还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后来他提议古籍规划小组创办《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刊物,也侧重于一为传统文化,一为现代化。他在《孔子研究》1986年第2期上发表文章,指出凡孔子思想中至今仍保有生命力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都应予以继承和发展。这是他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版的《孔子评传》的写作宗旨,也是他为整套“评传丛书”所设立的写作宗旨。参加丛书撰写的后继者很好地领会和遵循了匡老的这一学术思想,十分注重厘析传主错综复杂的思想成分,有意从“古为今用”的角度思考和总结,使丛书在具有很强的学术性的同时,又贯穿着一种对现实的关怀意识,形成了丛书显著的时代学术特色。

 二是强调从思想角度研讨的意义以及对思想家及思想开放性的理解。匡老在丛书总序中指出:“《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这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学术新见。匡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缘于传统文化的创造者的内在思想活力,传统文化的价值也集中地从人创造性的思想上体现出来。在思想史研究的对象上,匡老大大突破了以理论著述为主的传统束缚,认为“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实践,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这样,我们就看到丛书200部著作中涉及的2500年间的270位传主,不仅有政治、哲学和思想领域的人物,更有文学、史学、艺术、科技乃至学术研究领域的人物。另外,丛书各卷的编写者在为传主立传中,不仅从传主的理论著述中分析思想,更注重挖掘传主蕴含于自己的创造性实践中的思想,实现了匡老提出的“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的期望和要求。匡老关于思想家和思想的创新之见,对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极具启发意义,为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开辟了辉煌的前景。



  思想家的“盛会” 学术史上的丰碑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授 瞿林东 



  由著名学者匡亚明先生生前主编、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凡200部,现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全部出版。这是一项浩大的学术工程,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盛事。

  “评传丛书”收录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270个传主(含附传传主),展现了中国从春秋末年到20世纪初年2000多年间各方面代表人物思想发展的历程。传主中有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军事家、学者和宗教人物等,他们来自不同的历史时代和历史舞台,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他们的思想、睿智和情怀。可以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的一次“盛会”。

  6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这是一个伟大思想家的倡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学术界的一些同仁,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致力于这一“总结”和“承继”的工作,做出了许多可喜成绩。

  “评传丛书”正是这一“总结”和“承继”工作的深入和发展,显示出了鲜明的特点和时代气息。这套丛书的特点之一,是着力于思想层面的发掘,故将传主统称为“思想家”,而由于这些“思想家”的身份本各殊异,因而“评传丛书”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就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思想的历史,另一个方面是历史(曾经存在过的客观历史)中的思想,显示了“评传丛书”的恢宏的视野。

  “评传丛书”的特点之二,是着力于时代、生平和思想的结合,故将研究成果统称为“评传”,而于时代风貌中叙述传主的生平,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传主的思想。换言之,传主的思想不脱离其生平,传主的生平和思想不脱离其相关的时代。这样,关于思想和思想的历史,就是活生生的现实的反映,即便是作为思想史的承继关系来说,同样也和活生生的现实相联系。在这里,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这一客观规律,在许多不同的个性那里都得到了验证。

  “评传丛书”在学术工作上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气息,这集中表现在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两个方面。这样一个重大的学术工程,只有在创新精神的激励下才可能制定出计划来并付诸实施。这不只是表现在工程的规模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研究的理念新:新的“思想家”的理念,拓展了研究对象,进而形成了研究规模,成为中国思想史研究上的创举。如果说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这样那样的范式,并且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也为学术界所承认,那么,“评传丛书”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以众多的人物评传来反映思想的历史和历史中的思想。对于这一研究路径,以及对于这一研究中的某些局部,人们或许会有不同的评价,但“评传丛书”作为一个学术工程,它将在许多年内留在今人和后人的记忆里,并产生积极影响。

  “评传丛书”所反映出来的时代气息的另一个方面,是团队精神的彰显。工程浩大,年月遐长,靠什么支撑?除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还要靠学术群体的凝聚力量,靠学术群体的理想追求,靠学术群体的团队精神。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在从事“评传丛书”的工程中,经历了岁月的考验,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人变成了中年人,中年人变成了壮年人,壮年人有的已经“退居二线”了,但“评传丛书”这个工程始终在进行、在发展,或许这就是穷、变、通、久规律的一个实例吧。

  今天,我们面对着200部的“评传丛书”,感受到它以洋洋洒洒的6000万言,写出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历程和精神风貌,我们应当怎样评价它呢?我想这两句话或许是恰当的:它是一次思想家的“盛会”,是世纪之交学术上的一座丰碑。



  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评传丛书》副主编 周勋初 



  今年9月是《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主编匡亚明同志的百岁冥寿,又值这一丛书的200部全部出版之时,作为参加这一工作多年的一名成员,自然感想很多,今借此略作申述。

  “思想家”一词,涵义一直不明,一般把它作为“哲学家”的另一称呼。但“思想”一词显然要比“哲学”一词内涵丰富。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其人,他所开创的唐王朝,在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伟大成就。他持四海一家的开放国策,得到各族人民的尊崇和拥戴,被尊之为“天可汗”。所以如此,自然与他杰出的政治思想有关。他自18岁起即参与战争,削平群雄,代隋而立,自三国至隋,400年来战乱不歇,这些都曾促使他反复思考。试观《贞观政要》等书中,他与臣下探讨历代政治家成败的教训,自己执政过程中的得失,态度的诚挚令人感动。由此可知,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都与他们具有先进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史学思想、文学思想、科技思想有关。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绵绵不绝,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原因何在?从某种角度来说,不正与中国历史上不断出现杰出人物有关么?他们顺应时势,分别作出重要贡献,推动了历史的前进,那么我们如对各个领域内杰出人物的思想加以阐发,揭示中国文化内在的生命力,藉以激励国人,提供借鉴,不也是一项意义十分重大的思想建设工程么?因此,“评传丛书”的设计,其前提就不同于以往个别专家的写作计划。应该说,这是一项事关国家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


我们都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这么多的杰出人物为荣,但这是在国人历经磨难后才取得的共识。这里牵涉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问题。可以说,这在过去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自清代后期起,中国积弱的形势暴露无遗。知识界开始思考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进而思考如何摆脱这一困境。自这时起,西方资产阶级的一些新兴学术开始传入,激发了国内反封建的要求,大家开始把传统文化视作束缚思想的包袱,从而要求对之进行彻底的清算。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文化领域中占独尊地位的儒家成了众矢之的,“打倒孔家店”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息过。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儒更成了政治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林彪事件出现后,随之开展的政治斗争中,也要拉上孔子来陪绑,演出一场所谓“批林批孔”的闹剧。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最近党中央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中国人民历经磨难,如今终于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如今正在稳步复兴。但也有人指出,中国的崛起目下还只限于经济层面,欧美文化仍以强势文化出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承受着新一轮的冲击。从长远来看,这或许只是一种短时的现象。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在不断提升。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历史上出现过的杰出人物,他们的先进思想与伟大业绩,都已成了激励国人的精神力量。他们在不同领域中展示的先进思想,自是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内容。“评传丛书”中收入的这些人物,他们的先进思想,必将在建设新时代的人群中产生巨大影响。这也就是说,本套丛书所内涵的人文精神,必将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匡亚明主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耄耋之年发起编写这一丛书,内中燃烧着他从事革命几十年的热情。在他一生中,经历过种种磨难,但他终于看到了中国复兴的曙光。出于他爱国家爱民族的热忱,产生了编写这一大型丛书的设想,在中国的文化建设中浓墨重彩地写上了辉煌的一笔。这一工作,正可作为他革命生涯的光辉终结。



  为进一步总结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评传丛书》终审组组长 茅家琦 



  由匡亚明校长倡导、组织并亲自担任主编的大型集体学术著作《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已经出齐。为了撰写这套200部、6000万字的大型丛书,匡老聘请了近300位老中青年作者。他们绝大多数是蜚声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其中包括对某位传主研究了一辈子的资深学者。国际学术界充分肯定了这套“评传丛书”,认为这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项基础工作,具有长久的学术价值;同时充分肯定了匡老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从筹备工作开始,我就接受匡老的委托参与“评传丛书”的编审工作。20年来,我个人从这套“评传丛书”中得到很多教益,增长了知识。

  对于编审工作,一开始匡老就提出应遵循“三坚持”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匡老还指示:“对整个《丛书》而言,也有个共性、个性又统一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一方面作者应把‘实事求是’、‘批判继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几点作为大家的共性(统一与共识);另一方面,对每部评传的立意、结构和行文(文体、文风和文采等),则主要是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劳动和雅俗共赏的文字表达艺术的成果,是彼此的个性(区别),不宜也不应强求一律。”匡老过世以后,终审组成员忠实地遵循了匡老的指示。讨论《陆贽评传》书稿的过程就是一个例子。这部书稿在章节体例、写作方法和文字风格上与其他书稿差别很大,终审组反复讨论,最终通过了这部书稿。

  匡老对“思想家”这一概念赋予新的含意:“思想家”不仅指有文字著作的“立言”者,而且包括“富有思想”但并没有留有著作,只在历史上留下业绩和事功的“立德”者和“立功”者。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匡老提出,从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200余人作为传主。”传主不仅是那些“立言”的历史人物,而且包括“立德”、“立功”的历史人物。这就使“评传丛书”不同于《中国哲学家评传丛书》或《中国名人评传丛书》。这是“评传丛书”的特点,也是匡老的创新亮点。

  回过头来检查一下已经出齐的200部书,可以说,总体上体现了匡老的思想。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不足的地方是:“立言”者的评传最多,“立功”者次之,“立德”者较少。例如,在中国历史上,清朝是一个重要时代,但清朝前期有事功与业绩的历史人物只有《康熙评传》一部。我个人的看法是,像努尔哈赤、多尔衮、范文程、于成龙等人都可以作进一步的考虑。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编审人员的工作不够周详。

  匡老曾经说过,这套丛书将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评传丛书”200部出齐是一项研究工作的结束,也是另一项新的研究工作的开始。我个人相信,在后续研究工作中匡老独特的研究思路将得到进一步发扬,“评传丛书”不足之处也将得到弥补。



  阅读:4454 次

张岂之的文章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整体出版笔谈
论“忧患”与“和谐”
我看《道家与中国哲学》
从“以民为镜”到“以人为本”
流在心中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流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